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刘彻是西汉第七位皇帝,共在位五十四年,在位期间共任用了十三位丞相,分别是卫绾、窦婴、许昌、田蚡、薛泽、公孙弘、李蔡、庄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氂和田千秋。这些丞相中,大都下场不大好,包括被免职、自杀、处死等,只有少数人得以善终。

而在这十三位丞相里最值得一提的是公孙弘,他打破两项政治记录,他汉朝是第一位布衣出身的丞相,打破了西汉以贵族和外戚出任丞相的惯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打破了统治阶层的封闭性,公孙弘为相期间,还被册封平津侯,是西汉建立以来首位以丞相封侯者,开启“以丞相褒侯”的先河,以后也成为惯例。

公孙弘的人生,不仅仅是逆袭,而要用奇迹来形容。公孙弘是狱吏出身,因触犯法律而被免职。无奈之下为了吃口饱饭,只好到海上去牧猪为生,在此期间博览群书,此后名气才渐渐响亮,地方多次推荐到中央任职,汉文帝在位的时候,因通晓《诗》、《书》等书,公孙弘与同龄的贾谊被征为博士,不久之后,回家读书。汉武帝建元元年冬,时年六十岁的公孙弘以“贤良”之名被推荐给汉武帝,武帝派遣公孙弘出使匈奴,因复命不合圣意,因病免归,被免官后依旧回到家乡菑川国。

在元光五年汉武帝再次发布“举贤诏”,菑川国再一次推荐公孙弘赴京,公孙弘不想去,毕竟都都快七十了。但菑川国国人执意推举公孙弘,公孙弘只好再次入京。所有进入长安的“贤人”都的写一篇策论,官员们遍阅一百余位贤良的对策之后,认为公孙弘的对策平平,无甚新意,便将公孙弘列为下等。疏文呈上,武帝看过之后却将公孙弘之文提升为第一,并诏公孙弘入见。武帝见公孙弘虽年迈却一表人才,便再一次拜公孙弘为博士。令其在金马门待诏。

接下来,公孙弘的仕途就比较顺了,从博士一年迁左内史(汉代长安分置左右内史,因此左内史相当于京兆尹)。过了三年,也就在元朔五年升任御史大夫,在元朔五年这一年最大事件就是,车骑将军卫青率领三万骑兵,从高阙出兵;攻打匈奴右贤王,汉军捕获了右贤王的小王十多人,匈奴士族一万五千余人,牲畜数千百万头。汉武帝派遣使者到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

还是在这一年,御史大夫公孙弘上奏,推荐汲黯为右内史。京城的京兆尹并不好干。天子脚下,皇帝的亲戚众多,高官大贾云集,宰相家的狗都比京兆尹高一级,这个官真不人干的,公孙弘当过京兆尹自然是“深受其害”,公孙弘举荐汲黯,实际上就是给汲黯挖坑。原因在于汲黯十分反感公孙弘的日常行为,觉得此人沽名钓誉。他对武帝说:“公孙弘是三公一级的官员,睡觉时盖布被子,这明显刻意的!”而当武帝问及此事的时候 。公孙弘回答:

“管仲相齐,超级奢侈,国家富强;晏子相齐,艰苦朴素,国家富强。每个人方法不同嘛!了解我的人说我是忠诚,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是奸诈罢了”。

而就此公孙弘就记恨上汲黯了。推荐汲黯为京兆尹就是捅了汲黯一刀软刀子,但汲黯本事大,治理右内史,秩序井然,公孙弘偷鸡不成蚀把米。

公元前124年,75岁公孙弘正式当丞相,长安官场地震,这么一个乡下老头居然当了宰相?大汉没有人了吗。这一年汉武帝32岁,摆脱了外戚对朝政的干预,政由已出,他拜公孙弘为相,也等于给外面一个信号:大汉帝国我说了算。对于公孙弘来说,运气来了,山也挡不住。

