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谋士有可能成为一把手,比如曹操、诸葛亮、司马懿、李密、王猛等等。

谋士也有可能不能成为一把手,比如韩信、张良、钟会、郭嘉等等。

谋士能不能成为一把手,通常要看三个条件:

一、领导力与用人水平。

想成为一把手,光有军事才能没用,光用谋略也没有用,要有领导力,要懂得用人。

所谓的领导力,我的理解是凝聚人才的能力。

刘邦为什么能当一把手?

因为他有凝聚人才的能力,彭城之战失败后,刘邦大手一挥,谁能帮我击败项羽,我把函谷关以东的全部土地拿来分封,够气派吧。

陈平投靠刘邦时,两人经过交谈,刘邦破例封陈平为都尉,把他留在自己身边做参乘,还让陈平监护三军将校,监视刘邦手下的将领,这个职务非常重要,刘邦居然给予一个刚刚投靠自己的人,用人非常大气。

刘邦

有人诋毁陈平,刘邦把陈平召来,一番交谈之后,刘邦相信了陈平,自此不再怀疑,陈平后来施离间计,刘邦一出手就给了陈平四万斤黄金,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刘邦压根就不担心陈平卷款逃走,他把人才拿捏得死死的。

刘邦舍得分封,连自己的仇人雍齿都被封侯,越来越多的人才就聚集在刘邦身边。

有钱能使鬼推磨,手下人跟着刘邦打仗,不就是图个美好的将来,能够当官,有爵位,有封地,正因为刘邦大方,有领导力,所以聚集在他身边的人越来越多,这也是刘邦成功的关键。

刘邦成功还有会用人的能力,刘邦就是个伯乐,善于发现并利用人才,韩信、萧何、张良都是当时的人杰,但三人都愿意跟随刘邦,这就是刘邦用人的水平。

刘备也有领导力和用人水平,刘备有刘邦的遗风,待人宽厚,颇得民心,三国唯二的万人敌张飞和关羽誓死跟随刘备,曹操以高官厚䘵期望打动关羽,但关羽不为所动,誓死跟随刘备,这是刘备的魅力。

诸葛亮,这个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政治家,也愿意跟随刘备,只因为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诸葛亮成就了刘备的帝王梦,这也是刘备的魅力。

像曹操、诸葛亮、司马懿、李密、王猛等人,既能当谋士,又能当一把手,皆因为他们具备了领导力和用人水平。

曹操

曹操用人没问题吧,唯才是举,还懂得凝聚人心,曹操在陈留起兵,应者如云,一方面是他的家世影响,比如卫兹支持他起兵,另一方面是宗族不断加入,比如曹仁、曹洪加入,再就是人才的投靠,比如荀彧离开袁绍投靠曹操。

诸葛亮与司马懿类似,都是既能当谋士,又能当一把手,只不过一个正面,一个反面,诸葛亮提拔了很多人才,比如蒋琬、费祎、王平、姜维等,司马懿也提拔了不少人才,比如邓艾、羊祜、王基等。

李密最初是杨玄感的谋士,杨玄感失败后,他投靠瓦岗寨,逐渐成为一方之主,虽然最终他失败了,但是李密担任一把手的时候,凝聚了不少人才,也提拔了不少人。

王猛是前秦皇帝苻坚的谋士,与诸葛亮类似,王猛既能为苻坚出谋划策,又能上战场率军作战,灭亡前燕就是王猛的功能,他当一把手也是没有问题的。

但不是每个谋士都能当一把手的,比如韩信、张良、萧何三人,都是各个领域杰出的人才,韩信是军事领域的人才,张良是谋略领域的人才,萧何是政治领域的人才,但你要让他们当一把手,是无法成功的。

韩信军事天才,但在政治上一片空白,张良谋略通天,但自己打仗也不行,萧何政治才能突出,但你让他当一把手,他也搞不来,萧何跟随刘邦,是唯一不上战场打仗的,曹参、周勃、樊哙、灌婴,甚至连夏侯婴都上战场打仗,但萧何几乎不打仗,他不擅长,当不了一把手。

韩信

二、执行水平。

谋士跟一把手最大的区别是:

谋士只管提建议,至于如何执行,能不能成功,谋士只需要动动嘴巴,具体细节,谋士统统不管

一把手则完全不同,一把手听了谋士的建议,首先要决策,当决定采纳后,还要推行具体的执行方案,谁来执行这件事,何时执行,如何执行,细节是什么,具体到每个人的安排,可能出现的风险考虑,失败后的挽救措施等等。

