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企荣昌生物(688331.SH、9995.HK)日前披露定增方案,拟募集资金25.5亿元,用于新药研发项目。此时距离公司港股上市已过去三年,距离其A股上市刚满两年。两次IPO融资合计63亿元,这么快就缺钱了么?

事实上,早在今年1月荣昌生物已爆出现金流短缺消息,一度引发公司A股和H股双双大跌。虽然彼时公司予以否认,但随后披露的年报显示公司多项财务指标恶化,加上不久后出炉的定增方案,无一不在指向其对于资金的渴望。

钛媒体App注意到,荣昌生物4年来合计亏损约29.32亿元。凭借两款实现商业化的核心产品,公司2023年收获了40.26%的营收增速,其代价是激增至7.75亿元的销售费用,以及15.11亿元的净亏损。

然而,激进的销售策略并未达到理想预期,公司融资已跟不上烧钱速度。尽管公司对外称2024年销售费用率会明显下降,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公司产品商业化前景能否被投资者看好,还有待观察。

不到四年烧光63亿,现金流告急

根据年报披露的在研项目情况,荣昌生物共有八个分子处于临床开发阶段,预计总投资规模达59亿元,累计投入金额为31亿元,仍需投入超过28亿元。

然而公司现金流正急剧恶化中。年报显示,公司2023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5.03亿元,同比减少2.43亿元,主要是由于本年研发、销售费用等各项支出增加。

2023年,荣昌生物归母净利润亏损15.11亿元,较上年同期9.99亿元的亏损额进一步扩大。而自上市以来,荣昌生物仅在2021年实现扭亏为盈(归母净利润2.76亿元),其它年份均大幅亏损,造血能力实在堪忧。

业绩表现,来源:Wind

荣昌生物在年报中表示,公司营运资金依赖于外部融资。若公司未来营运资金不足以覆盖所需开支,将会对公司的资金状况造成压力,若公司无法在未来一定期间内取得盈利或筹措到足够资金以维持营运支出,公司将被迫推迟、削减或取消研发项目,影响在研药品的商业化进度,从而对公司业务前景、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此时披露定增融资计划,距离此前辟谣“现金流紧张”不过2个月余时间。

今年1月中旬,市场传出“荣昌生物现金流紧缺,面临取得银行授信困难及潜在的来自供应商的诉讼风险”等消息。1月17日,荣昌生物A股和H股股价分别大跌15.71%、22.73%。

彼时,荣昌生物曾发布澄清公告,称“公司有充足的银行授信额度,短期内不会出现现金流紧张影响后续公司运营的问题”。

其中一个引发投资者质疑的点在于,融资能力出色的荣昌生物,本该拥有更为充裕的现金流。

2020年和2022年,荣昌生物先后完成在港股和A股的IPO上市,募集资金净额分别为37.85亿元和25.06亿元,合计募集金额净额近人民币63亿元。

据最新披露,截至2023年底,荣昌生物港股IPO募集资金剩余4322万元,A股IPO募集资金剩余1.96亿元。显然融资赶不上烧钱速度。

自身造血能力不足、现金流短缺,以荣昌生物目前的状况,很难支撑其后续研发推广开支。寄希望于定增输血俨然成了救命稻草。只是,在如今再融资收紧背景下,此次定增能否打动监管层与投资者还是未知数。

激进销售不达预期,竞争对手虎视眈眈

公开资料显示,荣昌生物是一家研发型生物药企,主要专注于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抗体融合蛋白、单抗及双抗等治疗性抗体药物领域,在自身免疫疾病、肿瘤及眼科疾病等多个药物市场布局。

公司目前有两款产品实现商业化,分别是泰它西普和维迪西妥单抗。前者为全球首个SLE(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创新双靶生物制剂,后者是首款获批上市的国产ADC创新药,用于治疗胃癌和尿路上皮癌。二者均于2021年获上市批准,并已进入医保目录。

受益于上述两个核心产品的销售持续放量,荣昌生物2023年度实现营业收入10.83亿元,同比增长40.26%。

然而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公司去年归母净利润亏损15.11亿元,扣非净利润亏损15.43亿元,亏损原因系公司对在研项目研发投入的持续加大以及对商业化产品泰它西普和维迪西妥单抗的推广力度的加大。

报告期内,公司销售费用为7.75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75.90%。随着泰它西普和维迪西妥单抗的准入医院数量及覆盖药房数量大幅度增加,公司商业化团队一线销售人员扩充以及商业化推广力度加大,导致销售费用相应增长。

为更好地推进这两款产品多项适应症的商业化,荣昌生物分别成立750人的自身免疫商业化团队和近600人的肿瘤科商业化团队。

年报数据显示,去年销售费用中,员工薪酬占比最高,达56.23%,为4.36亿元;排名第二的市场开发费,为2.62亿元,占销售费用总额比例为33.76%。

销售费用情况,来源:2023年年报

在1月17日紧急召开的投资者电话会议上,公司管理层坦言“2023年的销售目标达成看起来不太理想”。

“前两年新产品属于开拓期,公司人员扩张较快,随着市场开拓到目前的程度,已经可以满足公司产品销售的需求,2024年销售人员不会再大幅增加。”该负责人同时表示,随着销售额增长,2024年公司销售费用率会明显下降,“公司对2024年的销售还是比较有信心的”。

就目前情况来看,荣昌生物面临的竞争环境或许并不乐观。

早在2019年,葛兰素史克旗下的贝利尤单抗就在国内市场上市,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根据中康开思数据,贝利尤单抗入保后年度用药费用约4.15万元。而国金证券研报显示,泰它西普进入医保后年费用在7.9万元左右。高于贝利尤单抗的价格或影响了该产品市场份额的拓展。

另一核心产品维迪西妥单抗所处的赛道也群狼环伺。在HER2这个热门靶点领域,罗氏拥有首款获批的单抗药物曲妥珠单抗。此外,美国FDA近日宣布加速批准由第一三共和阿斯利康联合开发的抗体偶联药物(ADC)Enhertu。有消息称,Enhertu是首款具有不限癌种适应症的HER2靶向ADC疗法。

关于荣昌生物产品商业化前景及定增募资进展情况,钛媒体App将持续关注。(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 | 马琼)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