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直至今日,1987版本的电视剧《红楼梦》都是公认的经典,不仅经久不衰,很多人现在还不时翻出来反复观看,八七版本的电视剧《红楼梦》还认为是对原著的最好还原。
2010年由知名导演李少红推出的《新红楼梦》争议无数,不少人都称这版的选角简直就是“噩梦”,“宝姐姐”不像“宝姐姐”,更可怕的是如果将林黛玉和薛宝钗的选角对调都可能比现在的更为合适。
网友们找出了1987版央视版本的《红楼梦》,指着由陈晓旭饰演的林黛玉说,这才是“林妹妹”嘛。
但其实在导演王扶林眼中,陈晓旭既不够漂亮,演技也没有那么好,但最终敲定了陈晓旭只因为她身上特别的一点……
全国海选选出的“林妹妹”
如今,在各大视频网站上不时会出现类似“这才是真古装美人”标题的视频,点击进去视频的内容是十几年前的古装电视剧美女角色的群像……
人们不满现在流量至上、粗制滥造出来的古装剧,怀念儿时守在电视机前看到的那些仪态万千、造型各式各样的古装剧美女们,其中女性角色众多的《红楼梦》和《西游记》就时不时被网友们翻出来,大赞里面的美女多得使人应接不暇。
1987版《红楼梦》能经受得起网友们的多年的念念不忘也是有本钱的——光是导演王扶林花在选角和在演员前期的培养上花费的时间就超过了现在某些粗制滥造的“古装剧”的拍摄时长。
首先导演王扶林在研究《红楼梦》原著的时候,请教了知名红学家吴世昌,吴世昌在听说王扶林要拍《红楼梦》的电视剧后很支持他,帮助了他联系红学会秘书长胡文彬。
《红楼梦》作为中国的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和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自成文以来从民间到学坛,不光是平民百姓对其中的主要人物耳熟能详,很多知名的教授、文学家都是它的粉丝。
例如在王扶林筹拍《红楼梦》的时候,蒋和森、沈从文、曹禺等研究《红楼梦》已久的“红学家”都参与进了这个项目。
为了更了解《红楼梦》的故事内核,当时每隔一个月,王扶林都会与他们碰面,询问自己对《红楼梦》的疑惑。
终于,在王扶林充分了解完红楼梦的故事后,他要准备开拍电视剧最重要的步骤之一了——选角。
而王扶林在当时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全部新人,并且要在全国范围内选角。
当时就有《新民日报》说王扶林此举是: “外表艳丽的花朵禁不住细看”。
认为王扶林只是在哗众取宠,但王扶林自然有他自己的坚持的原因,他只挑合适的;原著中这些未出阁的男男女女只有十几岁,不能找已经成名的老演员,那样就不符合原著了。
王扶林首要要敲定的就是女主角林黛玉,当时全国寄过来的一万多封自荐信摆在了王扶林的桌上,但王扶林却发了愁,要选林黛玉可太难了。
此时一封来自辽宁鞍山、附带一封小诗的自荐信吸引了王扶林的注意力……
不够漂亮、演技不够好,但特别的够演林黛玉
《红楼梦》中对女主角林黛玉的外貌描述是这样的:
眉眼是“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身体是“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病如西子。”
林黛玉,“如姣花照水”,“似弱柳扶风”,是绛珠仙草的化身,让落在脂粉堆里的贵公子贾宝玉一见便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嗜好美女的呆霸王薛蟠一见了林黛玉便觉得半臂都酥了。
毫无疑问,林黛玉是绝代佳人,这样要倾国倾城外貌的演员要去哪里找呢。
此时,王扶林看到了陈晓旭的自荐信,照片里的女生微微蹙眉,似乎带着些许忧郁,长长的辫子梳在一边,使她增加了一些古典的气质,从照片来看的确是一个美人;但让王扶林对陈晓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自荐信中夹着的两首小诗——
