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点题外话,中国导演在上个世纪末这个世纪初的时候,为了和国际接轨,拍了很多毁三观的电影,其中就包括张艺谋导演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深度肯定是有的,只是有的时候我们理解不了,比如张导的成名作,人家明明是想要表现出一点颜色冲撞,但是我们能看到的,只是男女拱高粱地。 在张导的后续电影中,色彩冲撞就是主流,亮瞎你的眼的《满城尽带黄金甲》,这句话,最早出自唐朝时期,一个落榜的书生黄巢,在名落孙山后,黄巢喊出了: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当然,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黄巢是唐朝人,唐朝的盔甲是铁的,所以能够金光闪闪。 在大家看来,金光闪闪的铠甲,那自然是相当牛叉的,铠甲在古代战争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历朝历代的官府对铠甲的管制都比武器要严的多,宋朝的《宋刑统》到清朝的《大清律例》中都秉承“一甲顶三弩,三甲进地府”。 比较出名的就是,汉朝时期的名将周亚夫因为盔甲而被告造反,原来周亚夫在平定七国之乱后,备受朝廷打压,晚年快要死的时候,他儿子为了表示孝顺,给他买了几百副盔甲给他陪葬,想让老爹在地下风光一点。 结果周亚夫的政敌就告周亚夫私藏盔甲要造反,周亚夫当时都要走不动路了,就辩解说,无非是想要死的有排面一点,自己连路都走不动,怎么去造反,皇帝就派廷尉去审查周亚夫,最后的结案报告也相当令人震惊,廷尉怀疑周亚夫是要到阴间谋反,周亚夫因此而被逼死。
由此可见,古代铠甲的重要性,但是经常看影视剧的小伙伴,心理肯定会有这样的疑问,金光闪闪的盔甲多好,清军穿的那个布衣,真是丑到家了。 其实铁甲的巅峰并不是在唐朝,而是在宋朝时期,尽管我们一直认为宋代武力弱,其实不然,宋朝时期的重装步兵其实还是很强大的,只不过当时是骑兵的天下,在机动性上根本没法和骑兵相比,被吊打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随着宋朝的灭亡,中国军队的盔甲又发生了变法,从元朝开始,布面甲逐渐取代了铁甲,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蒙古以骑兵为主,中国的战马,负重能力都差,不太流行重装骑兵;另一方面,当时的战争主要在北方,铁甲防寒能力差。 当然,从根本上来说布面甲造价很低,性价比高,在明朝建立后,最终确立了布面甲的主导地位。 到了明末清初的时候,传统的铁甲与布面甲在火药的打击下,都逐渐失去了作用。
棉甲作为最新一代的铠甲诞生了,棉甲应该也称“绵甲”,是一种以柔克刚的盔甲,绝对不是简陋的,虽然,我们看着不喜欢,但是优点还是很多的。 布面甲的特点是,外用布,内用铁片,而棉甲内部没有铁片,全部用棉花压制而成,再钉缀金属甲片而成,在棉花采摘后,先沁水,然后反复拍打成很薄的面片,再把这些面片弄很厚实的棉布,两层棉布之间再用铁片和铜钉固定。 相对于金属盔甲来说,这种棉甲轻便、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并且能够适应各种环境,正因为如此,实际上晚明时期不论是明军还是清军,都已经开始装备这种新式的棉甲。 可以说,在防御冷兵器方面,铁甲和布面甲都优于棉甲,但是在防御火器方面,棉甲是优于铁甲和布面甲。 明人朱国祯在《涌幢小品》中记载了“纯棉盔甲”的制作方法:“棉甲以棉花七斤,用布缝如夹袄,两臂过用脚踹实,以不胖胀为度,晒干收用。见雨不重、霉鬒不烂,鸟铳不能大伤。”
棉甲在明清之际能够普及,一方面是,棉花在元朝时期传入中国之后不断被推广,明朝时期更是大力推广棉花的种植,使得棉花能够大规模应用到棉甲的制造当中。
另一方面,在明末清初的战争中,火器的使用越来越普及,当时明军军中火器的装备比例很大,清军也很重视火器的配备,因此,棉甲逐渐普及,到清朝中期的时候,乾隆曾经对盔甲进行改革,统一为棉甲。
但是随着火器的发展,这种棉甲实际上已经被淘汰,在越来越新型的火器面前,什么样的盔甲也抵挡不住啊!这也是为什么后来连棉甲都没有了,清军干脆穿布衣了!
人总是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扣一下第一段吧!电影的形势也应该以发展的角度来看,电影只能是越拍越好,还玩老一套是不行的,张导的最新力作《长城》《影》,在下实在是不敢恭维。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