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贾永标 实习生 李雯雯 上海报道】“无论是通过外循环战略积累外汇,还是在合资过程中通过干中学来培育人才、培育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和全球竞争的战略视野,中国都是一个优秀的学霸。”

5月10日,第十届中国品牌经济论坛在上海举办,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围绕“为什么中国的创新总被低估”发表主旨演讲。

发展格局:

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下属Growth Lab研究显示,从2019年的出口技术含量来看,中国在全球排名第16位,美国排在第11位,过去十年间中美的差距缩减了一半多。该指数衡量的指标包括一国出口产品的多样性、技术含量以及出口规模。

中美差距的大幅缩减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中国技术能力的进步。但张军指出,中国出口产品技术含量的进步到底多大程度上是由中国的科技创新造成的这一问题,在国际社会上仍然存在较大争议。

对于上述问题,张军认为,需要回看过去几十年中国的技术进步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到目前为止,知识界、经济学界人士对中国的科技进步、技术进步的主流解释还是认为这是中国参与外循环的结果,但是这种解释遗漏掉了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即内循环战略。”

张军表示,如果上世纪80年代中国不保护国内市场,关税降下去以后,中国企业没有竞争能力,市场就基本上被外国品牌占领了,这样的话,中国经济不可能走到今天。“中国坚持内循环战略,在保护国内市场的同时,把先进技术引进来,不是做加工出口,而是跟本土门类比较齐全的制造业进行合资,用市场换技术。正因如此,今天中国在很多制造业领域才开始拥有世界级的科技创新能力。”

另外,当时的政策要求合资企业的零部件生产要在规定时间内达到一定的本土化率。张军说:“刚开始合资企业可以从母国进口零部件,但要求5年以后,要有30%的零部件由中国的本土企业提供,也由此大力推动了中国供应链系统的发展。”

在张军看来,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内需一直是其经济发展最重要的需求来源,不仅仅是通过外循环来促进出口、创外汇、通过外汇来购入更先进的设备,同时也遵循内循环逻辑,用市场换技术,才推动了中国本土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从需求上讲,中国早就是两个循环了,立足国内需求,内外需相互促进,这个局面一直都未曾变过。”

发展路径:

超越固定范式、贴近历史文化

张军在演讲时提出,很难再找到一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人们对它的经济表现会有近乎截然相反的评价。即便它的经济发展被一些经济学家作为成功的典范倍加夸赞,另外一些人对它的批评和怀疑也从来没有改变。

张军以两本书举例,去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副教授金刻羽出版了自己的新书《New China Playbook: Beyond Socialism and Capitalism》(中国的新玩法:超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书中认为西方世界由于理解中国的方式过于政治化,以至于几乎无法认识到中国其实是个真正有创新的了不起的国家,对中国的发展有着深深的误解。

而麻省理工学院的华裔经济学家黄亚生在《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EAST》(“东方”的兴衰)一书中则提出了完全相反的观点。在这本书中,黄亚生用“EAST”四个关键词构造了一个解读中国历史的视角,E是考试、国考、科举,A是专制,S是国家稳定、社会稳定,T是科技、技术。黄亚生认为外国人要理解中国要看这四个方面,而他认为这四个方面组合在一起,在多数情况下,是不利于中国创新的。

究其原因,张军认为,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中国历史悠久,多样性突出。中国的政治是早熟的,在市场经济还没有发育的时候,国家就已经形成了。为了国家的稳定发展,就需要对社会进行规制,个人行为要纳入国家规范里,也就对创新有所影响,所以中国与西方国家是两条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看好中国还是对中国发展持悲观态度的人,都很容易在中国找到证据。“这是中国的特色,你永远可以在中国找到批评中国的证据,同时你也可以找到看好中国的证据,中国同时在为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提供证据。”张军说。

发展模式:

利用后发优势,实现经济追赶

当前在西方国家,无论是媒体界还是知识界,仍然有很大一部分人对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持怀疑态度,甚至于不认为中国真的有创新能力,而是更多地在模仿外国。

“在全世界发展经济体当中,能够真正靠模仿取得成功的经济体并不多,所以模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国在这上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使得中国在很多领域中站在世界前沿。”张军说。

如今,中国经济开始由过去出口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逐步转向进口替代的模式。在制造业的大多数领域,中国都可以依靠自己生产的资本品、中间品替代进口品。汽车行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依靠与先行者合资,到今天本土企业自己造车,中国本土品牌小汽车国内月销量早已超越日本、韩国、欧美品牌。

于是,中国的经济故事便成了利用后发优势、通过引进先行者的技术和发展加工贸易来实现快速经济追赶的典型案例。

在张军看来,中国案例有趣的地方在于,它既有完备的产业政策,同时又是一个高度竞争的市场,这两个东西是同时存在的。“中国的‘新三样’出海,哪一样不是在技术含量上走在世界前列的?但是今天这些行业在国际上依然饱受批评,批评者认为这正是中国长期实施补贴政策的结果,实际上他们深入到中国,会发现这些企业都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功的,没有竞争不可能成功。”

经过30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更多的农民进入城市,市场经济也越来越成熟。实践已经证明并将持续证明,中国利用后发优势实现经济增长的良好态势不会改变。

“在这个过程中,我想中国开始逐步走出传统行业在面对国际竞争时被低估的状态,走向世界前列。”张军说,“外国学者要研究中国,必须来中国,你要去看、要去跑、要用脚步去丈量,光看文献是永远搞不清楚中国实际上发生了什么的。”

责编:陶纪燕 | 审校:陈筱娟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