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新华社消息,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著名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李德仁院士和著名物理学家薛其坤院士获得中国科技界崇高荣誉。

其中对薛其坤的介绍词是:薛其坤是凝聚态物理领域著名科学家,取得多项引领性的重要科学突破。他率领团队首次实验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学术影响;在异质结体系中发现界面增强的高温超导电性,开启了国际高温超导领域的全新研究方向。

薛其坤是一个和“大山”有缘的人,生于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高都镇西峪村,而一直致力于攀登科学高峰。薛其坤本次获得中国科技界崇高荣誉,可谓登上了新的科学高峰,这也让笔者想起了两句和“山”有关的话。

一句是孟子的话:“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薛其坤的求学和科研路就是一个从“小鲁”到“小天下”的过程。东山和泰山,都是薛其坤山东家乡的山,其中蒙山正是其出生地蒙阴的一座高山。薛其坤从蒙阴出发,先在山东大学学习,后在曲阜师范大学工作,后考研到中科院物理所,再到日本和美国留学工作,再回国在中科院和清华大学工作,直到去年获得巴克利奖——国际凝聚态物理领域的最高奖,这是该奖设立70年以来,首次颁发给中国籍物理学家。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站得越高,视野就越宽广。随着视野的转换,人们会有新的发现和领悟。薛其坤从小山登大山,最终“一览众山小”,得到世界科技界的承认,获得中国科技界崇高荣誉,可喜可贺。

一句是马克思的话:“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薛其坤的人生经历和科研之路,就是一个“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请看央视等媒体报道的薛其坤求学和科研经历:

——考研3次,读博7年。1984年,薛其坤从山东大学本科毕业,开始考中科院的研究生,这一考就是三年。第一次考研,高等数学只考了39分;第二次考研,物理只考了39分。但他依然坚持,第三次考研,终于考进中科院物理所。

——薛其坤毕业的时候,因为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只好继续跟着导师读博士。别人的博士读5年,一般最多6年就可以毕业了,他却读了7年。

——“7-11”院士。薛其坤在清华大学有一个比“院士”还要响亮的名号——“7-11”。早上7点扎进实验室,一直干到晚上11点。这样的作息时间,薛其坤坚持了20年。“7-11”源自他在日本留学时的“魔鬼训练”。1992年6月,薛其坤来到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学习。他的导师樱井利夫要求,一周工作6天,不管刮风下雨,都要准时到达实验室。工作日必须早上7点到实验室,晚上11点离开。对于语言不通的薛其坤来说,每天只有吃饭、睡觉、搞科研三件事。后来,他不仅把“7-11”复制到周末,还把这个习惯带回了清华大学物理系。

——2009年起,薛其坤联合来自清华大学物理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多个研究组,组成攻关团队,向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实现发起冲击。1次成功背后,是999次失败。在近四年的时间里,团队生长和测量了超过1000个样品,一步步克服了重重障碍,最终在2012年底,成功地在实验上观测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成为“世界首次”。

是什么支撑着薛其坤如此坚韧不拔地搞科研?回答是“沂蒙精神”。2023年11月,薛其坤在获得巴克利奖后接受家乡媒体记者采访时说:“我从小就养成了沂蒙山人那种比较坚强的性格,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怕,考研不顺利,到国外读研究生不顺利,但都克服了一般人难以克服的困难,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直至走到今天。”

薛其坤的家乡蒙阴,有科学求索的传统。蒙阴是我国东汉杰出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刘洪的故乡,刘洪发明了珠算,还提出了月球运动不均匀性理论,被后世尊为“算圣”。薛其坤的出生地高都镇西峪村,只有村民476人,耕地1076亩,却先后培养出1名院士、7名博士、14名硕士和30多名本科人才,其中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名校。如今这个村建设有蒙阴县图书馆西峪分馆,2018年投入使用,1000多册藏书全天免费向村民开放;建成西峪青少年教育示范点,其中的知识改变命运展厅,重点介绍了薛其坤院士的经历。

登山至峰者不忘其根。薛其坤正是一位沂蒙赤子,他说:“作为一个从山村走出来的学子,无论走到哪个角落、取得何种成就,始终难忘西峪村的一草一木,是家乡的一方水土和尚学的传统赋予他前行的力量。”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周学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