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是第三十二届“世界水日”,也是第三十七届“中国水周”开始之日。当天上午,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海淀营销分公司走进学院路18号院开展了“节水有我在行动 同心共护水安全”主题宣传服务活动,吸引近两千名社区居民热情参与。据悉,今年3月份,《北京市节水条例》实施一周年。作为供水环节的节水主力,北京市自来水集团聚焦降本提质增效,坚持走科技节水之路,建立以独立计量区、卫星探漏等现代化技术手段与人工探漏互为补充的漏损管理体系,主动检出管网破损隐患处数提升17%,实现年均节水量近1900万立方米。截至2023年,集团供水管网漏损率降至8.79%,已实现连续十余年下降。
在学院路18号院的中心花园里,主题宣传活动吸引了不少院内的居民,“不久前刚给我们装了智能远传手表,今儿正好咨询一下怎么缴水费。”居民刘大妈说。原来该院内的15栋居民楼、1500余户用户统一安装了智能远传水表,实现了“查表不再入户”,用户通过“北京自来水”App、“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微信公众号和支付宝水费代扣等方式,实现“缴费不出门”。集团海淀营销分公司经理薛珅表示,在分公司服务范围内,线上缴费占比已达90%以上。据了解,市自来水集团累计为用户安装智能远传水表430余万支,覆盖率达70%以上;去年新拓展了支付宝居民水费代扣服务,该项服务率先在北京市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上线,已签约用户12万余户。随着线上服务功能不断完善,目前90%以上的居民用户通过线上便捷渠道缴纳水费。今年集团还将更换90万支智能远传水表,预计到“十四五”末,集团供水范围内将基本实现智能远传水表全覆盖。
而在活动现场不远处,北青报记者看到两名技术人员正用锥桶围出一个方形区域,拉开井盖,能看到下面有着一大一小两个银灰色的“盒子”,“这里是学院路18号小区DMA(独立计量区)所在地,流量计上的数值不断跳动,实时显示小区居民的用水情况。”管网管理分公司漏失控制科科长佟怿维介绍说,该小区在安装 智能远传水表的同时还建立了DMA,在小区进水口安装流量计量设备,实时监测小区用水情况。通过最小夜间流量和总分表水量对比分析,可以快速发现、快速定位管网漏损隐患,并通过及时修复漏损,有效减少水资源流失。
市自来水集团副总工程师刘阔指出,DMA是控制管网漏损的重要手段,目前集团累计建成3400余个DMA,已初步形成规模效益,其应用规模在国内外同行业中处于前列,未来将实现所有小区全覆盖。
DMA能快速发现管网漏损,对于如何定位具体的漏损点,现场的技术人员穿戴上了设备进行模拟:戴上耳机,将杆状的拾音器贴向地面,沿着管线一步一移地为管线“诊脉”,“如果管网有漏损,细细的水流穿过破损点,摩擦管道壁和土层而发出声音,经过拾音器的放大后听上去就是刺耳的长音。我们最终确定的漏点位置误差不超过1米。”管网管理分公司听漏技术人员孙乃硕介绍说。
同时,对于管网漏损,市自来水集团还用上了卫星。“千里之外的卫星从太空‘扫一眼’,就能快速找到地下供水管网的漏损位置。”刘阔解释说,供水管网漏点往往“细水长流”,传统的人工检漏需要大量专业人员对供水管线逐一进行“盲检”,难度较大。卫星探漏利用长波段雷达卫星为目标区域拍一张“照片”,通过算法模型,分析不同地点土壤水含量,就能解译出供水管网疑似漏水点范围,一般可以发现管网中微小的渗漏。
据刘阔介绍,市自来水集团2018年引入卫星探漏技术后,持续开展卫星探漏现场核查工作,逐步实现了由以人工检漏为主的传统方式向基于数据分析的现代化方式转变,工作效率显著提升。
此外,集团还通过加快管网更新改造、持续优化供水运行调度、完善分区压力控制等方式,不断减少管网破损。
下一步,市自来水集团将全面推动“安全、优质、绿色、智慧”供水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力争实现“十四五”末漏损率控制在8%以内的目标,为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更加坚实的供水安全保障。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解丽
编辑/彭小菲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