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头条平台,抄袭搬运必究!这是熊猫贝贝的第3256篇原创文章
(本文不含任何AI创作和自动生成内容)
李嘉诚旗下全球港口的归属,在“悬念”了3个多月以后,终于传来了积极的信号。
客观来说,时间永远是最好的试金石,从时间这个维度上来看,李嘉诚家族这桩持续引发舆论热议和关注的港口生意,也到了拖不下去的关键节点了:按照原本公开的商业计划和合同约定,这场牵涉全球航运格局、大国博弈的港口争夺战,7月27日,就是一个关键的临界点。
7月18日,也就是距离这个关键节点仅9天之遥的时候,国内一场例行的外交部记者会,一句“不掌握你说的情况”,让这宗228亿美元的超级交易骤然升温,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
这笔交易背后,不仅是李嘉诚商业帝国的又一次资本腾挪,更牵动着中国、中美洲乃至全球航运命脉的战略安全。
随着7月27日交易最后期限临近,桌面谈判与桌下角力愈发激烈。
最新的动向,就是下面这个了:
图片来源:网络
更早一点,其实已有外媒放出相关消息了:
图片来源:见图
这篇文章,就将基于香港李嘉诚家族备受争议的港口生意最新动向详细梳理,结合几个重要现实,对这桩引发舆论高度关注的生意后续走向,进行深入讨论,并且从不一样的角度和深度,和大家聊一聊李嘉诚在这个事情上的布局和策略。
阅读提示:
- 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
- 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
- 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
(本号已在全网平台进行了关联认证和内容实时查重检测。如有未经明确允许的抄袭搬运情况,必将追究。)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1
李嘉诚家族港口交易大限之际,迎来新的积极变化,具体是怎么一回事?
李嘉诚卖港口的事,终于出现了转机。
根据华尔街的消息,美国贝莱德公司主动邀请中国公司中远集团,一起收购李嘉诚的43个港口。
而李嘉诚和长和集团,对中远集团介入收购的方案,持开放态度。
18日的外交部记者会上,有记者问到中远集团参与李嘉诚卖港口的交易的事,外交部发言人的答复是——“中方将保护公平竞争”。
外交部的回应,从侧面证实了央企介入李家港口交易属实。
这里拆开给大家详细分析一下:
7月27日,港口交易以及谈判的事情,必须要在这个时间节点有个结果。
就在谈判日期截止前的最后8天,外交部发言人林剑用三句话回应了外界的关切。
"我不掌握具体情况" —— 这话听起来像是推脱,实际上却是在告诉所有人:这事儿我们早就了然于胸,无需时时关注细枝末节。就像象棋高手看棋局,大局在握,何须盯着每一步小棋?
"中国市场监管总局会依法保护公平竞争" —— 关键词是"公平竞争"四个字。
意思很明确:想要在中国做生意,那就得按照中国的律法来。你们几方在那里暗箱操作、排除异己,这买卖我们不认。
"反对经济胁迫和霸道霸凌" —— 这句话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明眼人都知道是在敲打谁。美国人总喜欢拿"国家安全"说事儿,动不动就搅黄别人的买卖,现在轮到我们也提"安全风险"了。
这三句话就像一套组合拳,看似温和,实际上却处处表达了中方的态度。
当然,这样的解读可能会有一些人不以为然,但是结合外媒彭博社,以及其他媒体的相关报道,其实想要得出“中国国家资本属性的企业介入李嘉诚家族港口生意”的结论并不难。
自3月4日,长和官宣拟以228亿美元向贝莱德财团出售全球43个港口资产之后,此事就为全球所瞩目。
中国方面强烈反对此次出售;特朗普则庆祝该交易将战略航道重新置于美国的影响之下。
此后,事件经过了一系列演变。
3月28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指出,将依法对相关交易进行审查。
4月3日,相关协议没能如期签订。
4月7日,巴拿马政府方面启动对巴拿马港口公司的审计,指控其2021年续签特许经营权时存在多项违规,并要求追缴1.02亿巴波亚币的额外费用。
4月9日晚间,巴拿马港口公司在回应中逐条反驳指控,强调其运营完全符合巴拿马审计署、海事管理局等机构的要求,并承诺未来十年投资超10亿巴波亚币(约合人民币73亿元)升级港口设施。公司还披露,自1997年接管港口以来,累计为当地创造了59亿巴波亚币(约合人民币433亿元)经济贡献,包括税费、就业及基建投入等。
如今,此事似乎真正有了“转机”。根据最新消息,中远集团等中国国企正与长和展开非正式谈判,探讨接管部分港口资产的可能性。
