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禁毒题材作品,大众脑海中往往浮现出激烈的缉毒博弈与鲜明的正邪对立。而在新剧《围猎》中,张宥浩饰演的“毒二代”多仔,却打破了这一固有印象,以一个挣扎在毒品阴影下的小人物的视角,揭示毒品对人的另一种危害。近日,张宥浩接受北青报专访,分享了塑造多仔的幕后故事,以及这部剧带给他的深刻思考。“希望大家能看到被毒品困住的普通人的另一面。多仔出身毒窝,却渴望正常生活,一直在挣扎反抗,可结局依然令人唏嘘。”他想让观众明白,毒品摧毁的不仅是吸食者,“更会吞噬它周边的一切”。而这,也是《围猎》这部剧想要传递的深层意义。

多仔不是反派,是挣扎的 “悲剧小人物”

在张宥浩看来,多仔这个角色能让观众看到毒品对人的另一种危害。他说“饰演这个角色也更能理解禁毒工作拯救生命、守护家庭的重要性”。

初次接触多仔这个角色,张宥浩的第一感受是“想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多仔是个悲剧性人物,底色悲惨且身不由己,这也是我第一次饰演在灰色地带苟活的小人物。”这个角色与他的个人经历毫无重叠,如何展现其复杂状态、情感世界与身上的矛盾,都是不小的挑战,“需要通过表演在细节中一点点呈现”。

素颜+旧衣,码头体验底层打工人生活

为了精准塑造多仔“底层打工人”的形象,张宥浩在造型、肢体动作和生活细节上做足了准备。造型上,多仔的衣服多是洗得发白的宽大无袖T恤、短裤搭配人字拖,“怎么方便怎么来,衣服还做了做旧处理,就是想呈现出粗粝感”。除特殊妆效外,他全程保持素颜,“一切都尽量保证真实状态”。

不仅如此,张宥浩还特意前往码头、鱼市体验生活,跟着工人们一起抬鱼筐、卸船,细致观察他们的工作状态。“多仔是在码头环境下长大的小孩,只有真正融入那个环境,才能演出他身上的那种生活气息。”

禁毒是与科技、智慧、人性的斡旋

《围猎》聚焦新型毒品犯罪特点,如网络交易、伪装成“邮票”等日常物品的毒品,这些源自真实案件的设定,也彻底颠覆了张宥浩对禁毒工作的认知。“没想到现在毒品犯罪手段越来越科技化、隐蔽化。”他感慨道,如今的禁毒工作早已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稽查与追捕,“更是一场需要与科技、智慧、人性斡旋的战斗”。同时他也呼吁,毒品犯罪形式在更新,每个人的防范意识都需随之提升,“禁毒工作需要大家更多关注”。

在“两难”中拉扯,渴望光明却困于现实

多仔身负“毒二代”身份,又要承担养家压力,内心充满复杂与挣扎。在张宥浩看来,这种挣扎体现在多个层面。“首先是原生家庭和身份的困境,他要面对外界偏见,对抗宿命;其次是道德与生存的抉择,深知毒品危害却为养父在灰色地带挣扎;最重要的是,他始终渴望正常生活,这种渴望与现实困境形成强烈拉扯。”一边是养育之恩,一边是做人底线,“多仔的每个选择都充满痛苦,他的命运就像一条无法回头的单行道”。

《围猎》追求角色的“活人感”,避免脸谱化,而多仔最鲜活的地方,正是他身上的矛盾性。“他在充斥毒品的环境中长大,却最痛恨毒品,一心想逃离,过普通有尊严的日子,可现实又让他不得不与这个环境周旋。”张宥浩透露,大结局的剧情最能体现多仔该有的样子,“相信大家看到时,一定能清楚了解他的底色”。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杨文杰

编辑/刘忠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