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峣

中国队在短道速滑世锦赛男子5000米接力决赛后庆祝夺冠。 新华社记者 连 漪摄

国际滑联短道速滑世锦赛近日在荷兰鹿特丹落幕,中国短道速滑队在全部9个项目中摘得4金,世锦赛历史金牌数超过100枚,为整个赛季的奋战拼搏完美收官。

百金是里程碑,也是新起点。面对世界短道速滑赛场的激烈竞争,中国短道速滑队还要团结向前,再创辉煌。

厚积薄发

一年一度的世锦赛是短道速滑项目的年度“盛典”,也是各支队伍备战米兰冬奥会的重要一站。本届世锦赛,中国队、韩国队、荷兰队、加拿大队等世界短道强队尽遣主力,以期在备战冬奥的“期中考”上积累经验和信心。

在本赛季短道速滑世界杯的四站比赛中,中国队共获得7枚金牌,平均每站收获近2金,男女队的表现都有亮点。来到世锦赛,中国队厚积薄发,一举拿下4枚金牌。

男子1500米比赛中,在此前“十四冬”独揽四金的孙龙延续良好状态。决赛中,孙龙紧随韩国名将黄大宪,第二个冲过终点,由于对手犯规被取消成绩,孙龙摘得个人首枚世锦赛单项金牌。这也是中国短道速滑的第100枚世锦赛金牌。

“在赛场上,我始终保持视野开阔,观察每个对手的位置。”孙龙说,教练组为自己制定了详细的技战术,也把每位对手的滑法分析得很清晰,这让他在比赛中更加积极主动。

男子500米比赛中,林孝埈一路领先,以41秒592的成绩夺得冠军。男子5000米接力决赛,林孝埈与刘少昂、刘少林、孙龙组成强阵登场。在同韩国队的激烈比拼中,担当最后一棒的林孝埈在冲刺阶段反超对手,帮助中国队以7分18秒468的成绩实现卫冕。

中国队的另一枚金牌同样来自接力项目。混合团体接力决赛上,中国队派出范可新、公俐、林孝埈、刘少昂出战。中国队在半程之后取得领先,并力压意大利队,将优势保持到冲线,以2分37秒697摘得金牌。

“每个人做好自己,团队才更好。”31岁的老将范可新在赛后表示,北京冬奥会后,自己的侧重点不在个人项目,而是希望团队有更多人站上领奖台,将信心带到米兰冬奥会上。

团队为上

短道速滑是中国冰雪的优势项目。北京冬奥会上,中国短道速滑队摘得两枚金牌。进入新的冬奥周期,中国队更换了教练团队,并迎来多名经验丰富的名将和富有潜力的新面孔。经历一个赛季的磨合与拼搏,中国短道速滑队在本届世锦赛上一鸣惊人,取得了近年来的最好成绩。

中国短道速滑队主教练张晶在评价队伍表现时说,中国队在细节上准备充分、做足功课,技战术执行到位,打出了最佳竞技状态。

接力是短道速滑比赛“集大成”的项目。中国队能够拿下分量最重的男子接力和混合接力金牌,显示出当下队伍的整体实力和团结合力。而在此前的世界杯分站赛上,接力项目也是中国队金牌的主要来源。

张晶说,整个团队的技战术执行力强,队员不仅个人调整出好状态,彼此之间的配合度也很高。与此同时,教练要求队员们一定要干干净净完赛,这次比赛队伍在接力项目中没有出现犯规。

中国队选手刘少林说,短道速滑比赛中,没有团结就没有成绩。在备战过程中,教练组和队员把近两个赛季几乎所有比赛视频都研究了一遍。大家一起学习,研究对手和技战术,在训练中和赛场上彼此信任,最终收获了冠军。

林孝埈与孙龙夺得单项冠军,张晶对于两名爱徒不吝赞美。她说,孙龙的训练保持很高水平,在过去一年进步提高非常快。林孝埈对节奏掌控能力很强,特别是在紧要关头的表现非常成熟。

与男队的强势相比,中国女队在本次世锦赛上整体表现不佳,在3个单项和女子接力项目上均无缘奖牌。对此,张晶直言,中国女队与世界强队还有一定差距,但她有信心缩小差距。

在本赛季的世界杯比赛中,中国女队队员也有过高光表现。公俐在分站赛个人项目上获得1银2铜,在同荷兰队等强敌的对抗中敢打敢拼、成长迅速。张晶说,几名年轻运动员还有很大潜力,要继续提速,在体能和力量上也要加强。

续写辉煌

1985年,以吉林省短道速滑队为班底,中国第一支短道速滑国家集训队组建。1989年,郭洪茹收获了中国短道速滑的第一个世锦赛冠军,由此拉开了中国短道速滑的荣耀序幕。此后30多年间,杨扬、王濛、武大靖等一批批运动员相继成长、闪耀赛场,续写着中国短道速滑的辉煌。

2015年莫斯科世锦赛上,范可新摘得女子500米金牌,这是中国短道速滑在世锦赛上的第90枚金牌。近10年以来,中国短道速滑在竞争愈发激烈的世界赛场起伏前行,终于达成了世锦赛百金的里程碑,并将这一数字增加到103枚。

谈到为中国短道速滑队夺得第100枚世锦赛金牌,孙龙说:“希望这枚金牌为整个团队开个好头,在接下来各项比赛继续收获奖牌,中国短道速滑队会一直创造新的纪录。”

距离米兰冬奥会还有2年时间,中国短道速滑队还有更多机会磨砺成长。下个赛季,短道速滑世锦赛将在北京举办,这也是中国时隔13年再次承办该项赛事。张晶表示,届时中国队将获得更多参赛席位,冲击好成绩的机会也更多。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