根据彭博社报道,有知情人士透露,包括中国远洋运输有限公司(China Cosco Shipping Corp.)在内的几家中国国有企业,正在就如何参与港口交易等问题,与打算收购李嘉诚旗下全球港口的跨国财团谈判,争取参与港口交易,以缓解北京方面对这项有争议交易的担忧。
其洽谈对象,是意大利亿万富翁吉安路易吉·阿蓬特(Gianluigi Aponte)的码头投资有限公司(Terminal Investment Ltd.)领导的跨国财团。该跨国财团还包括美国贝莱德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全球基础设施合作伙伴部门。
知情人士透露,中美官员上月在瑞士进行会谈后,将中国投资者纳入港口出售的选择之一。
一旦出售完成,关于全球这41个港口的协议预计将为李嘉诚的长和带来190多亿美元现金。
知情人士说,谈判正在进行中,细节尚未敲定。
尽管谈判取得了进展,但协议仍有可能失败。长和与该跨国财团之间为期145天的独家谈判将于7月底结束,双方已经错过了在4月初就交易中的巴拿马部分签署协议的初步目标。
此前4月有报道称,买方财团的当前结构将赋予Terminal Investment Ltd.所有港口的所有权,但巴拿马的两个港口除外,后者的控制权将归贝莱德所有。Terminal Investment母公司MSC在大中华区设有28个办事处,并在中国东部城市宁波经营着一个码头,同时经营着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的数十项航运服务。
本周早些时候,巴拿马运河管理局局长在接受采访时宣称,该跨国财团的结构意味着码头所有权非常集中,这可能会威胁到该运河的竞争力和中立性。
资料显示,中国远洋运输有限公司(China Ocean Shipping (Group) Company)成立于1961年,是中国最大的航运企业之一,现为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COSCO SHIPPING)的核心组成部分,总部位于中国上海,是中国政府直接管理的特大型国有企业。
中远海运集团拥有和控制各类现代化商船近800艘,总载重超过5,600万吨,年货运量超4亿吨,船队规模稳居中国第一、世界第二。集团全球网络覆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00多个港口,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千余家企业和分支机构,海外资产占比超50%。
若中远等中国国企成功接盘,对中国航运业和全球战略布局意义非凡。
当然,舆论环境和信息来源,在这个事情上还有太多的谜团存在,但是综合各方信号和内容来看,李嘉诚的这次港口出让生意,中国国家资本,正式介入这事,概率很大。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2
从现实的几个关联动向来看,李嘉诚这轮港口生意的深度逻辑和考量是什么?
自3月份传出要打包把43个港口卖给美国贝莱德后,李嘉诚家族就事实上的陷入了一个进退维谷的境地。
情绪面上的东西不用多说,主要还是国家态度和舆论面上,一些动向,就连李嘉诚这个段位的资本大佬,恐怕也要掂量掂量的:
先是媒体轮番抨击,说李家把巴拿马运河这类战略港口偷卖给美国,完全是在背刺国家。
然后是官方下场。现任特首李家超表示,港府高度关注,任何交易须符合法律法规要求。言外之意很明确,如果你一意孤行,那特区政府就有权否决。
前特首梁振英更是说的很直白,“也许香港被外国管治太久了,有些香港商人误信‘商人无祖国’,以为一切‘在商言商’。”
随后,国家市场监督总局下场表示,对李嘉诚卖出港口一事,将依法进行审查。
李嘉诚仍然不松口,长子李泽钜出面接受采访,说卖港口的钱会拿回来投资香港和内地,被媒体嘲讽虚伪。
随后卖港口的事陷入僵局,没有中国点头,没有推进的可能性。
事实上,在官方表态后,李家就麻烦不断。
5月中,长实集团一个房地产项目,涉嫌行贿受贿,偷工减料,被逮捕十人。
接着北京“御翠园”项目出售一月无人问津,没人敢在这个时间接盘李家。
6月底,正值壮年的长子李泽钜,被从香港特首顾问委员会的名单中踢出。
与此同时,李泽楷的富卫保险进军内地市场的谈判,也突然停滞。
桩桩件件,四面楚歌,信号已经很明显了。
很显然,卖港口的事,正让李氏家族付出远超预期的代价。
但是生意这个东西嘛,不能看表面,更不能舆论环境中一些没有意义的情绪给忽悠了。
大家去想这么一个问题:
如果李嘉诚家族,真的坚持向美国出售港口,到了最坏的情况被出手打压,是否会对李嘉诚的基本盘产生系统性影响?
在直接一点,李嘉诚一意孤行,就是要将这桩交易进行到底,以后李家是不是就没有以后了?
