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以为我们接得住所有人,

但其实我们什么都接不住。

——《我们与恶的距离2》

文丨旧故麻袋

六年前,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荣登2019年豆瓣华语剧集榜TOP.1,豆瓣9.4的高分让它成为了内地评分最高的台剧,截至目前,无人超越,被无数网友称为“台剧之神”,台剧“天花板”,实至名归。

《我们与恶的距离》这部剧有多好,只有真正看完才会明白,这部剧给我们留下的“震撼”,没错,是“震撼”。

在此之前,我很少用“震撼”来评价一部影视作品,毕竟能配得上这两字的作品属实罕见,但这一次,只有用这两字形容才足够妥帖,因为从未在哪部影视作品里见过如此血淋淋、赤裸裸地探讨:“加害者”与“受害者”,谁才是“恶”?

整部剧充斥着“灵魂拷问”,几乎每一集都在探讨社会问题:网络暴力、精神健康、教育局限、原生家庭、法律困境……视角独特,仿佛凝结成一面“社会照妖镜”,到底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有标准答案吗?剧中没有给出具体答案,因为答案藏在每一位观众的反思里。

剧情以一场“无差别杀人案”展开,然后跟随凶手家属、受害者家属、凶手辩护律师的视角,去感受案件发生之后可怕的“蝴蝶效应”。

案件之后,媒体大肆报道,嗜血炒作,键盘侠化身“正义侠”,触发网络暴力,每一篇新闻报道的镜头都变成了枪口,每一篇网络舆论都变成了刀剑。

凶手家属被全网唾骂、东躲西藏、改名换姓,经历着持续性的舆论伤害,以至于最后凶手李晓明的妹妹李晓文在新闻台说出了那句经典名言:“你们杀的人,没有比我哥杀的少!”

受害者家属则因为失去了至亲至爱的家人,终日以泪洗面,家庭关系支离破碎,他们恨凶手,恨不能亲手将杀人犯千刀万剐。

只有游离在案件之外的理想主义律师,还在考虑为死刑犯辩护,他的观点是,判处死刑很容易,但如果能了解他为什么走向犯罪,就能预防今后此类事件的发生,这样才更有意义,但因为太“圣母心”,被泼粪、被网暴。

回过头,黑白对错,没有什么明显区隔,原来我们与恶的距离并不像想象中的遥远。

很多时候我们在无意间也成为了伤害别人的“恶”,那些暗藏在网络背后的施暴者、那些恶言相向的谩骂者、那些一味追求流量的新闻制造者……都在制造另一种“恶”,那种伤人于无形,握着“正义”的权柄,随处可见的“恶”。

当然,《我们与恶的距离》能如此成功,离不开强有力的演员阵容,贾静雯、吴慷仁在剧中贡献了巅峰演技,全员演技封神。

我至今还会为豆瓣短评里那句“民众在斩草,政府在除根,媒体在浇水,只有王赦在研究土壤”的评论,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用一句话概括了整部剧的用意,果然浓缩就是精华。

时隔6年,导演林君阳与编剧吕莳媛再度联手,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2》回归。

这一季阵容大换血,全新的主角团登场,原以为会带来不一样的观剧体验,却没料想是一种让人“观感不佳”的观剧体验。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这一次,剧本和台词还是很硬核,通过一起超市纵火事件,串联起六个家庭的崩塌。

问题是主旨和立意太深了,第一季探讨的是“善恶”、“好坏”,这种源自人性的挖掘是很容易被观众共情到的。

但这一季探讨的是却是形而上的内容,比如“无人能接住的坠落”,一句“我们以为我们接得住所有人,但其实什么都接不住”贯穿全剧,用更通俗的话翻译就是:如果个体力量有限,则需要更大组织力量向个体释放力量,冷漠本身就是加害。

剧中还是围绕着司法制度、媒体伦理、家庭纽带来进行一系列探讨,在此基础上还加码了公共卫生危机、社会安全漏洞、政治权力博弈等现实问题,内容更灰暗,更颓唐,但也更多元,不聚焦,太发散。

