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初,开国将领们将要获得的军衔已经基本确定。董其武作为发动绥远起义有功的原国军高级将领,加入我军阵营后又率领23兵团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对于新中国的建立和维护,其贡献是相当可观的。毛主席考虑到内外部影响,决定授予他上将军衔。

董其武起义前,心理压力比较大。他虽有抗战时的赫赫军功,但作为原国民党傅系部队的主要将领之一,曾经在解放战争中与我军展开过多场厮杀,双方互有胜负,有不少解放军指战员是在与董其武部队交战时伤亡的。董其武虽然率6.5万人弃暗投明,却没想过要在人民军队中获得什么样的军衔和职务。此时听闻即将成为开国上将,感到受宠若惊,要知道在国军时期他的军衔也只是中将而已。

得知评衔结果,董其武起初很高兴,但思前想后又变得不安起来。他觉得以自己这样的特殊经历和身份,如果获得如此高的军衔,可能会有不少参加过红军、八路军的老牌人民军队将领感到不满,对于自己日后的处境和工作开展也是不好的。所以他又是找周总理,又是给毛主席写信,表示自己不能当这个上将,希望能够适当调低军衔。但中央首长都不批准他的请求,毛主席还专门给他写了回信,并让杨成武将军跟他详细沟通。

为什么主席要找杨成武去安抚董其武呢?因为这两人太熟悉了。要说他们真正开始接触,其实时间并不算早,是在1946年解放战争开始之后。杨成武是晋察冀军区的干将之一,指挥部队多次与傅家军交手,他和董其武在战场上逐渐熟悉起来,一开始董其武部队处于上风,尤其在46年张家口之战中,杨成武等我军将领吃了败仗。

后来我军华北部队实力逐渐壮大,1948年杨成武指挥部队在绥远一带歼敌上万,建立了大片的解放区,可以说这两人是不打不相识。而1949年国军大势已去,北平、绥远的傅家军相继发动起义,绥远起义过程当中,杨成武奉命跟董其武有过密切的对接,两人逐渐成为朋友。他俩都是性格直率爽朗的将军,一见如故。此时毛主席单找杨成武给董其武带信,并且耐心劝服董其武,是在情理之中的。

毛主席特意嘱咐了杨成武一句话:去了之后告诉董其武,你杨成武是可以不授予上将军衔的,但董其武必须要评为上将!换了一般人,听到这样的话可能会有些不理解,甚至感到失望。毕竟领袖人物当面对自己说“可以不评上将军衔”,会感觉到一些奇怪的滋味。但杨成武丝毫没有这样想,反而十分温暖,觉得心里美滋滋的。为何如此呢?

杨成武非常清楚主席这番话的用意,因为他是“双红一”将领。红军时期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出身的干部,被约定俗成地称为“双红一”,也是主席最了解、最敢于放心使用的一个干部群体,杨成武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上世纪60年代,杨成武还曾接替罗瑞卿大将,出任过全军代总参谋长职务。他也是第一个以上将身份成为代总长的人,之前的总参谋长不是元帅就是大将,可见毛主席对杨成武有多么信赖和欣赏。

主席对他说的这句话,恰恰需要“正话反听”。如果毛主席不把杨成武当最贴心的下属,怎么会面对面地讲出这样一番话?以主席的情商是万万讲不出来的。杨成武是久经考验的共产党员和人民军队将领,具有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职务和军衔对这样的干部而言,不会被特别看重。毛主席非常笃定这一点,讲这句话的本意虽是在做董其武的工作,其实也是对杨成武的一种侧面褒奖。

能够听到主席这样夸人,杨成武心里自然是十分高兴的。他也不辱使命地找到董其武,转达了毛主席的一番话,令对方感受到了中央对于起义将领的重视和认可。杨成武在毛主席心里是什么分量,董其武大致是清楚的,现在主席这样讲,他知道自己无需推辞了。主席的表述可谓一举两得,具有双重功效。最终董其武和杨成武二人,都在1955年9月成为了正兵团级的开国上将。毛主席虽说过“杨成武可以不授上将”,但又怎么会真的这样做呢?一切都在不言中。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