大臣主父偃给汉武帝出过一个大阳谋叫“推恩令”。对此汉武帝大为欣赏,在这种情况下,公孙弘举荐主父偃为齐国国相,实际就是嫉妒主父偃,怕他觊觎自己的地位,后来主父偃收取齐王刘次昌的贿赂事败,齐王顶不住,自杀。汉武帝就此把主父偃下狱。御史大夫经过调查报告给武帝,受贿是事实,逼死齐王,没有。武帝就此就想到主父偃给释放了,这时,公孙弘上奏:“齐王死于非命,追究起来,主要责任人还是主父偃。不杀了他,怎么和天下人解释?”于是主父偃被灭族

如果用最简单话来形容公孙弘,那就是“面相忠厚,心有丘壑”。这很有可能与他得志较晚有关系对于他所不喜爱甚至憎恶的政敌,如汲黯和主父偃两人都是采用了类似的办法处置,即向皇帝建议把两人派到政治漩涡的焦点位置(汲黯做右内史,主父偃做齐相),然后在政敌犯错的时候落井下石,一举把其送上断头台。汲黯虽然未死,但是此后也偏离政治中心,做了淮阳太守。

公孙弘另外一个特点就和能够揣摩圣意,他开始琢磨这位年轻皇帝,思考皇帝是个怎样的人,他喜欢什么样的人,喜欢听什么话,最后得出的一个结论是,这个年轻的皇帝需要的“尊重”。汉武帝喜欢尊重他的人。于是他调整跟汉武帝的汇报方式,对于国家大事,形成了描述问题——分析现状——解决方案123+每个方案的利弊,说完了问汉武帝,您看选哪个方案比较好?让皇帝做选择题,而不是判断题,更这就是公孙弘的晋升秘籍。最关键的是:公孙弘作为宰相没有原则,或者说他的原则只有一个:皇帝说的都是对的。

比如,那年,武帝北征匈奴,南攻百越;卫青拿下河套,建朔方郡,作为攻打匈奴的桥头堡。同时还有两个大工程,东北修苍海郡,西南修通夷道,国家财政也渐渐吃不消。公孙弘反对建立朔方郡,不明白修筑朔方郡的作用。但我建议罢修苍海郡、西南夷通道,全力干好朔方郡。这个意见武帝同意,集中力量对付匈奴,是当务之急。公孙弘的建议很切实际,而又善于变通,武帝明显很喜欢。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这一理论的是大儒董仲舒。可公孙弘瞧不起董仲舒,实际上就是点羡慕嫉妒恨。可偏偏董仲舒看不起乡下老头公孙弘,认为此人没有什么真本事,于是公孙弘提议让董仲舒去当皇帝哥哥胶西王刘端的国相。胶西王刘端,有名的豪横残暴,公孙弘这一招和推举汲黯是一个套路,都叫借刀杀人。不过,董仲舒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连刘端也佩服,安全过关。而在武帝看来,公孙弘有识人之明。

这样的小人,朝臣也不大尊敬他。无奈武帝很重用公孙弘,当时的淮南王刘安(武帝的叔叔)想造反,忌惮的是品行高尚的汲黯,但瞧不起公孙弘,曾经对其他人说:“他就是树上的枯叶,踢一脚就掉地上喽!”

公孙弘极其阴险有心计,深知政海浮沉技巧。阿谀奉承的技巧极其高超,总是私下才告诉刘彻自己的不同政见,即使约好一同反对刘彻,也会随时变卦倒向皇帝一方。当发现无法扳倒对手时,就立刻装怂,假装都是好朋友;一旦发现机会,立马落井下石。

对于汲黯、主父偃来说,公孙弘固然是一个两面三刀、卑鄙无耻的小人。但对于汉武帝来说,他却是一个忠厚老实、体恤上意的贤臣。就个人来说,公孙弘清正廉洁家无余财的清官。至于在官场之上,人臣的好坏,那就是无所谓对错了,就看皇帝的看法。公孙弘是病死在丞相任上的,仅此一点就足可证明此人的深不可测,公孙弘还是受到武帝的善待,当了六年宰相,81岁去世。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