由周渝民饰演精神科医师马亦森,有一种“活人微死”的抑郁感,看久了会让人很不舒服。

超市纵火案的凶手是年仅24岁的问题青年,事故造成5死12伤的惨剧,成为台湾地区施行“国民法官制度”后首例死刑争议案。

就在检方准备以“纵火杀人罪”对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时,辩护律师却申请为嫌疑人做精神鉴定,试图为其减轻法律责任。

心理医师马亦森原本有一个温馨美满的家庭,自己也是个温暖开朗的人,却因“纵火案”失去了挚爱妻子和年仅7岁的儿子,曾经幸福的一家三口,如今天人永隔,他的人生从此失去了方向。

马医生万念俱灰,不得不靠药物来缓解自己的情绪,甚至性情大变,变得阴郁寡言,复仇的执念啃噬着理智。

特别是得知纵火案的凶手被押解来他所在的医院做鉴定时,马医生坠入仇恨的深渊,在救赎与毁灭中痛苦挣扎。

面对凶手,他怒火中烧,付诸了实际行动,当看到纵火案的凶手就在眼前,他决定开车撞死凶手来复仇,好在与他相熟的护工及时出现,阻止了这场悲剧发生。



一计不成,又心生一计,决定深夜前往医院,亲手干掉凶手,没想到凶手已被自己的老师送回看守所,马医生再次无功而返。



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马医生在面对凶手时,陷入“医者不能自医”的宿命困境,甚至在工作中,他也无法用冷静客观的态度面对精神病患者,他恶言相向,巴不得这些人都被强制治疗,以免危害社会。



身边的人都怕马医生“做傻事”,但他们越是关心他,越是投来同情的目光,对他反而越残忍,这些可怜似乎在时时刻刻提醒他“家人已死”的残忍事实。



朋友和同事的关心并不能真正解除马医生内心的痛苦,因为他感觉现在活着唯一能做的事,只有“复仇”。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剧中不只有一起“纵火案”,还有另一起案件“法警案”。

一名法警被人刺死,但凶犯经鉴定患有精神疾病,被判不承担刑事责任,但需要去精神病院进行五年封闭治疗。

可法律审判之外,社会的审判并没有结束,凶手家属向受害者家属下跪,并拿出赔偿金,想要表达歉意,但对方不肯原谅。



在公众眼里,凶手家属同样“有罪”,同样不可饶恕。

他们长期遭受不明身份者的骚扰,最终,重压之下,凶手妻子身心俱疲,精神崩溃,抛下了孩子,不知所踪。

留下两个孩子相依为命,可带着“杀人犯的孩子”的标签,他们还有活路吗?

哥哥为了养活妹妹,不惜铤而走险,小小年纪,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但这是他能选的吗?没有人会主动加入黑暗,他是被迫走向黑暗的。

努力学习就能改变命运,这样的话对一个普通孩子尚且困难,对一个被社会贴标签的孩子来说赚钱填饱肚子,已经是最大的“努力”了。

凶手家属没有活下去的权利吗?舆论浪潮裹挟着偏见与指责,将他们的生活撕扯得支离破碎,全家困在无尽黑暗与绝望之中。



精神病人在疾病的控制下犯罪,社会将惩罚转嫁给无辜者,这不是正义,而是以“正义之名”行“嗜血之恶”。

“善良”是脆弱的,善是同事之间的互相托举,是老师对马医生时刻的关注,是护工突然出现的仗义,是王医生和政光时刻的陪伴。

但“恶”却无处不在,是网络对加害者家人的网络暴力,是马医生对精神病患者的毫不在乎,是社会人士对加害者家人的蓄意骚扰……

马医生的复仇无果不是“巧合”,而是“关心”汇聚成的“善意”。

《我们与恶的距离2》豆瓣开分8.1,分数不低,但与第一季相差不少,都说“续集难拍”,看来“台剧天花板”也逃脱不了“续集魔咒”,但它的存在仍然存在意义。

我们需要有人出来讨论“善恶”,需要社会发出不同的声音,需要从刺痛的感受中去理解人性。

这样的作品,我希望还会有3/4/5/6季,让我们拨开迷雾,看见“爱”与“善”的力量!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