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罗德岛纽波特的网球名人堂入驻仪式上,看着一袭白色长裙的玛利亚·莎拉波娃,时光仿佛倒流到2004年温布尔登那个青涩的17岁少女身上,那时她刚刚成为全英俱乐部的冠军,正穿越人群奔向看台上那个比她还要激动的男人。“父亲爱我胜过世界上的一切。”莎拉波娃在入驻名人堂的演讲中说道,目光投向台下热泪盈眶的父亲尤里·莎拉波夫。

这是一个始于1994年的故事。当时的莎拉波夫是一位前苏联建筑工人,带着7岁的女儿莎娃和仅有的700美元家当,从西伯利亚的小城尼尔根出发,最终踏上美国佛罗里达迈阿密的土地。他不会英语,没有固定工作,只能在建筑工地打零工,甚至捡废品维持生计,只为支付女儿在尼克·波利泰尼网球学院的训练费用。“我记得父亲总是最后一个离开训练场,”莎拉波娃回忆道,“当所有人都去吃饭时,他会留下来多捡一筐球,让我多练半小时发球。”

来到美国十年后的2004年7月3日,全世界记住了这个身高1.88米、吼声惊人的俄罗斯美少女。她在温网决赛中横扫卫冕冠军小威廉姆斯,成为史上第三年轻的温网女单冠军。夺冠瞬间,她没有先拥抱教练或团队成员,而是径直冲向看台,与父亲紧紧相拥。

此后18年,她陆续斩获2006年美网、2008年澳网、2012年和2014年法网冠军,完成全满贯伟业。她是历史上仅有的10位实现职业生涯全满贯的女子球员之一。2005年,她首登世界第一,并连续11年霸占全球女运动员收入榜首,将网球天赋与商业价值完美融合 。

仪式上最动人的一幕,是塞雷娜·威廉姆斯作为引荐人出现在莎拉波娃身旁。这两位女子网坛的传奇人物曾上演过22次对决(小威20胜2负),从球场较量到商业竞争,被媒体渲染为“体坛最著名的敌对关系之一”。

“没有其他人更适合做我的引荐人了,”莎拉波娃在演讲中说道,“我们互相推动对方变得更好。”小威则回应:“冠军尊重冠军,我们共同书写了这项运动的历史。”

当莎拉波娃的父亲在台下擦拭眼泪时,他脑海中闪现的应该是那个4岁时在西伯利亚的家乡第一次拿起球拍的小女孩。从挤在迈阿密狭小公寓的移民父女,到如今站在网球圣殿中央的传奇人物,这条路走了30年。

“名人堂不是终点,”莎拉波娃在演讲结尾说道,“而是对每一个相信梦想的孩子的邀请函——无论你来自西伯利亚的小城,还是世界任何角落。”

聚光灯渐渐暗下,但莎拉波娃的故事将继续激励下一代有梦想的女孩们:那个用700美元赌女儿未来的建筑工人,和那个用五座大满贯冠军奖杯回报父亲的女孩,共同证明了梦想的重量远比任何奖杯更加沉甸。(来源:网球之家 作者:Mei )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