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伊朗和伊拉克之间发生了一场为期8年的“现代化”战争。

战争的双方投入了大量的先进装备,但在实战中却表现的十分原始。

8年之后,战争双方的领土争端寸土未变,最终却打了个寂寞。

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战争,自1980年9月爆发,至1988年8月20日落下帷幕,整整持续了8年之久。

这场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期较长、损失消耗最大的一场局部战争。两伊战火的蔓延,不仅让中东地区陷入混乱,更使世界石油的秩序彻底紊乱。

致使海湾局势一度空前紧张,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

然而,这场长达8年的战争不仅打得极为原始,甚至没有任何实际的战果。

那么究竟是为什么他们拿着先进武器却如同原始战争?

又为什么最终又草草收场了呢?

战争的导火索

两伊战争的起因错综复杂,既有长期的领土争端,宗教派系对立,又有民族纠纷和领导者个人恩怨掺杂其中。

领土问题是导致两伊战争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边界划分问题;

二是波斯湾入口的控制问题。

长约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伊朗和伊拉克南部的自然边界,这段边界河流主权属伊拉克。

根据1914年和1937年两国签订的边界条约,双方同意以阿拉伯河的深水线为界。

此后,伊朗一再要求以河流主航道中心线为边界线,两方共同管理这条河流,伊拉克当然坚决反对。

1975年3月,两国领导人就边界问题举行会谈并签署了《阿尔及尔协议》,当时处境困难的伊拉克,被迫同意按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线划定两国河界。

不过,伊朗也没有空手套白狼,也答应归还约300平方公里的领土。并承诺不再支持库尔德的反动政权。

事后,伊朗却耍了一个小心机,他们迟迟不交割土地。

伊拉克认为这是“奇耻大辱”,多次要求重划边界,均遭伊朗拒绝。这让伊拉克火冒三丈

另一个问题是1971年伊朗占领了波斯湾入口处的3个小岛,并在上面建立了军事基地,控制了波斯湾的出入航道。

这种行为直接掐住了伊拉克航线要害,自然招致了激烈的反对。

除此之外,宗教之间的纷争可能是两伊之间不可弥合的关键之一,虽然伊朗和伊拉克同是伊斯兰教国家,而且两国的穆斯林多数属于激进的什叶派。

但两国的什叶派,在国内的地位可是彻底不同。

1979年初,伊朗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共和国。该国家以什叶派高级教士集团为核心,以霍梅尼为领袖。

而伊拉克却努力使政教分离,削弱宗教势力,将宗教活动纳入政府的控制之下。什叶派的穆斯林虽然人数占优,但长期以来,却处于被统治地位。

这让他们对此十分不满,长期与政府进行对抗。

同时,两伊中的库尔德族也是一大问题,伊朗支持这数百万的库尔德人,进行自治而伊拉克则支持他们进行反政府斗争。

此外,霍梅尼与萨达姆有很深的个人仇怨。

从1964年到1978年,霍梅尼受伊朗国王迫害,一直在伊拉克的纳贾夫附近流亡传教。

1978年初,萨达姆以“煽动伊拉克境内什叶派叛乱”的罪名将雷梅尼驱逐出境,迫使他辗转法国。霍梅尼对此一直怀恨在心,并发誓要复仇。

不过令霍梅尼想不到的是,率先动手的并不是他。

1980年9月下旬,霍梅尼上台。

此时的伊朗政局不稳,经济下行导致军心不稳。尤其是伊美断交的发生,让伊拉克觉得有机可乘。于是对伊朗发动了争夺海湾霸权的战争。

烧钱的战争

作为中东地区的两大石油生产国,家底不可谓不丰,战前两伊都进行了战争准备。

伊拉克的准备更为充分,伊朗的经济军事实力和潜力则胜过伊拉克。

伊拉克总兵力22万人,其中陆军19万人;海军4000余人,各种舰艇43艘;空军2.8万人,各种飞机500余架。此外,还有人民军10万人,后备役部队25万人。

伊朗军队经过霍梅尼大规模清洗,总兵力24万人,其中陆军15万人;海军2万多人,各种舰艇80余艘;空军7万人。还有新组建的伊朗革命卫队9万人,预备役部队30万人。其实力已大大下降。

战争的硝烟早在战争之前就开始弥漫,伊拉克不断地制造着和平的错觉,试图麻痹伊朗。

突同时使用远交近攻的方式,大搞外交关系,争取国际的同情和支持。同时,利用边境冲突掩护地面部队的调动。

伊朗对于蠢蠢欲动的伊拉克早有察觉,并早就做起了准备。

霍梅尼授权总统全权指挥国防部的神职人员,并释放一批被捕的前国王统治时期的军官和飞行员。

同时,突击购置武器装备,不惜一切代价购买零配件和设备,紧急修好了约200架F-4和F-14战斗机。

战争伊始,伊拉克军队势如破竹,经过一周的激战,10月初,伊拉克军队就占领了伊朗约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控制了阿拉伯河东岸长600公里、宽20公里的狭长地带。

面对伊拉克的强大攻势,伊朗军队仓促应战。其空军袭击了伊拉克境内的16个目标,地面部队调整部署,向边境机动。

在前线集结了7个师又2个旅的兵力,此外还有大批的革命卫队。反应过来的伊朗军队,成功遏制住了伊拉克的进攻势头,渐渐把握住了战争的主动权。

为了快速的结束战争,双方都把目标放在了对方的“命根子”上。石油大国的经济命脉自然就是石油基地了。

1980年11月29日夜,伊朗海军第421部队派出6艘舰艇,护送一支突击队奇袭阿拉伯河入海口的巴卡尔和奥马耶石油钻井平台。

这两座平台不仅从事石油生产,还是伊拉克的预警雷达站,号称“萨达姆之眼”。

伊朗突击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10分钟不仅放置大量炸药,炸毁了这两座钻井平台。还顺带击毙了所有伊拉克的守军。

