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最近几年,国际局势频频出现波动,俄乌战争、中美贸易冲突、法国欲整顿欧盟,这一桩桩大事,都代表着大国博弈。

不管是中国、俄罗斯、美国还是法国,都是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拥有强大的国力。

而在5个常任理事国之中,英国的影响力似乎正在变小,甚至在现今的国际重大决策中,也很少出现英国的身影。

有人说英国的衰落势不可当,也有人说,有其他国家正想方设法取代英国在联合国的位置。

那么英国在这些年里,到底遭遇了什么,觊觎其地位的其他国家,又有怎样的实力呢?

英国与欧盟

英国主导了两次工业革命,是创立联合国的主要国家之一。

按理说英国的实力并不差,联合国成立之初,英国凭借深厚的底蕴,成了常任理事国。

虽然早不是世界第一大国,但依然有傲视群雄的实力。

在欧共体(欧盟的前身)成立时,英国认为该联盟的政策与本国制度相差太大,并没有加入其中。

俗话说一步错步步错,就是这一犹豫,让英国在经济困难无以为继的情况下,失去了抱团取暖的机会。

等欧共体逐渐发展壮大时,只能以普通国家的身份申请加入。

1961年,英国发现欧共体的发展前景很好,提出加入的申请,当时与英国一起提出申请的国家还有丹麦和爱尔兰。

与后面两个小国相比,法国总统戴高乐对英国的反应尤为强烈。

英国曾直截了当的拒绝加入欧共体,是因为英国的政策与欧共体难以相容。

如今欧共体的制度已经成型,双方的制度差异比以前更大,即使英国加入,也是强扭的瓜甜不了。

其次,法国作为欧共体的主要发起国,拥有较大的话语权。

当时戴高乐一直想建立独立自主的法国,所以希望法国一直是欧共体的领头者。

如果英国加入,那英法之间犹如两虎之争,这不符合戴高乐的设想。

最后还有一点,即英国与美国的关系太亲密,如果英国加入欧共体,难保美国也将势力渗透进来。

如果事情真的向这个方向发展,欧共体岂不成了第二个北约,要一直受美国控制。

这样看来,欧共体存在的意义就不大了。

英国的初次申请以失败告终,不过他们也没有气馁,选择继续申请。

毕竟二战之后,英国的经济遭受了严峻的考验,有几次都在崩盘的边缘,哪还有日不落帝国的骄傲。

经过锲而不舍的申请,英国终于如愿以偿,在1973年成为欧共体成员。

这来之不易的成功,让英国人十分开心,他们在多佛港载歌载舞,燃放烟花,沉浸在入欧的喜悦中。

但是与表面上的欢腾不同,英国内部对于入欧的态度是相对复杂的。

英国内部有多个政治党派,之前能做出入欧的决策,是亲欧派压住了反对派,但不代表反对派在角逐中消失了。

他们反对入欧的声音,只是被大部分赞同的声音暂时掩盖了而已。

1975年,英国做过一次关于入欧的民意调查,有67.2%的人愿意继续留在欧共体。

从结果上看,申请入欧符合大多数人的观点,可这个比例并不算高。

有铁娘子之称的撒切尔夫人在竞选首相时期,曾经明确表示自己是亲欧派。

但是在执政阶段,她的态度发生了变化,甚至曾不止一次抱怨,欧共体集权式的体制让英国很不适应。

20世纪80年代后期,欧共体加速一体化进程,这才有了将欧共体升级为欧盟的机会。

2010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动荡,英国首相卡梅伦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每一天都觉得像是在泥潭里挣扎。

