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年代大剧《生万物》

在CCTV8黄金档火热上演

有热心网友发现

赣榆大地上

一个个熟悉的乡土地名频频闪现

青口 、土城、沙河……

今天来跟着小编一起看看

地处苏北鲁南的“青口”

到底是怎么一个地方

原著中青口的描述

走了一天,在一个叫土城的地方住了一宿,第二天上午到了青口。当大脚跳下驴背,牵着牲口跟着郭龟腰走进这个苏北大镇的时候,他感到他的头一阵阵发晕。他早就听说,这青口是做买卖的大地方,沂河、沭河两岸的花生油花生饼、豆油豆饼以及山货、粮食都往这里发,尤其是花生油运往这里的数量之大,有人说能长年累月地淌成一条小河。但他想不到这些买卖就是由街上这么多的店铺和这么多的牲口驮子来实现的。在那么多的大骡子大马堆里,大脚牵着的那头驴就显得格外萎缩与寒酸。但他顾不上体味这点,他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让那些人与牲口冲撞得跟不上郭龟腰和他的大黄骡子。这让大脚感到十分恐慌。为了赶上去,他牵着驴不住地左冲右突,那只大脚不知让人踩了多少次,有一次还让一头骡马踩了,生出钻心般的疼痛。他急得叫:"郭大哥,咱们要去哪里呀?"郭龟腰却在前边一边甩着缰绳头儿,一边慢悠悠地道:"去油行呗!"

这样磨磨蹭蹭走了一天,路才走了一半,只好又找店住下。第二天走到天黑,终于走到了离村还有五里的黑石顶子。一进那个地势很高的小村,只见村里人都带着一脸惊恐往最高处的一个石顶子上跑。郭龟腰拦住一个熟人问出了啥事,那人道:"哎呀龟腰兄弟,你们天牛庙叫马子围起来啦!"郭龟腰与大脚都大吃一惊,急忙把牲口拴住跑到高处瞅。他们看见,五里外的天牛庙,此时果然是一片火光,一片枪声了。

历史上的青口

青口是赣榆县的经济中心。在历史上,青口镇是苏北、鲁中南有名商业集散地。

《嘉庆海州志》载:"(赣榆)镇三十……青口殷富。山东、山西、江南诸贾贸迁于此,海沭士民所需食货取给焉"。

赣榆《续志》载:"道光以来……吴、越、燕、齐之海舶,麇集于青口"。

《光绪赣榆县志》载:青口镇,县舄奕殷阜胜处也。闾阎扑地,尘零幕空,交衢杂五方之人,哄市嗅千钧之鲍,车来贿迁,盖无日无之"。

《安吴四种》(清嘉庆包世臣著)卷二十七载:"海州三属,集镇百数,商贩贸易,以青口镇为最大,海沭各镇所用布匹、纸张,皆由青口转贩"……

清末、民初,是青口商业鼎盛时期,当时,青口有商号二百四十多家(没有字号的一般商店没有统计在内)服务于商业的行业:如坊店、旅馆、糕果店、饭店等大约一百三十多家。单土产一项,其吞吐量就十分可观。据当时统计,年出口生、豆油约在二十万篓以上(每篓约200斤),豆饼约十八万担,咸猪约五万头。高峰季节,青口日进生、豆油两千驮﹣﹣一头牲口驮( tuo )两篓油为一驮( duo )--仅"周复兴"一家,日进油三百车(每车约四百斤)。民初编印的教科书记载:"……牛庄出口的油销及全国,青口出口的油仅次于牛庄",有"北有牛庄,南有青口"说法(按"牛庄"即今辽宁省的营口)。当时流传这样一种说法:"如果开一条自山东通往青口渠道,那么山东的油,就能源源不断地流进青口"。

青口商业的兴起,是有其特定历史、地理条件的。在历史上,青口交通,水陆两便,四通八达。最初,"青口"是镇东海口名称。这个海口,水深港阔。向南,"由秦山东出鹰游门,顺流扬帆,收浏河口,与苏州相通……"(《光绪志》)同时,华北沿海、东北沿海南去商船,也多数在青口停泊。"奉天、山东,南来北往船只,皆须经由鹰游门内洋,横过青口(《包世臣:青口议》)。"可见,"吴、越、燕、齐之海泊,皆麋集于青口"的说法,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青口"这个海口,最早是个渔港。秦山周围是近海渔场主要作业区。青口与秦山"一帆可至",生产作业,较他处捷便得多。因此,海口附近逐渐形成一个以渔民为主的"居民聚落"-﹣这便是青口的早期聚落。

作品中的赣榆青口

《生万物》海岸取景地等你来打卡!

剧中那片波澜壮阔的海

赣榆青口取景

广大热心的文学爱好者们

你还在剧中发现了哪些

赣榆元素

欢迎来稿告诉大家伙!

来源:红榆伞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