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5月24日,毛主席在中南海约见了英国前首相爱德华·希斯,与毛主席一同参与会面的还有邓小平、总理周恩来。

几人会面,聊了许多事情,其中包括“天下大事”。

同毛主席交谈,希斯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并主动提出英国愿意帮助中国提供相应的 技术帮助。

希斯已然表明了态度,毛主席也说出自己的想法:

“你们愿意提供帮助,我们很高兴,但还有一个问题不能不谈,香港割让、九龙租借现在还剩24年,时间一到,到时候怎么办,还是要他们同你一起商量。”

说罢,毛主席指了指旁边的邓小平和周恩来。

毛主席大局观让人赞叹,多年后,接收香港一事的确被摆到了双方面前。

那么,最后结局如何?其中又发生了什么呢?

一、争端:香港主权

香港主权一直是毛主席、邓小平、周恩来等领导人心中急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受国际形势影响,这件事情一直没有解决。

事情没解决,并不代表不会继续推进。

毛主席、周恩来在世时一直在兢兢业业地制定计划,他们走后,邓小平更是接过重任,只等合适的时间将香港接回。

20世纪70年代,香港租期临近结束,问题也彻底地被摆了出来。

英方执掌香港这么多年,已经知晓香港对他们的好处,因而面对香港回归一事,他们打心底里是不愿意的。

为了继续掌握香港的管理权,英国还派遣了香港负责人麦理浩出面同邓小平商量,希望可以继续租借香港。

对此,新中国已经等待香港回归很久了,怎么可能会答应他们的请求呢?

因而,当麦理浩说出想要继续租借香港后,邓小平坚定地拒绝道:“香港主权问题不容退让,其当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过去的不平等条约,如今也该划上句号。”

麦理浩见到邓小平这样,也明白香港回归一事已经成了板上钉钉的事情。

不过,他们仍不愿意放弃,希望在香港回归上能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利益,为此他们开始讨论该如何行事。

在英方的“缜密计划”下,他们自以为找到了突破口,公开对邓小平发难:“香港回归后如何才能保持住香港的繁荣与稳定?”

邓小平心里清楚,香港回归困难重重,而他也早已经构建了很多可能性,因此,当这一问题被问出后,邓小平并没有为难,顺势提出了一国两制。

谁也没想到邓小平会提出这样的决策,但是,邓小平的计划奏效了,这次会话后,英方短时间内沉默了。

巨大利益摆在面前,没有人会一点都不心动。为了香港问题,1982年,希斯再次访问了中国,并对香港问题再一次对邓小平进行发难。

面对咄咄逼人的话语,邓小平轻松地化解。此时,英方也彻底明白,如今摆在他们面前的就只有一条道路,接受谈判。

二、过程:谈判艰难

准备谈判前,英方私下做了很多准备,只为了在谈判过程中拿到最大的利益。

1982年9月,在马岛作战获胜后,英方代表“铁娘子”撒切尔乘坐专机前往北京。

当撒切尔飞机抵达北京地界后,我方领导人为了国际礼仪早早地在机场等候。为了大局,我方态度一直良好,撒切尔却来势汹汹。

撒切尔同样不愿意还回香港,此时选择会谈,皆是因为她想要以马岛作战的胜利来为争夺话语主导权。

9月24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安排了与撒切尔的会谈。

最初,邓小平秉着和平共处的原则,想要与其友好交谈,可惜撒切尔却不这样想,一上来就是态度强硬,声称:“中方必须接受过去的三个条约,只有这样,英方才会考虑香港主权后续事宜。”

撒切尔以为这样就能唬住邓小平,她忽略了内地对香港主权的坚定性。

面对撒切尔的“嚣张发言”,邓公坚定道:“主权问题不容讨论,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我们现在所谈判的是对香港问题的处理。”

撒切尔见识过很多,也认清了邓小平的态度,因而她以退为进,故技重施,从香港管理问题上切入:“香港如今的繁荣是在英国的带领下打造的,如果中方执意收回香港主权,那么香港发展很可能会造成巨大影响。”

撒切尔这一番话看似在为中国方考虑,其中的威胁却不言而喻,邓公也不再维持表面和平,直言道:“若香港内部发生动乱,中方决定将重新考虑接收香港计划,在时间和方式上另作改变。”

此时饶是撒切尔见识了再多,也被邓小平的决绝吓住了,接下来的时间,两人聊了很久,但是,香港回归始终没有结果。

这之后,邓小平开始转换切入点,一直想要推进接回香港计划,可是,英国一直在一拖再拖。

见这样,邓小平以雷霆手段,征得了中国在香港驻军的权利,将香港接回计划再一步推进。

事情已经闹到了这般地步,如果继续闹下去,很可能对英方不利,考虑到其中利弊,英方同意了签订《中英香港问题联合声明》。

三、结果:香港回归

自《中英香港问题联合声明》签订后,人们都对香港即将回归感到开心,行为上也放松了几分,然而,邓公却不是如此,反而对其关注度也越发高涨。

在邓公的关注下,接收香港计划一直在持续推进。

1992年,军委在多番商议后,拟定了接收香港的完整计划,得知消息后,邓小平急忙叫来了军委副主席刘华清:“接收香港计划已经拟定完毕,拟定好的方案,我想要看一看。”

刘华清知晓邓小平对香港回归的关注,因而也没有隐瞒,将方案取了回来,交给了邓小平。

当邓小平看了方案,眉头却触了起来,然后在上面写了两个字——“软了”。

刘华清不明白邓小平为什么会是这种反应,他犹豫地问道:“军委制定接收香港计划是经过多方考虑的,您还有什么顾虑?”

听到这话,邓小平沉着脸,说了2句话:“接收香港计划固然可行,却忽视了武力准备这一点,一定要做好武力接/p>

“不管发生什么情况,等到香港真正回归的那一刻,中方军队必须拿到主导权,进入香港。”

邓公说得很是严肃,刘华清也不敢忽视这一点,而后,中方重新制定了接收香港计划,将武力准备纳入其中。

不得不说,邓小平看得很远,也看得很准。

1997年,在香港回归的关键之际,英方再次挣扎,不顾劝阻,公然越界。

面对英方的无理取闹,中方也没有再次退让,强硬反击。看到这幅场景,英方不敢再胡搅蛮缠,灰溜溜退场。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到了祖国怀抱,接收香港计划正式画上尾声。

举报/反馈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