他想方设法加强与欧盟的贸易关系,可又对欧盟的经济监督十分反感。

而其他英国人也有类似的情绪,他们与欧盟之间的关系其实离崩盘不远了。

2016年,英国发起了一项公投,就是否脱欧进行投票站队。

这次投票的结果与几十年前相反,选择脱欧的占多数,也就是说,英国脱欧是无法阻挡的民意了。

2020年英国宣布,正式脱离欧盟,回到以前的完全独立状态。

47年来,英国在努力适应欧盟的制度后,终于意识到了,有些事是勉强不来的。

脱欧后遗症与分裂危机

此后英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小,在联合国五常名单中已经沦为垫底。

二战之后,美国一直是世界第一强国,这个地位至今没有被动摇。

与此同时,曾经备受列强侵略的中国,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国之力甚至超过欧盟创造的财富。

除此之外,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资源,虽然远没有苏联时代那般强大,但是依然拥有顶级的军事能力。

在联合国五常中,唯一曾经与英国互为难兄难弟的法国,也已经走出困境,不但在联合国会议中具有重要分量,同时也在左右着欧盟的未来发展。

而英国有什么呢?

在脱欧后,英国陷入了混乱,而且是一发不可收拾的。

这场变动中隐藏着诸多矛盾,其中之一便是脱欧后遗症带来了分裂隐患。

英国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由四个区域组成的联邦国,分别是英格兰、北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

其中北爱尔兰和苏格兰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脱欧后遗症,都曾考虑过从英国这个联邦国中分裂出来。

北爱尔兰在爱尔兰岛上,南面是爱尔兰。

这两个地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来往贸易也没有严格的关卡排查,所以两地人民频繁往来,经济、文化等方面几乎一致。

从地理位置来看,北爱尔兰与英国其他地区之间隔着一道海峡,而与爱尔兰则毫无阻碍。

英国脱欧后,北爱尔兰也陷入了两难。

原本爱尔兰和北爱尔兰亲如一家,但是脱欧之后,北爱尔兰发现他们属于英国,跟爱尔兰有主权上的区别。

以后不管是经济往来还是人口流动,都有了诸多限制。

在1998年,英国代表北爱尔兰,与爱尔兰签署过一项名为《耶稣受难日协议》的文件。

这份文件弱化了爱尔兰和北爱尔兰之间的边界,让两地人可以自由来往,经济交流也更加顺畅。

甚至从某种意义来说,这两地的关系,似乎回到了北爱尔兰加入英国前的状态。

但是英国脱欧后,两地的性质变了。

由于爱尔兰受欧盟一体化影响,外交规则以欧盟的规定为主,所以原本与北爱尔兰之间不设硬边界的协议就不再适用了。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把北爱尔兰与爱尔兰的关系生生隔开,自然也有麻烦,不过一旦习惯了也就顺理成章了。

英国建议设置一个过渡期,让英国暂时在关税同盟里,然后一点点分离。

其中的意思是,英国暂时享受欧盟成员国待遇,但是不用遵守欧盟的规定,还不交会费了。

这事欧盟自然不会答应,于是也想出了一个办法,把北爱尔兰设立为单一市场或关税联盟。

也就是说,北爱尔兰享受欧盟成员国的待遇,但不属于欧盟成员。

可是一旦如此,北爱尔兰与非欧盟国家之间的贸易,就要设立关税,以及用欧盟的标准进行严格检查。

这建议乍一看没什么问题,关键是英国已经脱欧,那北爱尔兰和英国其他地区之间的经济往来,自然也要征收关税和进行检查。

这相当于把北爱尔兰从英国剥离出去了,显然有悖于英国的初衷。

欧盟、爱尔兰、北爱尔兰、英国,这几个组织和实力相互交错,一个麻烦接着一个麻烦的来,终于把北爱尔兰憋出了暴乱。

根据《参考消息》报道,就在英国脱欧那年,北爱尔兰新芬党副主席表示,脱欧非我所愿。

到了2024年,这位新芬党副主席当选为北爱尔兰首席部长,她直言不讳的说,将与爱尔兰重新统一,并举行全民公投。

此时的北爱尔兰属于英国,在这种背景下,公开表示要与爱尔兰走向统一,言外之意就是要脱离英国了。

与北爱尔兰相比,苏格兰的独立愿望更强烈。

苏格兰原是独立的王国,在1707年与英国组成联合王国,独立的呼声一直没有停止,一直到现在。

2014年,苏格兰做过一次关于是否独立的公投,结果显示55%的人愿意继续留在英国,其余人几乎都投了反对票。

正反双方的结果差距不大,说明虽然苏格兰与英国合并了三百多年,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希望独立。