“我是一朵柳絮,长大在美丽的春天里,因为父母过早地把我遗弃……”
因为诗里透露出的忧伤的气息,让王扶林仿佛看到了忧郁寡欢的林黛玉;再加上“絮”字,原著中林黛玉也曾就絮为主题作诗——“嫁与东风春不管”。
让王扶林下定了决心,亲自给陈晓旭写了回信,让她来北京面试。
在面试那天,北京正好是暴雨天,陈晓旭身着一身淡绿色的衣裤迎面而来,当时的诗情让王扶林至今印象深刻,于是陈晓旭留了下来,加入了黛玉组,参加剧组每天的礼仪、书画培训。
当时《红楼梦》剧组的每一个角色都竞争激烈,如今我们看到成片中的不少角色,其实演员最初竞演的可能是另一个,例如秋桐的演员最初其实是黛玉组的。
虽然王扶林让陈晓旭加入了学习班,但他并没有对陈晓旭十全十的满意,陈晓旭的确是个美人,但原著中对林黛玉外貌的刻画过于美丽,相比之下,陈晓旭就显得有些“不够漂亮”了。
虽然陈晓旭有过在鞍山市话剧团学习的经历,但她的演技也没有到让王扶林看了她就敲定她为女主演的程度。
但王扶林敲定主演的关键不止是对演员外貌和演技考量,他还要考虑到气质、年龄等。
当时陈晓旭竞演林黛玉有两个最大的对手,一个是“剧组第一美人”的张蕾,另一个是表演经验丰富的张静林。
虽然张蕾竞演的并不是林黛玉,但由于她外貌出众,相传是当时剧组里默认的林黛玉第一人选,但王扶林认为张蕾长得太过艳丽,更多的反而是少妇的韵味,二来张蕾的年龄对于林黛玉来说偏大了些,当时张蕾已经26岁,而林黛玉是清冷的少女形象,于是还是让张蕾演了秦可卿。
而张静林从小学京剧,表演经验丰富,还出身书法世家,在书法学习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异,又是同样的美丽,她本来是属意演林黛玉的。
但王扶林却考虑到了张静林的骨架,她骨架偏大,从外形上不符合林妹妹的“弱柳扶风”,再加上在培训的过程中,王扶林发现张静林性格泼辣,这让他觉得张静林更适合心直口快,无法无天的“二小姐”晴雯。
剧组的培训时间漫长,再加上每天很早就要起来学习才艺,十分艰苦,很多人都没能坚持下去,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离开,观看八七版《红楼梦》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其中不少角色中途换角过。
但在漫长的培训生活中,陈晓旭坚持了下来,再加上在学习班中王扶林发现了陈晓旭不仅会写诗,还爱“挖苦”别人,这点跟“小性”的黛玉太像了,最终敲定了,就是她了——就让陈晓旭来演林黛玉吧!
选角背后,陈晓旭的努力
“食宿自理,如未入选,路费不予报销。”
其实对于林黛玉这个角色,从寄自荐信开始到奔赴北京面试,陈晓旭心里一直没有底。
写自荐信是在男友毕彦君的再三鼓励下,陈晓旭才终于鼓起勇气,写下了自荐信,选了一张照片和她14岁在杂志上发表的小诗。
陈晓旭对自己能参演本不抱什么希望,没想到却在六天后收到了导演的亲笔回信,邀请她到北京来面试,但信末交代这次面试是自负食宿,一旦没有入选一切都要自己承担。
心怀忐忑,最终陈晓旭还是前往了北京,也就是那个暴雨天,陈晓旭拿着一把还在滴水的雨伞来到了王扶林的办公室。
二人聊了几句以后,王扶林并未给出确切的答复,只是在送陈晓旭出门乘电梯的时候,开口说:
“把火车票留好,也许以后可以报销。”
这句话给了陈晓旭莫大的鼓舞,也许真的有机会。
终于在第二年的春天,一个桃花盛开的下午,正如那个午后她在窗边看书时写下了那份改变她命运的信一般,在鞍山话剧团默默等待的陈晓旭接到了通知:
4月1日,去北京报到,参加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剧组演员培训班。
