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讲究血脉传承,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宗族文化也早已深入人心,无论是对于任何姓氏来说,每年的祭祖大典都是一件盛事。在这一天中,同一个姓氏的族人们共聚一堂,在缅怀祖先荣光的同时,也使得宗族关系更加紧密团结。


       同一个家族,同一个血脉,这是宗族文化能够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通常来说,一个姓氏在古代出现的历史名人越多,那么这个姓氏的后代也会引以为荣。不过,这也由此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修族谱时会出现乱认祖先的情况。尤其是最近这几十年,由于很多家族的族谱在清末民初以及后来的一系列战乱中损坏,很多大姓都开始重修族谱,于是乎一些八竿子打不着的历史名人也被搬进了自家族谱中。
       当然,在古代修谱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我国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有些姓氏可能都传承了数千年的时间,后代在修族谱时,很容易就会出现一些错误记载。尤其是当某个姓氏出现比较著名的历史人物时,可能这个姓氏的不同分支都会将其认作开姓始祖。尤其是像王姓、李姓等大姓,因为像这种大姓出现的著名人物较多,所以也最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认错开姓始祖的现象?除了后人为了炫耀祖先辉煌而故意为之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古代经常会出现改姓或者隐姓埋名的现象。例如某个人因为得罪了皇帝或者其他敌人,为了逃避对方的追捕,就会举家搬迁改姓换名。比如战国名将王翦的后人,他的儿子王贲和孙子王离也是秦朝大将,后来秦朝灭亡后他们这一支为了躲避战乱就举家搬迁了。
       王离的一个儿子王元为避秦乱,“迁于琅琊,后徒临沂”,成就了名传千古的琅琊王氏。在民俗家看来,琅琊王氏这一支王姓始祖是姬晋,也是战国名将王翦的后人,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而王姓的另一支望族太原王氏,其中也有许多人自称开姓始祖是姬晋,这就明显与历史不符了。所以不少民俗学家认为,太原王氏的祖先最多只能追溯到汉朝。不过,因为太原王氏在历史上太过出名,后世冒认这一支的也是相当多。


       说起秦朝,王翦的后人成就了琅琊王氏,那始皇帝的后人又去哪里了呢?时间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秦始皇的血脉还存世吗?根据民俗学家和历史学家的考证,如果你是秦、赢、赵、高这四个姓氏,就有可能是秦始皇的后代。为什么要这么说呢?这是因为秦始皇的后人中也有人隐姓埋名改姓了。
       众所周知,秦始皇最出名的两个儿子一个叫扶苏,另一个叫胡亥。当李斯和赵高矫诏,使胡亥登上帝位后,就用计赐死了扶苏。再后来,胡亥被赵高的心腹阎乐逼死于望夷宫,死得时候才24岁,也没有留下子嗣。之后不久,被立为秦王的子婴和他的两个儿子也被攻入咸阳的项羽杀死。


       关于子婴的身份,根据史书上的记载还无法确定他究竟是扶苏之子还是始皇之弟,也有史书称他是胡亥之兄或始皇之侄。不过,可以确定的一点就是,子婴被杀后,他这一支也就绝嗣了。这样的话,可以明确的是,扶苏还有胡亥这一支也就跟着绝嗣了。那么,如果秦始皇还有血脉存留于世的话,就只能从他的其他子嗣身上入手。
       根据《史记·李斯列传》中的记载,胡亥在称帝后,为了避免有人抢夺他的皇位,对自己的兄弟姐妹举起了屠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宗室子弟将闾兄弟以及秦始皇的公子12人、公主10人都被处死,甚至连他们的家人也都尽数被株连。也就是说,经过胡亥这一通乱杀,秦始皇的子嗣基本上都被灭绝了。不过,还有一人是例外,这个人就是公子高。


       公子高是一个悲情人物,他同样是秦始皇的儿子,可是为了保全家人性命,却不得不选择牺牲自己。当胡亥开始诛杀兄弟姐妹时,公子高十分害怕,他想要逃跑,可是又担心连累家人。于是公子高做了一个非常壮烈的决定,他决定牺牲自己保全家人。他主动找到胡亥,请求让自己给秦始皇殉葬,胡亥看到这个兄弟如此识趣十分高兴,在公子高死后赏赐给他十万钱厚葬,而公子高的家人们也因此得以幸存。
       根据民俗学家的考证,公子高的后人为了躲避战乱,最终选择抛弃了皇族身份,从此隐姓埋名不问世事。他们中的一部分人选择以公子高的“高”为姓,还有一部分人选择以国号“秦”为姓,也有一部分人以秦始皇的“嬴姓,赵氏”为姓,分为嬴姓和赵姓。总的来说,如果你是这四个姓氏的话,那么极有可能是秦始皇的子孙后裔。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