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沙丘2》正在上映,目前上映十多天票房在3亿上下,你感觉这票房好像不行吧。确实,在国内的话,和那些动不动三四十亿的电影相比,票房确实不行。但这部电影因为质量和口碑过硬,其实在中国票房已经相当不错了。

毕竟这是部太空歌剧,中国观众天生对于太空歌剧不感冒。

之前也写过中国观众为什么不欣赏太空歌剧的文章,读者反映非常热烈。其中提到最多的一点就是中国观众对于开着最先进的星际飞船,打最原始的架觉得很扯。觉得它不是硬科幻,也经常有人扯到《三体》和刘慈欣的科幻作品。

今天在这里就分析一下,这个硬科幻和软科幻方面的问题吧。

《沙丘2》为什么不是硬科幻?它是,其实也不是

说了大家可能不信,《沙丘六部曲》其实在科幻里还算是比较硬的,因为它最先进的科技打最原始的架只是设定,而且属于一种较为合理的设定推算。相信这个有了解《沙丘》系列的应该都知道设定。

大概就是人类在太空时代这个AI叛变了,人类平叛过后就淘汰了AI。

这个所以机器人和智能就显得不是那么发达,而打原始的架是发明了那个系统,用枪打会引爆,所以只能用刀砍。虽然你觉得就算用冷兵器做战也不用像打群架,但总的来说有设定,就像香料,心灵感应,沙漠生态等等那些东西。

我觉得《沙丘》《星战》等太空歌剧在中国评价不高,主要是他们设定传统的东西。爆红时都没有进入中国,在中国没有形成受众。否则你很难解释同样打群架的超级英雄电影,《复联4》能拿下几十亿票房。

当然因为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原因,对于科幻这种设定GET不到也是事实。

我觉得争论软硬科幻挺无聊的,我觉得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科幻背景设定讲故事,以人物和故事为主,科幻设定是基于主要想表现的故事人物或者其他设定,这种电影中,科幻设定为故事和主要元素服务,当设定和故事起了冲突,则通过补充设定来完善世界观使故事变得合理。

比如《星战》《沙丘》《战锤40k》等等太空歌剧。

另一种是讨论科幻元素本身,即讨论科幻背景下的人与科学,这类则是讲述人在该背景下产生的变化的人文题材故事,比如《火星救援》《地心引力》,最新上映的俄罗斯科幻片《挑战》。

但是更多科幻作品是处在中间角度的,就是不那么硬也不那么软。好比《黑客帝国》你感觉很硬了,但是“缸中之脑”和精神网络,把人体当成电池其实并不那么硬,真的。至少以现在的技术构建大脑精神网络,还在里面杀人是很软的。

这个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绝大多数科幻作品都这样,包括刘慈欣的科幻小说。

硬科幻也好,软科幻也罢?你真的知道什么是“科幻”吗?

我在跟人在网络对线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类非常有趣的现象,在我刚刚提到的第一类科幻中,因为是故事驱动科幻,往往会有一些现实世界上看起来不那么合理的设定出现,这时候作者会拿出一系列世界观中的其他设定来解释这个设定。

这些往往只会写在背景中,一笔带过。但是总有些人就抓住这里不放。

拿《环太平洋》举例,作者为了解释为什么要造机甲,设定出了一系列设定,让政府不用传统火炮导弹而是用机甲,比如怪兽血液毒性,精神链接技术的基础,墙和传统武器的失效之类的。

但最后这些人往往“软科幻而已,写这么多设定出来不就为了机甲吗?我就讨厌这类电影,搞那么多设定出来就为了圆这个,我难道不知道这些设定是为了写机甲出来?

区分软硬科幻的内核还是故事本身,用现已提出的科学理论作为依据,对科学技术进行合乎逻辑的想象来推动剧情的发展就是硬科幻,因此硬科幻作品要对科学技术以及科学探索持积极肯定的态度,让影片中未来科技的应用对故事以及人物的最终发展起到良性促进作用。

因此诸如《银翼杀手》《黑客帝国》按照这个概念来分析都不属于硬科幻作品,因为对科技的应用提出质疑的科幻作品都具有了一定的人文色彩和感性因素,而人类的自身发展是需要科技的不断进步来推动的。

