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房地产的发展一锤定音。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十年一次,明确了房地产的方向从拉动销量转向提升质量。代表房地产铺摊子的阶段,上一个十年基本完成,到了升级阶段。

会议指出一些重点任务,比如建设安全便捷智慧城市、推进城市更新,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等等。

有人说这次提到的城市更新和旧房改造,意味着新一轮棚改。其实完全不一样,先看看上一轮棚改是怎么搞的。

这十年的房价泡沫,就是从货币化棚改开始的。啥叫货币化棚改呢,简单说就是给拆迁户发一大笔现金,这笔钱比房子市场价还高,然后呢,让拆迁户拿着钱去买新房子。

这笔钱谁出的呢,其实等于央行给拆迁户发钱。整个链条是这样的,央行通过PSL,也就是一种货币工具,把钱借给国开行,国开行再借给政府,政府再发给拆迁户。

然后呢,借助房地产火爆,政府通过赚取土地出让金,把钱还给银行。当时五年时间,就投放了超过三万亿基础货币,算上货币乘数,放出了一波十万亿级别的大水,造成房地产暴涨。而这次会议同样提到改造城中村和老房子,但和棚改有显著区别。

首先棚改是把一整块地方都推倒重来,而这次的更新比起重建,更像是改装。今年刚发布的城市更新意见,已经明令禁止大拆大建,而是要“留改拆并举”意思是好用的东西留着,还能用的东西翻新一下,水管燃气这些改造一下,实在没招了再给全拆掉。但也不能瞎拆,要注意不破坏整体规划,不破坏历史文脉。

第二个很大的不同在于,棚改针对增量,而这次的城市更新针对存量,棚改的思路是多发点钱,让大家买新房子。而这次呢只是鼓励把破房子升级成好房子,可能发的钱不够再换新房,只够翻新或者原地置换。和棚改的遍地开花不同,这次偏向于原地重建。房地产需求的增量也大不如前,十年之间,城镇化率已久从55%上升到67%,中国居民也基本人人有房,家庭住房拥有率超过96%,人均住房面积超过40平米。以前居民在城市没地方住,买房是刚需,现在这个需求不大了,只剩下改善需求。这一轮政策导向,针对的主要也是存量,比如广州的千亿改造计划,明确提出的方针,就是严控增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

第三个不同,这次的城市更新项目回报周期比较长。不同于之前的棚改,可以通过土地财政快速回本。所以这次没法像棚改一样,那么任性的撒钱。资金来源方面,上次是央行直达,简单粗暴。而这次呢来自于多方筹款,有中央财政的预算投资、有特别国债,有物业证券化,有居民自筹以及社会投资,多种渠道汇集资金,发钱没那么多,也没那么方便了。所以不管从政策上、市场上、还是资金上,货币化棚改都没有卷土重来的条件。

政策方向不同,对房价和行业的影响肯定不同。这次的主题是高质量,意味着房价的分化。每年都有新的有钱人,有改善需求的新中产,和高净值群体,他们的需求首先被激活,可能会让一些好地段高品质的房屋升值。

对于手里有房的朋友,收益最大的房屋,可能是优质地段的老房子。比如在经济文化中心附近,二三十年之前的房子,现在可能没人要,太破了。但要是改成现代改造,可能价钱本来两万,就能变成四万。当然这种房子不多,每个城市都有,但总数不算多。大多数房子的价格,受这次会议的利好不大。可能有助于企稳,但暂时谈不上升值,毕竟没有增量需求。未来增量需求将越来越集中在人口聚集、产业聚集、社会资源聚集的地段。

对行业呢,上次棚改催动开发商跑马圈地,野蛮生长,地产公司周转率拉满,日进斗金,很多地产股涨了几倍。而这一轮政策,不涉及太多增量,对去库存有帮助,对地产企业回血,对地产企业活下来有帮助。但没办法像上次一样,拉动开发商业绩快速增长。比起开发端,施工端的受益更直接,也就是和城市更新相关的城建、规划、设计等等。

总的来说房地产黄金十年已经过去了,去库存周期还要一段时间,如果目标地段不是特别好,想买房的朋友倒也不必着急,不如再好好发育几年,一步到位买套好房。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