四川省素有“天府之国”美誉,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幅员广阔,资源丰富。山川秀美的国土空间是四川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的空间载体。
记者4月12日从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获悉,省政府正式印发《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战略定位、规划目标、空间总体格局等,是未来十多年四川的发展蓝图。据悉,今年1月,《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已获国务院批复。
四川省地处长江上游、西南内陆,是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是支撑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地区。受自然条件、历史因素和发展阶段的影响,四川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面临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耕地保护形势较为严峻、国土空间安全面临多重挑战、主体功能区布局需要优化、空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空间治理水平有待提升等。需要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严守国土空间安全底线,科学配置各类资源要素,提升国土空间资源利用效率,推进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筑牢根基。
记者梳理发现,《规划》共分为十一章(不含前言),43节,包含现状分析与风险识别,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构筑以“三区三线”为基础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夯实农业强省的空间基础,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打造宜居韧性高效的城镇空间,严守战略资源与人居环境安全底线,形成开放高效的基础设施体系,彰显巴蜀自然文化价值和国土空间魅力,省际协作与省内协同,规划传导与实施措施。
《规划》突出四川在国家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立足省情实际,推动将区位、人口和资源等比较优势进一步转化为发展优势。明确四川战略定位为:内陆开放、带动全国的高质量发展新支柱;稳定后方、服务全国的战略安全保障区;率先示范、引领全国的生态文明新标杆。
根据《规划》,规划范围为四川省全域,规划基期为2020年,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35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到2025年,主体功能区格局全面巩固,农产品主产区粮油生产能力持续增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产品供给更加优质,城市化地区人口经济承载能力不断提高,美丽四川建设迈出新步伐。
到2035年,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全面形成,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更加协调,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国土空间安全保障能力全面增强,服务国家全局的国土空间支撑更加有力。
到2050年,充分支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为天府之国更加富足安宁、巴山蜀水更加秀美安澜、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逸提供高质量的空间保障。
在构筑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方面,《规划》明确要扎实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统筹划定落实“三区三线”,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科学安排城镇建设、村落布局、耕地保护、生态涵养,推动人口规模、经济发展与生态资源相协调,打造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为“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奠定坚实的空间基础。
具体而言──
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引领空间协同发展。《规划》指出,要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与重庆市共同谋划服务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空间策略,突出双城引领、强化双圈互动、促进两翼协同、加快中部崛起,形成疏密有致、集约高效的空间格局,推动战略实施全面提速、整体成势,在协同共进、互利共赢中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合力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构筑更具竞争力的城镇空间,建设高效特色的农业空间,共筑优质安全的生态空间。
《规划》明确,锚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底线,落实耕地保有量502.84万公顷(7542.57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420.46万公顷(6306.88万亩)。到2035年,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4.85万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2020年现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3倍以内。
《规划》提出了构建“两区三屏、一轴三带”国土空间总体格局。落实国家农产品主产区格局、粮食安全产业带,“三区四带”生态安全屏障体系,以及“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的要求,根据“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和全省主体功能区布局,立足四川现代化建设基本特征,围绕丰富和完善治蜀兴川总体工作布局,着力构建“两区三屏、一轴三带”省域空间总体格局,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在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一体布局、功能上耦合叠加。
以“两区” 为主体夯实农业安全格局。 深化落实国家长江流域农产品主产区建设要求,严格保护四川盆地和安宁河流域两大粮油主产区,重点加强对集中连片优质耕地的保护。同步优化其他地区的农用地利用结构,在川东北山地、川南山地、盆地西缘、攀西山地和川西高原等区域形成五片特色农牧区,全方位多途径保障粮食安全。
以“三屏” 为基础完善生态安全格局。 深化落实国家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和长江、黄河重点生态区生态屏障的建设要求,加强青藏高原、秦巴山区和云贵高原三大生态屏障区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全面夯实分区分类、严格保护、适度利用的省域生态安全格局。
以“一轴三带” 为重点优化城镇空间格局。突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总牵引,深化落实沿长江通道、包昆-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要求,增强成都极核和主干功能,促进成都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依托成渝北线、中线和南线综合运输通道,提高人口和经济综合承载力,持续建强成渝城市发展主轴。着力构建成德绵眉乐雅广西攀城市发展带、成遂南达城市发展带(达南内自宜城市发展带)及攀宜泸沿江城市发展带。做强宜宾-泸州组团,促进内江自贡同城化,推进南翼跨越发展;做强南充-达州组团,推动北翼振兴发展。
推动五大片区突出特色、协同共兴。《规划》指出,要根据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和产业特点制定差异化发展政策,推动优势地区更好发展、生态功能区更好保护、欠发达地区加快追赶,促进四川省五大片区协同共兴。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和川东北经济区以优化提升为重点,按照“优化布局、突出重点”的要求对各类空间进行统筹整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空间载体。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和攀西经济区以生态保育培育为重点,按照“面上保育、点上培育”的要求,走“守护+展示”的新型发展道路。
其中,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全域一体化发展,增强引领带动作用,在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推动川南经济区跨越发展,建成南向开放重要门户和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打造四川省第二经济增长极;
建设四川省东向和北向的出川综合交通枢纽、川渝陕甘结合部的区域经济中心,推动川东北地区振兴发展;
依托攀西经济区本地生态、能源矿产和民族文化等优势资源,加快建设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着力培育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全面提高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力;
支持川西北生态示范区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域旅游示范区、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业基地、重要清洁能源基地。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