所以硬科幻作品本身要肯定这一点,创作理念上要让观众意识到科技的发展带来的是希望而不是毁灭。

科幻电影的黄金年代早已经过去了,是上世纪冷战时期和更早之前,那个时期的硬科幻(按照上面我说的来分类的话)电影比现在多,现在硬科幻电影大有被边缘化的趋势,个人感觉现在好莱坞每年大概也就一两部的产量,而且有那么几年喜欢在每年10月份到11月份出,

比如说《星际穿越》《火星救援》。现在即使像《银翼杀手》这种文艺化的科幻片都不多见了,大部分都是披着科幻外壳的爽片,要不詹姆斯卡梅隆多次提出重振科幻片的倡议呢。

中国科幻,真的还不配去嘲讽《沙丘》

硬科幻和软科幻的划分在于侧重点。比如让这个故事发生的起因,推导剧情走向终点的因素,以及对于场景安排,人物刻画的侧重点,编导对于科幻的不同理解等。

单纯去讨论某些影片逻辑通与不通真的没有意义。因为科幻的定义不管怎么说就是天马行空,尽管编导在此之前做足功夫去推倒这种现象出现的解释,但后续仍然是依靠想象力去接续剧情。

到底在我们未来,《星际穿越》枯萎症会不会席卷地球?太阳会不会急速老化持续膨胀?也会不会有一个叫灭霸的外星人一个响指将我们湮灭?我们不得而知,我们不能否定任何一种可能。虽然某些影视题材听起来有些荒谬,解释不通,但并不能否定它不存在。

回归正题,推翻逻辑正确说,如何定义科幻标准,在我看来硬与软没有绝对,他们不是一个标签,而是一个标准。软硬度超过我们所认知的平均线,它就会成为一个标准。而定义一部科幻片是软是硬,则取决于每个观众的平均线。每个人皆不一样。

就好比,有的人觉得2001so偏软(平均线过高),有的人觉得漫威偏硬一样(过低)。

在我看来,我比较喜欢去解剖一部电影,从导演的角度出发。比如沙恩布莱克,它所拍摄的电影《钢铁侠》属于超级英雄电影,这一类电影其实侧重的是观众的观影体验(通俗易懂,正能量,点燃人类对于强大的渴望,使人热血沸腾)。

因此他的出发点是优先考虑观众感受的。这就是为什么超级英雄电影深受大众追捧,但又被专业人士戏称“爆米花电影”的原因。

而克里斯多弗诺兰所拍摄的《星际穿越》则是从更狭隘的角度去表达某层意思,代价是不怎么顾及或者说是忽略了大众的审美标准。但换取的是更专一的侧重点,更到位的依据和解释。因此在我看来,星际穿越在软硬程度上是要比钢铁侠“硬”一些的。

事实上从科幻电影的角度来看,我也是更喜欢《星际穿越》多一些的,但不能因为个人喜欢其中一个就去否定另一个。

中国科幻是真的还不配去嘲讽《沙丘》,去嘲讽西方科幻的程度。中国科幻电影才刚刚起步,科幻流行文化方兴未艾,能提到的作品都不多,哪有理由去嘲讽人家兴盛了一个世纪的西方科幻。

哪怕你算上中国科幻文学,中国科幻文学其实也很弱,我都一直觉得压根还没有超越日本,更别说美国和西方了。中国科幻文学能提的只有刘慈欣一个(另外三大天王真的弱),而从风格上来讲刘慈欣最大成就在太空科幻,而人家美国科幻同样级别的三大宗师有克拉克,海因莱因,阿西莫夫。

其它还有《沙丘六部曲》,《海伯利安》系列,《银河系漫游指南》系列,《火星》系列等等。你可以觉得有些是太空歌剧,也可以觉得后者不如前面宗师,问题是中国科幻大师谁能对应呢?

美国科幻其它题材和风格还有《1984》代表的反乌托邦,其它像威廉吉布斯《神经漫游者》,迪克的赛博朋克风格(作者本人作品不太赛博),另外还有时间穿越,蒸汽朋克,废土,生物等等。

哪怕中国观众津津乐道的《三体》三体人的神来之笔,其实从很大程度上讲类似阿西莫夫《神们自己》对于人类社会一种投射想象,但外星形象本质并不鲜明,而生物+太空科幻里面最经典形象莫过于太空恐怖《异形》,生物科幻《怪形》等等。

你看中国诞生了《异形》《怪形》《普罗米修斯》那样的作品吗?

所以别去嘲讽《沙丘》和西方科幻了,中国科幻可差鼻子老远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