导演王扶林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他让演员们开始自选角色。
作为导演王扶林极度看重演员与角色在气质上的贴合度,让演员培训书画,不仅是方便拍摄,更是想要通过这种方式,让演员们如同穿越回古代,有古人的气质。
此时的陈晓旭是想演林黛玉的,但一旦失败极有可能只能出演她并不想要的角色,女主角林黛玉的竞争力很大,令陈晓旭纠结不已。
当陈晓旭转头向室友询问的时候,室友给出的建议是:
“你不应该试小姐的角色,你看你,看上去都没有发育成熟。”
的确相比学习班里其他的女孩子,陈晓旭只有80斤的体重,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发育不良,不像大家印象里“生活优越”、“丰美”的富家千金。
但这句话却让陈晓旭坚定了竞演林黛玉的信念。
因为很多人对林黛玉的印象就是“不食人间烟火”,认为林黛玉是“忧思过虑”,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自己“作”出来的病。
甚至在原著中,林黛玉也曾自嘲自己是“小性”、“刁钻刻薄”。
但在陈晓旭心中,她是非常喜欢并理解林黛玉的:林黛玉是敏感、多思,但同时林黛玉无比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原则;“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林黛玉决不流于世俗。
即使林黛玉在贾府中常常树敌太多,而且并不是那么受欢迎,但陈晓旭认为这是林黛玉反抗虚伪和不公的勇气的体现。
王扶林的海选方式,无疑让每个演员都“饱受折磨”,在三十年后,王扶林导演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自己都坦言:
“黛玉这个角色是受折磨时间最长的,因为我心中也没底。”
正是陈晓旭的坚持,让她最终成为了最后被敲定的唯一的女主角。
《红楼梦》是家喻户晓的经典,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央视给王扶林投资了两百万,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而且导演王扶林为了拍摄辗转各地拍摄,花掉大部分资金用于搭景,这无疑将是一份用心之作。
所以其他演员为了留在剧组,觉得演什么都可以,王熙凤的演员邓婕为了留在王扶林的剧组,曾经参演的角色是同样性格泼辣的尤三姐;当时每个角色都有一个组的备选演员,邓婕想着如果不能演王熙凤,演王熙凤的丫鬟平儿也可以。
而陈晓旭在来到剧组后,一心只想演林黛玉,她就是冲着林黛玉来的,陈晓旭认为自己就是天生的林黛玉。
所以说,陈晓旭是被选角折磨时间最长的,因为其他演员都有退路,就算不能演这个角色,我可以演另一个也好,但陈晓旭一心只想演林黛玉,根本没给自己留后路。
王扶林心中自然有他自己对于的“林黛玉”标准,但如此大的一个项目,要选出来全国观众眼里的“林妹妹”时,王扶林却发了怵,不能确定自己的标准是否是正确的,在敲定陈晓旭之前他专门去找专家团的顾问请教指点。
王扶林还专门去问了陈晓旭:“如果你不演林黛玉,准备演哪个角色?”
《红楼梦》构思精巧,全文有不少对照,和林黛玉形容相似的就有秦可卿、香菱、晴雯、龄官、菂官等多个角色,就算演不成林黛玉,还可以演和黛玉长得像的她们嘛。
而此时陈晓旭却斩钉截铁的回答:“如果您让我去演了其他的角色,那么观众就会说你让林黛玉演了别人。”
这份对林黛玉的坚持和自信,让王扶林对陈晓旭刮目相看,最终在开机前没再选择其他演员,陈晓旭也终于松了一口气,由她来饰演林黛玉。
相似的命运,香消玉殒
如今公众再频频提到陈晓旭,不仅是因为她的成名之作《红楼梦》中形如林黛玉般留给了观众深刻的印象,于是提到林黛玉,就想起了陈晓旭。
更是因为陈晓旭与林黛玉不经相同的命运:香消玉殒。
