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发言人毛宁 资料图
11月24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宣布,为便利中外人员往来服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中方决定试行扩大单方面免签国家范围,对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马来西亚6个国家持普通护照人员实行单方面免签政策。2023年12月1日至2024年11月30日期间,上述国家持普通护照人员来华经商、旅游观光、探亲访友和过境不超过15天,可免办签证入境。
延伸阅读
中国上海已成“鬼城”?这个中国人以及稍有基本常识的外国人一眼就能分辨出的“鬼话”,竟然成为美国老牌新闻杂志《新闻周刊》的文章标题,这么荒唐的事情背后确实有人在搞鬼,我们很有必要把这个“外鬼”给捉出来,让它暴露在阳光之下。
《新闻周刊》应该不会无知到真的认为上海会成“鬼城”,所以才在标题后面打上个问号,以便推卸造谣传谣的主体责任。但它引用三张发布在社交平台 X(原推特)、拍摄于上海陆家嘴金融中心区域的照片,不去查证这些照片的真假,以及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境下拍的,就直接采用照片发布者离大谱的说法,称照片上荒凉的道路和空荡荡的星巴克,显示“中国(经济)有麻烦了”。这样的操作岂止是不专业,根本就是带有一定“技术含量”的造谣传谣。
左:网传图片,右:中国媒体于下午5点在同一地点拍摄人流
该报道上来就说,这个推文在网上疯传,引发了上海是否已变成“鬼城”的争论,后面又承认许多居民对此提出异议。但紧接着话锋一转,就说到人们对中国经济状况的担忧。其实,拥有近2500万常住居民的中国超大型城市上海是不是“鬼城”,哪里存在什么争论呢?除非眼睛失明、耳朵失聪、心智失常者,才会搞不清楚。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新闻周刊》的重点就是渲染中国经济的萧条,这在最近一段时间的美西方媒体中尤其流行。《新闻周刊》这次抓到了一个能吸引眼球的噱头,就开始不顾吃相了,通过照片的视觉冲击加上“鬼城”这种刺激性字眼的配合,制造出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中国经济不行了”。不得不说,这类虚假信息是较“高段位”的。
如果只有《新闻周刊》一家这么干,那就是个案,仅说明它的职业操守有问题,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没那么大。但从今年3、4月份开始,截取某一个时间点、某一个领域的个别数据以偏概全,甚至通过直接造假来唱衰中国经济的美西方媒体绝不止《新闻周刊》一家,这是一个集团式、成规模的举动,其步调之一致、动作之猛烈、内容之泛滥,为近些年来所罕见。能说这都是不约而同的吗?
9月8日,网传图片拍摄地的车流量实况图,左图为上午10点-11点,右图为下午5点-6点
经济学领域里有一个词叫叙事经济学,用叙事影响受众的判断,甚至不惜制造虚假信息,打击针对对象的士气和信心,并试图吓退外部投资,从而对经济产生实质性影响。美国已经公开将中国视作其最大的竞争对手,在很多实操层面更是把中国当成假想敌,我们不可能指望它会正大光明地与中国进行良性竞争,为赢得它单方面发起的这场“竞争”,美国大多数时候是不择手段的。这个视角既可以解释美国群体性唱衰中国经济的现象,也可以大致预测美国接下来的对华动向,说明它与基本事实是相符合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包括造谣上海“鬼城”在内的各种唱衰,也是美西方对中国发动的一场认知战、心理战,瞄准的是国内外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在他们看来,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抹黑上海就是一种“重击”。只不过《新闻周刊》这回一脚又踢到了铁板上。企业的嗅觉最为敏锐,如果连陆家嘴门店都“空空如也”,星巴克为何在上个月宣布投资15亿元在华设立创新科技中心,并计划到2025年将门店扩展到9000家?如果中国经济面临长期危机,为何美国科技企业面临种种限制还要努力在中国扩大规模?
对中国来说,外界一些人制造中国经济的虚假信息,其行可耻、其心可诛,我们自己首先要保持定力和判断力,不被恶意造谣炒作带节奏,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让中国经济蓬勃向上的事实,作为对他们最强有力的驳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