抛开情绪,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并不复杂,但是结合现实,就不简单了。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早在2018年前后,李超人就做好了前瞻性的家族战略分工,提前应对全球局势变化。
他的两个儿子:李泽钜和李泽楷,分别押注了国内外两个不同的市场。
老大李泽钜负责欧美资产,包括英国水务、电信,加拿大能源等核心基础设施,都是安格鲁-撒克逊体系中最核心的资源配置。
老二李泽楷则继续在东方市场深耕,投资方向包括新能源、高端制造等主流赛道,比如小米、光伏等产业链。
换句话说,李嘉诚在大国博弈、全球化脱钩的背景下,做了家族资产的“东西分拆”:
东边布局新兴产业与本土资源,西边则锚定核心稳定资产。
他早已通过“资产分区”化解了系统性风险,也为李家实现了财富的全球防御,所以看似大儿子李泽钜被“踢出局”,但二儿子仍扎根在东方市场。
2025年3月,李泽楷就出现在了“发展高层论坛”的参会名单中,而那时候巴拿马的风波仍未平息。
这个论坛是常委级别的重要平台,参会名单必须经过审核。
这也意味着,李家的关系并未完全“冷却”,至少某种程度上仍保持着沟通通道。
绝大多数人看到的是表面上似有疏远,但实际上可能在下方已经达成某种再平衡。
那么回到李嘉诚投机商人的身份来看,对于李嘉诚被叫停还依然表现“执迷不悟”的这桩港口生意,其实逻辑就更清晰了:在商言商,左右横跳,不就是为了“利益最大化”么?
毕竟,和国家这个级别的对手做生意,从来就不是一件简单事。
能让国资央企下场,参与交易,抛开什么道德和立场层面的拷问,仅仅从生意角度来说,李嘉诚的老道,甚至是狡猾,真的不简单。
这里的逻辑有点深度,值得大家慢下来仔细体会感受一下。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3
趋势讨论:这桩港口生意,以及李家的未来走向,该怎么看?
从生意的角度,实际上,对于李嘉诚家族而言,只有两个原则:
第一,就是得赚钱,多了少了,总归是不能亏的,而且不是账面赚钱,还要的是真金白银落袋为安;
第二,就是安全,赚到的钱,能拿到,并且自己还得安全,还能保证这些赚来的钱能够顺利的得到传承和持有。
而按照当下的进度和变化来看,这桩生意,可能将成为李嘉诚这个人,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前的最后一战了。
7月27日到来以前的这最后几天,就是一场围绕巴拿马运河战略门户所有权的关键博弈期。
中国不仅亮出了“最后通牒”般的底线,更以中远必须参与为筹码,为这场关乎未来的博弈下了最后的注脚。
这场交易不再是单纯的商业游戏,它清晰地画出一道线:当核心利益被触及,所谓纯市场逻辑必须让位于更高层次的安全逻辑。
中国不仅要守住底线,更要拿到那张参与管理的入场券。
几天之后,要么各方达成真正的“公平竞争”,要么一切推倒重来。
李嘉诚也好,国际资本巨头也罢,都不得不重新掂量,在这盘错综复杂的棋局里,中国落子的决心有多大。
决定李嘉诚和他的家族,以及李家海量财富命运的节点,即将到来。
最终,这场港口争夺战会如何收场?
是中远如愿参股,实现多方共赢?
还是交易彻底告吹,各方损失惨重?
时间会给出答案。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李嘉诚摘不掉头上的“投机商人”的帽子,以及李家大儿子未来不再有中国财路和发展的空间和想象力。
小儿子还有希望,不过,也只是希望而已,这是一场很惊险的对赌:中国在全球经济舞台上,要拥抱全球化,总是需要脸面的。
商人嘛,大赌大赢,大输抄家,几千年下来,不都是这么一个规律?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写在最后:
基于以上的讨论和梳理,能得到哪些结论和启发?
站在财富和资本顶端的人,看到的世界和思考的东西,可能和绝大多数普通人所理解的,完全不是一回事。
但是吧,赚钱厉害,有眼光,以及敢赌,并不就代表了能永远赢下去。
虽然李嘉诚在风险对冲,多头下注上面老谋深算,这一轮港口生意,走到当下的局面,小聪明和投机精明是明显了,但是着实说不上有什么大智慧。
对于李家来说,最大的损失,是看不见的,一个大国的“信任成本”。
有些标签,一旦贴上,就很难撕下来了。
李嘉诚的教训告诉所有人:
在历史的十字路口,选错边站,是要付出代价的。
只不过,这样的代价,并不是互联网和舆论环境中那些极端观点,而是会在未来很长时间里面,需要李家后人,去体会,去面对的很多东西。
当然,从李嘉诚的角度,一个行将就木的世纪老人,恐怕也无法顾及身前这最后一战,将留给自己的后人和家族怎样的命运和挑战了吧?
这还真是把商人逐利,极致自私的特点,给演绎诠释到了极致呗?
对于这个备受关注的港口生意,本号会保持持续关注和跟进分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
以上,就是对李嘉诚2025年引发争议的港口生意最新动向,进行的专题梳理和分析讨论内容,和各位头条的读者朋友们,进行一个交流和分享。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头条账号@熊猫贝贝小可爱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