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11月,共和国一位功勋人物不幸病逝了,他过早地离开了为之奋斗的新中国,辞别了与他曾经共同患难的老战友。

这位功勋人物的葬礼很特殊,5位元帅和周总理亲自为他执绋抬棺,到底是谁,病逝后能够享受如此哀荣?

军旗设计者杨立三

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屠杀共产党人和进步群众,周总理、毛主席等人分别在各地组织起义,对抗国民党反动派。

1927年9月,秋收起义前,根据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毛主席的指示,杨立三、何长工、陈树华三人一起,负责设计中国工农革命军的第一面军旗。

杨立三、何长工、陈树华三个人中,我们最为熟悉的可能是何长工,但是要论对党和军队的贡献,杨立三当排第一位。

杨立三时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副官,起义在即,设计军旗的任务必须尽快完成,时间紧任务重,他和何长工、陈树华三人一起商讨,最后决定用五星红旗象征共产党,用镰刀斧头代表工农,将两幅图案叠加在红色旗幅上。

这一面军旗的意义对我党我军来说十分重大,它是人民军队史上第一面军旗,从此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

一些人可能会有疑惑,南昌起义的时间要早于秋收起义,我军第一面军旗不是在那时候设计出来的吗?事实上,南昌起义虽然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但仍旧使用国民党的旗号,此举让工农群众有些茫茫然了。

毛主席高瞻远瞩,很快就发现这个问题了,秋收起义前,要求必须打自己的军旗。毛主席说:国民党旗子已成为军阀的旗帜,只有共产党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帜。

秋收起义前,杨立三是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警卫团的一员,此前他经历了“马日事变”,目睹了国民党反动派残杀共产人和进步群众,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南昌起义的失利,让杨立三有些茫然,关键时刻,在毛主席的领导下,他看到了革命的希望,从此便一直拥护毛主席,跟着他干革命。

秋收起义爆发后,杨立三设计的旗帜在修水县城高高飘扬,在湘赣边金秋狂飙,这面旗帜后来被带到革命圣地井冈山,杨立三为自己感到自豪。

我军后勤工作的创始人和奠基者

设计出军旗只是杨立三革命贡献的一小部分,主要贡献体现在后勤方面,他是我军后勤工作的创始人和奠基者。

战争年代,绝大多数人对前线指挥的将军很是关注,忽略了为前线将士提供后勤保障的后勤工作者,事实上,他们的功劳一点都不比前线的将军小。

汉朝创建者刘邦身边有三杰,分别是韩信、萧何、张良,论功行赏时,主持后勤工作的萧何排在第一,地位远超张良和韩信,可见后勤对全军的作用。

杨立三有着“红色萧何”之称,革命战争初期,在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频繁“围剿”的艰苦环境中,他以专业、出色的后勤管理能力,领导后勤部门保障了部队的运输和供应,其难度完全不亚于指挥部队打胜仗,只是专业有所不同。

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能够得到迅速发展,离不开后勤保障的支持,如果后勤不到位,物资少的话,即便招再多的战士也是没有用的。

1940年12月,在一次后勤工作会议中,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代表中央军委,高度评价了杨立三的后勤工作。

彭德怀说:杨立三同志是我们部队里面最有后勤工作经验的一位同志,也可以说是八路军后勤工作的创始人。彭德怀所言非虚,八路军的后勤工作,担子就压在杨立三身上,部队能扩军超过百万,可见其功劳不小。

解放战争时期,战场规模不断扩大,杨立三身上的压力自然也不小,在如此复杂的战场局面下,他能够集中使用一切人力、物力,统筹各解放区之间的物资调配,其管理能力堪称一流。

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最困难的应该是后勤问题了,此时的杨立三身患重病,得知志愿军切实的困难后,不顾医生的劝告,坚持带病工作,为志愿军的后勤供应献计献策,领导各部门的后勤工作。

毛主席对杨立三的评价很高,在一次高级干部的大会上,幽默又语重心长地说:大家都讲我军是“小米加步枪”,可如果没有杨立三,我军只有小米,无步枪可加呀,刘邦有萧何搞后勤,杨立三同志就是我们的“红色萧何”呀。

作为我军后勤工作的创始人和奠基者,杨立三向来严格要求自己,革命几十年保持着普通一兵的本色,生活简单朴素,工作极其认真负责,即便身患重病也要咬牙坚持,从不轻易休息。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处在建设和发展中,杨立三坚持带头苦干,多次累倒住院,不幸患上了癌症。临终前,杨立三仍旧勉励自己说要“继续干,继续干”,直到1954年11月28日与世长辞。

12月7日,在前往八宝山革命公墓的路上,出现了一支感人的送葬队伍,周总理在右边最前头执绋,紧随其后的是彭真、陈叔通等人,那是文官队。

左边是武官队,走在最前面的是彭德怀,紧随其后的有贺龙、陈毅、聂荣臻、叶剑英五位元帅,这么多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为杨立三抬棺送别,令人感动,那是一场特殊的葬礼。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