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视产品迭代与市场的萎缩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现在还能凭“情怀消费”生存,说明这才是辉煌时代的余影,未来又会是什么样?
或许,能从他们自拍短视频里礼貌的笑容中找到答案。
作者| 摸金校尉
编辑| 晶晶
排版| 苏沫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发布初始时间:2025年9月7日
有些时候,“怀旧”意味着一个人真的老了。
比如陈浩民和苑琼丹,一个扮哪吒,一个扮殷十娘,以2001版《封神榜》的人物造型出现在社交媒体上时,引起了一片唏嘘。

张国强在某书上晒自己片场吃盒饭,一边吃一边唱《一生何求》,然后说自己这个岁数还能有工开真好……

混迹网络这么多年,他们未必背后有团队认真策划过视频文案,但大家都懂得如何在短时间内让网民形成深刻印象。
或许年轻人看他们多有些“猎奇”和“考古”的心态,但中老年人也是会上网的,在他们眼中,对于很多香港演员都有了既定的形象设定。
比如“段誉”一定是陈浩民,“乔峰”一定是黄日华,“慕容复”一定是张国强,“鸠摩智”一定是李国麟,“杨过”一定是古天乐……

他们曾经都赶上了一个好时代,没有爆炸式的信息传递,也没有短剧洗礼。1990年代的内地市场尚处于空白期,内地影视剧能引发全民竞相热议还要等到《铁齿铜牙纪晓岚》和《还珠格格》之后,所有人都在世纪之交兴致盎然地守在电视机前看着纯港片港剧,或有香港演员露脸的内地影视剧,大家都没想到,三十年后望向彼此的眼神,多了几分尴尬、不舍和难忘。
今年年初,田启文以时任香港电影业工作者协会总会会长的身份接受媒体采访,他讲了两件事:
一、2024年有两部香港电影票房破亿,并刷新了香港电影票房记录。而总会预估2025年上半年除了特区政府电影发展基金资助的项目外,没有其他电影开工。
二、今年香港电影贺岁档票房只有3000万,市场属于10年内最差。本来计划是没有本土新片的,临时凑了些本土电影凑数,结果观众不爱看。
其实这些对于港娱来说早已不是新闻。
大家都知道,目前无所谓“新生代”演员培养,内地观众有且只可能接纳印象最深的那一拨“老人”,本土逼仄的发展空间就像香港上千尺的“豪宅”,必须释放出一部分还能拍戏的人,无论是否出于本意,内地是他们发展的首选。
作为中国文化内的区域代表,20世纪下半场最早能在海外扩展影响力的,确实是港片港剧。得益于早期移民海外的多是粤语区民众,港娱文化能迅速在这些移民中获得关注。
此后经年,香港艺人也跟随这股潮流走向世界。许多人家中尚还保留着的已泛黄的海报与贴纸,都是那段岁月的遗迹。
01 快速发展中的文化内涵缺失
深究香港演艺圈没落的最主要原因,大概跟它的地缘位置有关。
首先,文娱行业发展的基础是该区域内消费水平的提升,以及作为“什么都可以”的国际自由港区位优势。在97前曾作为英国海外殖民地的香港,当时的港英政府治港理念是“散养”——
荤素不忌,来的都是客。
在这个前提下,当时的港娱和其它行业一起,于划定的“圈圈”内享受一定的创作自主权,它生产的影视产品按今天的眼光看,大多数都属于加长版短剧:
碎片化场景拼接和大量无厘头笑料,以及刻意加入的科幻、动作、枪战和色情等元素。
剥离时代滤镜,许多经典作品都有这样的问题。
相较于1970-1990年代同时期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香港文娱产业之所以能迅猛发展,除了本地资本扶持外,就是在“产出”环节上不费劲。编剧、导演、主演甚至其他人都能参与进来,通过即时沟通的低成本达到快速生产的高效率。
因此,后来的人对港产文化没落有许多种不同的见解,有说产品内容、有说演员表演,还有说艺人代际断层。但所谓“坐拥几百万人口的香港为什么以前能养活几十万文娱从业者?”这个问题本身就不成立。
港娱最盛时的整个1980年代,依靠的绝不是区区几百万人口的市场,它背靠的是东北亚和东南亚区域内的市场支持,在个别情况下,还会通过某些难得的精品打入欧美市场。
自1960年代末邵氏国语时代结束后,随着70年代电视机进入普通香港市民家庭,人们除了看电影就是看电视剧,所以后来武侠剧和言情剧在当地也火了。各种艺人培训班出现,吸收大量青年男女作为艺人资源储备。
因此稍加分析,会发现彼时香港影视剧的题材掺杂内容很多,新面孔也不少。埠外艺人到香港发展的人物很有记忆点,如早期的日本打星西协美智子和大岛尤加利、仓井保昭和千叶真一,葡萄牙裔澳门人玛丽亚,甚至还有非洲土著历苏(主演电影《非洲和尚》)等。
同时,鉴于特殊历史原因,香港面对海峡两岸的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也经历了此消彼长的过程,内地和台湾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奔赴香港发展的演员也有很多,这为港娱提供了新鲜血液。
王晶曾经说香港电影不行的原因是台湾市场消费能力不行了,但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宝岛在无脑拥护港片港剧的热情过后,也开始发展本土影视剧,它也有一个从崇拜到模仿的过程。
早期宝岛更出现过如《关公大战外星人》(1976年)和《僵尸大战鲁智深》(年份不详)这类仿效日本特摄片与香港僵尸片的脑洞产品,尤其是后者,以硬汉形象出道的“武状元”梁家仁还在里面客串出演。

