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唐代有名有姓的诗人共有2500多位,而唐代人口最多的时候有也只有8050万,如果再算上散落在民间不知姓名的诗人,那诗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就不小了。面对这么多同行,如何脱颖而出就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大才子高蟾落榜后,爬到贡院墙上写了首《春》,从此在京城一诗成名;小诗人于良史从不轻易出手,却靠一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一诗成名;任性诗人祖咏为了写首好诗,功名都不要了,凭在考场上的“零分作文”《终南望馀雪》一诗成名。而本期这位才子更不简单,他是靠“幸灾乐祸”成名的。 此人名叫于武陵,原本是唐代一位不入流的诗人,平时写一些不痛不痒的题景诗,正常这种诗人是很难青史留名的。一日于武陵在长安城街上闲逛,路上熙熙攘攘,在人群中,有位不靠谱的生意人居然扛着一棵松树来卖,他走过了长安六街都没能卖出去。于武陵见此状便“幸灾乐祸”专门写首诗调侃,没想到这首诗竟成了他一生的得意作,也让他从此一诗成名。让我们一起来品一品:

《赠卖松人》 唐.于武陵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 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 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看起来通篇都在叙事,其实句句都有深意。首联其实是在心疼生意人,为了求利扛着那么重的松树来到长安城,其实是真心地想卖点东西。次联“寒涧树”是点明松树的出处,松树生长在寒冷的水边,但长安城的贵人们喜欢的却是各种娇艳的花朵。按现在的话来说,这位不靠谱的生意人其实就是没有认清市场需求。

接下来的颈联诗人详细地描写了松树的样子。它的叶子瘦瘦的,似乎经历了不少风雪;虽然也开着淡淡的花,但与其它花相比却并没有几丝春意。“几经霜”和“应少春”相对,写出了松树的经历的种种艰辛,和无人赏识之苦。 最后的落笔一语道出了生意人卖不出松的原因。“长安重桃李”所以松树没人喜欢,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徒染六街尘”则是同情松树,本来是山间的高洁的君子,如今却染上了六街的灰尘。

生意人是如此,在诗人心中,很多来长安城谋生的才子们又何尝不是呢?他们就像深山中出来的松树一样,品行高洁,永远学不会溜须拍马那一套,所以也就不会有人赏识。他们的结局是不但无法有所作为,而且还毁了自己的高洁之名。看似诗人在写生意人,其实是在笑自己的天真罢了。

据清人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记载,于武陵写出这首诗后,在当时受到了不少名家的好评,也在长安城一诗成名。其实说起来这首诗挺简单,遣词用字也算不得高明,而且话说得也不太好听,但却句句都是大实话,这或许是其成为一首名作流传至今的原因。这首最“幸灾乐祸”的唐诗大家喜欢吗?欢迎讨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