与此同时,伊朗导弹艇“佩坎”号和“乔尚”号封锁了伊拉克仅有的两个港口——乌姆盖斯尔和法奥,把伊拉克海军舰艇和60多艘外国油轮都堵在港口里。

1984年3月27日,伊拉克向一艘巴拿马籍油船痛下毒手,这也预示着两伊战争的新阶段——袭船战开始了。

伊朗人报复来得很快,就在伊拉克人大开杀戒一天后,一艘科威特油轮被 F4-E 战斗机袭击。短短一个月,就有十余条油轮受到多次袭击。

你来我往的“袭船战”,使伊朗的石油出口由每天的180万桶锐减到70万桶,伊朗的财政实力被严重削弱,只得放弃封锁霍尔木兹海峡。

两伊战争的愈演愈烈,使得世界上的石油供应开始紧张了起来。两伊战争前,世界石油市场上每天过剩的石油约为250万桶。

两伊战争爆发后,1980年9月26日,两伊均停止了石油输出,使世界石油市场上的供货量大大减少。

由于每天短缺的石油都在150万桶以上,油价随即出现波动。每桶石油从标准价格32美元,上升到41美元。

所以,两伊战争的代价对参战双方来说都非常巨大。一边得花钱把军队支持下去,一边又少卖了很多石油。

可以说造成了双重损失。可两伊双方都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过低地估计对方的力量,总以为自己能够快速解决掉对方,没想到却把自己拖入了泥沼。

8年的寂寞

经过反复较量,双方虽都看到单纯依靠军事力量难以打败对方,但谁都不愿主动停火。伊朗自恃国大人多,采取了靠长期消耗战拖垮对方的作战方针。

而伊拉克则认为自己拥有更多的先进武器装备与空中优势,采取了“袭船战”、“袭城战"等削弱对方战争潜力,以战迫和的作战方针。

为了能够快速的打击对方,两伊双方其实在战争的一开始,就投入了全部实力。

但纵观8年的战局,打的轰轰烈烈,战果却寥寥无几。

实际上,两伊双方虽然拥有大批的现代化武器,但在战争中他们却根本用不好。

战争开始的头3天中,伊拉克几乎出动了可供使用的全部飞机,袭击了伊朗的10个空军基地。

然而,伊拉克空军把飞机跑道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对停机坪上的大量毫无防护设施的飞机视而不见,飞机要好几亿美金才能买来一架,跑道却是人力就能堆出来的。

不仅空军的表现令人尴尬,陆军的表现也好不到哪里去。

两伊双方拥有坦克约4000辆,装甲车3600余辆。可双方却常常在没有步兵支援的情况下,使用装甲部队进攻对方筑垒阵地。

缺少了步坦协同的坦克,结果大部被对方近程反坦克兵器击毁。战争中,双方坦克的损失数量惊人,伊拉克损失1500余辆,伊朗损失1000余辆。

即使是较为顺利的进攻作战,他们的推进速度也十分缓慢,行动迟缓。如伊拉克在战争初期进攻阿巴丹时,坦克7天中只推进了14公里,比人走的都慢。

究其原因,双方基本上将坦克长时间地停留在掩体内作固定火力点使用,坦克的机动能力和突击威力根本未发挥作用。

而且,双方的坦克装甲部队缺乏严格训练,保障维护能力差,常常由于不能为坦克提供后续补给或解决小修问题,而丢弃了没有损坏或只有轻微损伤的坦克。

这样的表现最后使得双方想打败对方,并且使劲地打了,却打不到靶子上。

这表面上的原因看起来是军事战略的瑕疵,但其背后隐藏着的却是更为严重的问题。

诚然,作为石油大国,他们富得流油。巨额资金能够买到现代化武器装备。但却买不到军队的现代化水平。

自1973年以来,两国耗资数千亿美元,从国外竞相引进大量先进的武器装备。

但两伊的工业基础薄弱,许多先进武器的零配件本国无力修配,弹药主要靠国外供给。

并且,两国士兵的文化程度很低。当要掌握诸如地空导弹等,需要大量数理化知识的武器时,这些士兵们的知识就捉襟见肘了。

同时,驾驶T—72坦克和米—23战斗机等先进武器,本来就需要很多前置的知识,这对于他们来说是相当困难的。

因此,这种靠钱买“现代化”的做法,并不灵光。花了大价钱的他们不仅没有尝到甜头,反而导致“消化不良"。

导致士兵们一离开外国顾问和专家,就用不来自己的武器了,士兵甚至不能熟练地维护和使用自己的武器装备,可谓是极其拉胯。

这样不仅使现代化的武器,成为了小孩子手中的烧火棍,而且容易丧失主动,受制于人。

由此可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武器装备、必须与自己国内的工业基础,军官和士兵的知识结构与技术水平,以及本国的战争传统相适应。

否则,花很多钱去买自己消化不了、驾驭不了的东西,不仅造成严重的浪费,甚至可能成为自己的累赘。

最终伊朗在欲战不能、欲罢不忍的境况下,被迫于1988年7月18日宣布,同意接受联合国安理会598号决议。

8月20日,两伊双方实现停火,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终于这才落下了帷幕。

8年的时间,终究是打了一个寂寞。

尾声

历时8年的两伊战争,结果两败俱伤。伊拉克伤亡和被俘48万人,伊朗伤亡和被俘108万人。两国军费开支近2000亿美元,经济损失达5400亿美元,双方的综合国力因此受到很大的削弱。可见打铁还需自身硬,光是靠金钱堆起来的军队怕是没有什么战斗力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