王伟忠在《中国电视史》里特别安排了一个单元,调侃台湾人拍什么都要请香港演员,因为观众认“咖”,甭管请来的是谁,有香港元素就是品质保障。

台湾彻底不“带”香港艺人玩则要等到本世纪初,《流星花园》彻底打开了两岸三地的偶像剧市场,虽然也是翻拍作品,但它的出现恰逢观众迭代,港片和港剧不是没人看,而是市场审美升级——
制作水平和讲故事的方式不“土”了,大家开始“花”起来了。有那么多好题材,谁看别人家的故事?
内地影视剧则在2010年代左右开始正式逆袭。
在此之前,港娱的光同样照在了这片大地上。除了大家熟悉的张国荣、关之琳等一批1990年代初与内地合作的港星外,万梓良、李子雄等也紧随其后。

特别是万梓良,1993年与姜文联合主演了一部警匪片《狭路英豪》(香港演员曾江也在其中出演),97香港回归前夕,他还友情出演了情景喜剧《编辑部的故事之万事如意》。

这期间,内地影视工作者们也在蓄势等待发力的机会。
以动作指导为例,在《黄飞鸿之狮王争霸》中饰演“赵天霸”的赵箭,拍完电影后跟着徐克和袁和平去香港学习武术,像他这样的人在本世纪初回到内地时,又把先进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人,然后晚辈们在此基础上学习、改良。

国内经济发展蓬勃期,随着互联网信息交互的节奏加快,新一代人长大后变得不那么“土”了,他们知道纽约是什么样,巴黎是什么样,也不再绞尽脑汁像前辈那样想走出国门,而是立足本土搞文化。不懂怎么办?直接在网上联系海外资源,边做边学。
此时香港文娱又经历了什么呢?
《侏罗纪公园》击碎了粗糙的背景板,动作片也被好莱坞大片逐渐夺去市场份额,许多盛于八九十年代的男女演员到了新世纪大多已过不惑之年。国际环境变化,也促使香港文娱行业同其它行业一起放缓了脚步。
然后,大家发现——
失去了地缘市场优势,只有几百万人口的香港,真的承载不了数十万影视从业者。
嘉禾时代结束和TVB(无线电视台)层出不断的劳资纠纷可视为一个时代没落的前奏。
02 网络时代中的情怀消费窘境
黎耀祥定居广东中山之初,因为前些年拍戏攒了不少钱,所以不愁开工,他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很多游山玩水的VLOG,吸引了不少人气。
和他差不多同时期出道的张国强也喜欢东游西逛,然后问在线的网友喜不喜欢这里?
马德钟和潘志文(饰演黄日华版《天龙八部》里的段正淳)则钟爱在某书上用碎片化生活记录自己帅气的一面。

何家劲则在广东开了家食品厂,经常邀约林国斌、张耀扬、郑浩南和吴启华等一起吃饭喝酒。
有一天,吴毅将也出现在他的视频里,特别开心地说自己在何家劲的厂子里打工当司机,感谢他收留云云。

直到后来,何家劲拍了自家食堂,几位好友也纷纷夸赞员工伙食不错,其中就有吴岱融……
网友们一看:
嚯!何家劲的朋友们加一起凑不出半个“好人”。
调侃之余,心生感叹。
是啊,以前的主演如今都少有戏拍,何况曾经的这些“坏人”呢?
这方面吴志雄很踏实,他时常被请到深圳酒吧里唱歌,唱什么都行,他也不担心被告。因为香港艺人大体上都能互相体谅一些,知道如今挣钱不易,有时原唱歌手坐在台下听还会拍手叫好。

他们走穴大多也选择只在广东地区,深圳最好,当天演完当天过关回香港,能省一笔食宿。出场费再高一些,会考虑往“上”走。
内地的活动方也乐意喊他们来,一方面愿意花钱消费的观众也都有些岁数,对他们代表的一个时代多少有些情怀。另一方面,香港艺人总体上“事少”,大多只需要安排接送,有些甚至食宿自理,到点上场,不拒绝合影,兴致来了也愿意陪人家喝两杯。大多不愿意跟别人玩条条框框的东西,或者有时签了合同,到场后基本还是愿意搞氛围。
苦出身的艺人们知道,江湖早已只有人情世故。
大家心照不宣,都明白新时代早就到来了,自己能做的只是发挥“余热”,趁记得自己的观众还能消费,赶紧“走”一波。年轻人则大多看个热闹。
比如一个00后再看《我和僵尸有个约会》的时候可能会讪笑:
“这是什么特效?妆化这么糙?”

