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数年筹备在1955年9月完成了第一次全军授衔。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共有一千余人被评为少将以上军衔(有一些为后期晋升的少将及补授人员)。但是因为种种原因,1965年在主席、贺老总等人的力主之下,解放军取消了军衔制度,因此历史上的我军第一次军衔制,只延续了短短十年时间。

事实上之所以55年要评衔,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将来的作战考虑,希望能够在多个部队参战、官职高低不清的情况下,能够凭借军衔的高低来确定一场战役的最高指挥人员,利于提升部队的战斗力和统一指挥能力,是军队正规化的一种尝试。1965年之所以取消军衔制度,主要基于两种考虑:第一种是军衔制被认为和官兵平等的原则有一定冲突,滋生了一些官僚气息,与人民军队的特点不符,是主席不满意的;第二点原因就是广大干部的收入待遇是与军衔相挂钩的,其中有一些定得比较高,在国家整体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产生了过大的军队费用负担,取消军衔制有利于减轻这种状况。1965年取消军衔制度后,新的军服上没有任何军衔标志,重新回到了“官兵一致”的时代,六五式军服也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现代军队建设的迫切需要(跟对越反击战的经验也有很大关联),以及国家经济形势的好转、改革开放的推进,1988年我军确立了新的军衔制。这种新军衔制并不是恢复以往的惯例,而是重新进行了评衔。令人关注的是,跟55年授衔不同,1988年评衔没有元帅和大将这两个较高级别的军衔设置,而是到上将一级就封顶了。而且开国上将有57人,1988年只评了17个人,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点原因,是战功相去甚远。1988年授衔的将领,大多是在新中国建设期逐步成长起来的军事人才。他们虽然能力出众,但是没有经过太多大战的检验。尽管1979年爆发了对越反击战,1988年仍处在轮战阶段,但总体来说经历过的实战和战功还是不能够和那批开国将帅相比,因此能够评到上将级别就已经很高了。十七个人的数量,也体现了当时军队高级人才的实际情况。

十七位上将当中,大多数也都是1955年的开国将校,其中少将和校官居多。洪学智是唯一一位六星上将,而开国中将在1988年成为上将的,有张震和秦基伟两人。秦基伟担任过国防部长,曾是抗美援朝时上甘岭战役的主将之一,张震在1992年又成为军委副主席,两个人的级别和资历都很出众。

第二点原因,不得不考虑横向类比因素。1988年授衔时,尚有部分位高权重的老帅在世,如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的徐帅、聂帅,此时都还健在。如果要评出新的元帅或大将,上述元勋们的战功和资历明显是超过其他人的,新一辈怎么可能和他们平起平坐呢?这是不合适的,所以不评元帅和大将级别军衔,是比较折中的做法。值得一提的是,1988年作为军委主席,邓公也是可以参加授衔的,但他拒绝了下属提出的评“一级上将”的方案,坚持不给自己授衔,所以上将就是目前我国军队里面的最高军衔。

第三点原因,则是为一旦爆发战争,给后期军衔的晋升留有空间。邓公要求“和平时期最高军衔就到上将”,这句话其实是有深意的。一方面是缺席重大战争的将军在资历上缺少说服力,评上将已经很高,再一点就是给未来一旦爆发大战做准备,有了战功再晋升。不排除在这种情况下还会重新设元帅和大将,而不是在和平时期军衔就一冲到顶。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