在苏格兰和北爱尔兰的风波中,英国内部的分裂倾向,自然也影响到了国内的发展和政局。

英国已于今年5月30日解散议会,苏纳克本人的支持率也下降到了16%,成为1974年以来最低支持率。

可以说,在发展的道路上,英国遇到的不只是发展问题,还有国家领土危机和政党权力更迭。

其国际影响力持续下跌,早没有了往日的号召力,甚至有的国家还在觊觎它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位子。

那么,是哪个国家想取代英国,他们有可能成功吗?

觊觎五常席位的国家们

二战之后,日本作为战败国,被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监国”,尝试发展美国式民主。

1953年,日本成为联合国观察员国,国际地位终于有所改变。

很快,日本经济复苏发展,20世纪70年代之后,在联合国的财政方面也付出了巨大投入。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日本成了公认的经济强国,而他们似乎有些过于自信,想得到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职位。

1980年,日本将“入常”作为未来目标,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努力。

根据联合国规定,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条件有两个:

第一,至少有2/3的联合国成员国投同意票。

第二,需要现有常任理事国全部投赞成票。

2005年,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提交了联合国改革报告,日本有希望获得常任理事国的职位。

得到这个好消息的日本,立即联合德国、印度和巴西组成四国集团,尝试冲击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这个方案很快得到了中国、美国、俄罗斯三个常任理事国的反对,同时韩国、意大利、阿根廷等成员国也不同意日本入常。

十年后,日本又计划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期间,再次申请入常,结果自然也没有成功。

与日本的坚持相比,印度更是屡战屡败。

2020年是印度第八次成为非常任理事国,这个称号比常任理事国多一个字,实际权力却是天壤之别。

9月,印度总理莫迪再次申请入常,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口才,建议大家同意印度入常。

但是结果跟之前一样,也失败了。

比如2005年那次申请入常,印度和日本、德国、巴西结成四国集团。

但是五常不但否决了印度的诉求,而且美国还提出了新的思路:可以增加两个没有否决权限的常任理事国

如此一来,四国联盟不攻自破,开始争夺这两个宝贵的席位。

日本和德国是联合国会费的第二三资助国,以这个角度,这两个国家争得席位的可能性更大。

印度要什么没什么,最后想到了一个特点,认为自己人多势众,未来发展潜力高。

不过这个观点很快被巴西等人口大国否定。

在当时,人口大国并不少,而且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已经是常任理事国,再多一个人口大国似乎没有什么必要。

而如今看来,人口的红利已经渐渐远去,虽然印度人口已经超越我国,但是印度再也没有机会成为下一个中国了。

2021年,印度打算卷土重来,再次申请入常。

为了让印度早点死心,联合国直接出台了一项规定:

任何国家在50年内,只能进行5次申请。

所以,印度已经把所有机会用光了。

如今,入常似乎已经成了印度的“心魔”。

虽然目前没有如愿成为常任理事国,但是下个50年,就会有新的申请机会了。

总结:

最近几年,英国的经济形势屡屡下跌,五年内换了4任首相,到如今,落得不得不解散议会的下场。

而在去年,英国第二大城市伯明翰宣告破产,更是将英国的窘境暴露无遗。

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国家能取代英国的常任理事国之位,但按照当下的趋势来看,英国的未来充满了变数。

参考资料:

《英国三年前庆“脱欧“,三年后愁脱欧》人民日报

《爱尔兰、苏格兰分裂的阴影:英国在2022年面临的紧迫问题》半岛电视台

《日本再次寻求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40年来抱定执念为哪般》澎湃新闻

《印度入常之路为何如此坎坷》澎湃新闻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