但况天佑(尹天照 饰)和马小玲(万绮雯 饰)确实是一个时代的男神女神。
就像“白古”时代的古天乐,现在的人说他的脸像“三星堆”,还说“二十年前古天乐追张家辉满街跑,二十年后张家辉追古天乐满街跑。人还是这批人,但都老了。也出不了更好玩的作品。”
可他们已经算是港星中当打的一代人,古天乐还是“天下一”的老板,自己花钱捧人拍戏。即便如此,身后的市场依然不足以勉强支撑昔日的风光。
就拿TVB来说,新时代里换来换去就那几套的衣服和永恒不变的公鸡碗成了网络笑料,资本家认为能用的就别浪费,可观众不会体谅“降本增效”的道理。十年间,港剧还有哪部能冲上内地的热搜话题?除了粤语区外,内地的00后还能像70、80后那样讲出来的时兴港剧有哪些?
电视台不收,网络放。然而再一看,网络平台也早被内地古偶玄幻穿越等自制剧“占座”了。
没开工就没钱赚,此前也聊过演员们转行的相关话题。
“鳌拜”王俊棠在腼腆地表达街边小吃能填饱肚子后,终于也在内地平台上有了一些人气。“胖头陀”车保罗特殊的外型也终于让他在内地接拍了很多网大,据说在内地拍一年赚的钱顶在香港拍戏好几年。
最有意思的是李国麟,前段时间少林寺的事情让“鸠摩智”有了神预言的风采加持,直播间一度上千万浏览。热度过后,李国麟和张国强、陈浩民扮上了妆,再次重温《天龙八部》里的经典。此外,71岁的他还要在直播间里和一群“金庸男女”唱歌跳舞。

他们知道在明星满街走的香港,找工不容易。而在内地,大家因为距离产生美,对于他们更宽容一些。
至于比他们更腰部的演员们,则没这么好命了。
03 夕阳余晖下的片刻情感追忆
戴耀明、吴浩康、林正峰、梁茵、张致恒……这些演员有的在工地当工人,有的去东莞打工,有的在茶餐厅当服务员,有的哀叹自己为了养父母一天只吃一顿饭。

他们基本都在30-50岁左右,见证了TVB和整个港娱的衰败,也亲历了自身的尴尬:
没有赶上港娱在内地影响力最大的时代,也没能在愈发刻薄的劳资环境中挺过来。
与他们相比,尚算“风光”的吴志雄等好歹还能去酒吧唱歌,年迈的万梓良也是。相较之下,常年有戏拍的老港星不算多,大部分依然靠跑综艺通告和走穴赚钱。
算上已故的周海媚与徐少强,早与一线顶流无缘的港星们中,最早有北上发展意识的人至少每年有一到两部影视剧的拍摄工作,更多的还是张国强、李国麟这种游离在行业边缘的人,他们必须始终在网上保持存在,至于“重返TVB”这类想法……开工率和薪酬可能还不如在家躺平。
素有“林雪宇宙”之称的正主林雪本人,也发视频吐了吐苦水,他说自己在片场求人给戏拍。有网友说“你不进行身材管理不说,几十年拍戏拍来拍去还是那个样子,你这种类型的演员又不是不能替代……”
说到不能替代,钱小豪倒是在内地网大上扮演道士,继承林正英的衣钵,延续僵尸片的余晖。有人说他“消费”了情怀,问题是不消费他怎么生活?

很残酷,但这就是现实。
当00后一代人逐渐占据消费主体时,他们对文化产品的偏好显而易见:
同样是碎片化时代拼凑的产物,他们大概不会像以前的人那样,安静地看完一部服化道一言难尽的港剧,顶多在影视区up主的解说视频中刷诸如“好怀念”之类的弹幕。
内地这边早已下沉到短剧行业的演员资源尚显拥挤,何况那些中老年港星呢?“香港制造”不是排面了,它如今意味着“强烈的地域文化色彩”。
像古天乐这类自己当老板的艺人终究是少数,何家劲这种基本脱离行业专心开厂卖货的人也早已耕耘多年,剩下的人挤过直播赛道,大多战绩平平。商演是他们最主要的收入渠道,至于每次出现时被人恶意地调侃……
或许也说明了曾经的辉煌,如今早已是不再重现的奢望。
影视产品迭代与市场的萎缩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现在还能凭“情怀消费”生存,说明这才是辉煌时代的余影,未来又会是什么样?
或许,能从他们自拍短视频里礼貌的笑容中找到答案。
「四味毒叔」
出品人|总编辑:谭飞
执行主编:罗馨竹
联系邮箱:siweidushu@126.com
微信公众号lD:siweidush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