在《红楼梦》小说第二十七回时,其他的小姐丫、鬟都在兴奋的过着花朝节的时候,面对漫天的飞花,林黛玉却悲从中来,扛起锄头选择葬花,为花收葬,为花作诗,写下了一首《葬花吟》。
其中一句“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更是体现了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虽然林黛玉出身官宦世家,但她自小就身体孱弱,再加上忧虑多思,加重了病情,最终早早香消玉殒。
而陈晓旭在出演《红楼梦》以后名声大噪,1987版本的《红楼梦》成为了当时电视机连续几年循环播放的热门电视剧,陈晓旭、欧阳奋强、邓婕等主演更是在那几年不断收到央视等电视台的邀约,登台出演“红楼梦”主题栏目的春晚、国庆等大型活动。
戏如人生,命运弄人。
可能是由于多愁善感的林黛玉给观众的印象太过深刻,饰演林黛玉的陈晓旭反而在这时却很难接到其他的邀约,演艺事业一时陷入了瓶颈。
现在在陈晓旭的百科词条中,除了“演员”这一标签外,紧随其后的还有“商人”。
陈晓旭是一个极其聪慧的女子,虽然当初接触广告只是偶然,但她觉得广告与影视很接近,便开始从事广告业。
由于她的聪明的经商头脑再加上出演林黛玉带来的“名人效应”,她的广告公司大获成功。
有次她独立承包长城国际广告时,签约的董事长说:“我相信林黛玉不会骗我。”
这些信任让陈晓旭的商业之路顺风顺水,曾经的公众人物陈晓旭却是越来越低调,甚至拒绝掉了很多可以扩大公司曝光度的活动,有人说这是因为她不想借着林黛玉的名头来办事。
王扶林拍摄的《红楼梦》反响如此激烈,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正是源于他抓住了演员身上和角色神似的那一份“神”。
连陈晓旭自己都说,自己太像林黛玉了。
虽然已经是知名公司的董事长,还曾担任过电视剧的制片人,但陈晓旭自己都认为她“自我”这一点和林黛玉太像了。
因为自己总是在不高兴的时候就不爱理人,有时有些不顾及别人的感受,所以陈晓旭觉得“别人都不欢迎我,记者对我的印象也不好。”
2006年4月份左右,陈晓旭得知了一份噩耗——她自己患了乳腺癌,不顾家人和朋友的阻拦,她放弃了治疗。
在2007年2月23日,还是正是那年的大年初六,这位昔日的“林黛玉”,曾经的“中国30位杰出女性广告人”,朋友眼里最爱美、总是穿裙子的她,悄无声息的在百国兴隆寺举行了剃度仪式。
仪式中,陈晓旭剪去了一头的长发,落发出家,法号妙真。
而《红楼梦》中恰好有位性子和林黛玉有些像的角色,法号是妙玉。
同年5月13日,陈晓旭因乳腺癌在深圳去世,享年41岁。
有人说,陈晓旭当时放弃治疗,是因为接触了佛法,有人说是因为她不愿让家人担心,所以保守治疗,有人说是她追求完美,不想开刀……
无论如何,陈晓旭都已经将她最完美的形象留给了《红楼梦》,留给了她最爱的林黛玉,荧幕中的她永远是年轻美丽的颦儿,不愿治疗的原因究竟是何,我们再无法从她口里亲口得知了。
曾经为了出演病弱林黛玉,陈晓旭节食了三个月,实在饿得受不了才敢上大街买了些水果撑肚;
为了拍摄黛玉葬花,三月份的苏州,陈晓旭身着纱衣,恰逢道具失误,冻得不行,她突然情绪崩溃,大哭不止,连肩膀都不停地抖动,摄像师看到赶紧开拍记录了下来。
后来陈晓旭在回看录像时也说不清自己当时大哭是为了谁,是为了落花,为了林黛玉,还是自己……
陈晓旭的父亲在女儿的墓碑前立了一尊汉白玉林黛玉雕像来纪念陈晓旭,雕像旁请了著名的文化学者、红学家冯其庸题词道:
“碧海沉沉一彗星,长天划过半空明;为君留得形音在,多谢绛珠一片情。”
这个最初不够漂亮,演技也没有那么好的女孩子,最终还是出演了林黛玉;而命运总是那么的巧合,或许正因为那篇《我是一朵柳絮》里的忧郁,让陈晓旭得以够“特别”,特别得像林黛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