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也不敢信,也不敢不信。

更不敢相信的是,这居然是今年7月份的一则旧闻。

什么叫有生命力的新闻,这就是——常看常新。

没错,这就是当代的亩产万斤:一样的配方,一样的味道,一样的悬浮感。只不过六十多年前放的是稻穗,今天放的是存款余额;当年用政治热情替代了秤砣,如今用样本魔术替换了常识。

把“清华门口问分数”当成全国平均,这不是调研,是行为艺术。

1825份问卷,高线城市、互联网金融从业者扎堆,父母把购房首付、压岁钱、教育基金一次性打进子女账户,然后被统计成“00后自有存款”。

这不是抽样,这是精准投喂:只捞最肥的鱼,回头就宣布全鱼塘营养过剩。按这个逻辑,去LV门店门口数手提袋,还能得出中国人均保有量1.2个奢侈品包呢。统计学教科书上管这叫“选择性偏差”,老百姓大白话叫“耍流氓”。

央行数据白纸黑字:全国只有1.5%的人存款超过30万。

该调研却硬生生把00后的小众比例干到12.3%,相当于把全国水平一口气放大8倍。

更荒诞的是,同一机构两年前说12.9%年轻人存款超50万,今年直接升级成30%年轻人存款超50万。两年翻倍,印钞机看了都沉默。

如果数据是真的,商场不该空荡荡,网红餐厅不该排号秒光,618、双11不该史上最静。现实却是消费低迷、青年失业率高企、70%年轻人负债。数字与体感南辕北辙,只能证明:调研的“00后”和生活中的“00后”根本不在同一个次元。

“我爸给了100万,花剩30万,所以我存款30万”——网友段子背后,是数据造假的底层套路:把代际财富转移包装成个人奋斗。

真正的普通00后,月薪五千到八千,房租干掉一半,通勤、餐饮、社交再砍一刀,能攒下三万已算节约标兵。

调研方却用家庭支持模糊了自己挣和父母给的界限,用高线城市屏蔽了小镇青年,用金融互联网过滤了工厂流水线。三刀下去,样本里只剩人赢,于是少年存款30万顺利出锅。这不是研究,这是P图。

为啥要放卫星?为了邀功。

放卫星的代价:制造焦虑,羞辱努力。

悬浮数据最毒的地方,不只在于假,更在于它用别人都行来嘲笑你不行。

当媒体把12.3%的00后存款30万推上热搜,真正的00后只会陷入更深的自我怀疑:送外卖、拧螺丝、做实习、考公考研的芸芸众生,被一脚踢出年轻人行列,仿佛他们不存在。

六十年前,放卫星导致亩产万斤,一边吹牛一边饿肚子;今天,放卫星让普通年轻人背对沉默的账单,抬头看见人均30万,于是怀疑人生、透支消费、铤而走险。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总会押韵。

我们当然要鼓励储蓄、理财、奋斗,但前提是尊重常识:

25岁以内,刚毕业或毕业没几年,大多数人还在职场食物链底端,存款能覆盖三个月房租已是胜利。

真正的励志,是告诉年轻人人生是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而不是把父母给的百万首付截图成00后财务自由。

媒体、机构、平台若还有一点点专业尊严,就该在标题加粗注明:

“本数据仅反映1825名高线城市、家庭富裕、新兴行业从业者的资产状况,与全国00后无关。”

否则,下一次热搜,可能就是00后人均百万存款,不买法拉利算失败,彻底把年轻人逼成焦虑的陀螺。

别让统计学再沦为魔术道具,别让存款30万成为新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面对这类卫星式调研,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一起抬头,指着天上那只闪闪发光的气球,大声说:

“呸,假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