比如张良,他是中国历史上少有智谋之士,武庙副祭,被刘邦称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张良做谋士是一流的,但是他做不了一把手。

《史记 留侯世家》:项梁使良求韩成,立以为韩王。以良为韩申徒,与韩王将千馀人西略韩地,得数城,秦辄复取之,往来为游兵颍川。

反秦战争时,张良劝项梁立韩王后裔为王,项梁同意,于是找到韩王成,立为韩王,以张良为司徒,张良竭尽全力辅佐韩王成,以图夺取韩国故地。

张良与韩王成在颍川附近与秦军周旋,时而攻取数城,时而又被秦兵夺走,始终无法打开局面,后来还是刘邦率兵攻占颍川,并将城池交给韩王成的。

谁也不用怀疑张良的谋略,当可张良自己当统帅率军作战时,几乎没啥战绩,打得一塌糊涂,还得靠刘邦这个一把手来攻城掠地。

张良

为什么张良做不了一把手?

原因并不复杂,张良出身贵族,有条件读书,他有学问,懂谋略,还学过《太公兵法》,腹中满腹谋略,但张良不善于执行,执行需要太多的细节。

举个例子,打仗跟谋略是两回事,谋略只需要提建议给主将就行,建议对不对,如何执行,谋士是不管的,但一把手要管。

比如攻打城池,要分配多少攻城武器,配备多少军队,弓箭要多少,步兵多少,骑兵多少,如何结阵,攻城顺序如何,一把手都要详细分配,或者一把手分配给手下的将领来执行,一把手需要监管执行的效果如何。

这些事张良肯定做不来,郭嘉、贾诩、荀彧也做不来,但程昱、荀攸可以做得来,因为程昱虽然是谋士,但也是将军,经常率军作战,而且自己还能招揽亡命之徒组建军队。

《三国志 程昱传》:昱收山泽亡命,得精兵数千人,乃引军与太祖会黎阳,讨袁谭、袁尚。

荀攸则是曹操的战术大师,战术跟战略是有区别的,战略确定的是大方向,战术确定的是具体的细节,包括谋略提出,排兵布阵,将领人选等等。

《三国志 荀攸传》:太祖遂与绍相拒于官渡。军食方尽,攸言于太祖曰:“绍运车旦暮至,其将韩猛锐而轻敌,击可破也。”太祖曰:“谁可使?”攸曰:“徐晃可。”乃遣晃及史涣邀击破走之,烧其辎重。

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对峙,双方粮食都要吃光了,荀攸建议曹操:袁绍运粮车将要到达,押送粮食的将领韩猛精干但轻敌,攻击他可获胜,曹操问:谁可以派?荀攸说:徐晃。

荀攸

于是曹操派徐晃和史涣截击,打败了韩猛,烧了他押送的粮食。曹操身为主将,派人还要问荀攸,说明荀攸是战术大师,知道具体的细节,这就是执行水平。

三、决策力。

所谓的决策力,就是总能做出正确的决策的能力

一把手身边会有很多谋士,不同的谋士会给一把手提不同的意见,一把手面对很多的意见,如何选择其中正确的意见,是一种能力,这便是决策力。

比如袁绍,决策力就相当强,总是选择错误的建议,官渡之战时,郭图和审配建议速战速决,沮授建议以逸待劳,采取持久战,结果袁绍听了郭图和审配的建议,官渡之战失败。

曹操攻打刘备时,田丰建议袁绍出兵偷袭许都,袁绍不听,错过绝佳机会。白马之战时,沮授说不能只派颜良一人,袁绍不听。

曹操偷袭乌巢时,张郃建议救乌巢,郭图建议攻曹营,袁绍听了郭图的建议,结果曹营没攻下,乌巢丢了,张郃也投敌了,袁绍作为一把手,完美地避开了所有正确建议,决策力低下。

刘邦就不同,绝大多数时候都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偶尔出错,也会马上改正。

郦食其劝刘邦分封诸侯,刘邦同意了,还让人制作印玺,让郦食其巡视各地分封,张良听说后,马上告诉刘邦这样不行,把道理一讲,刘邦马上明白了,马上改正,还把郦食其给骂了一顿。

袁绍

刘邦攻打匈奴时,匈奴故意把老弱兵马露出来,娄敬劝刘邦谨慎,刘邦不听,还把娄敬关了起来,准备回来再处罚他,刘邦执意率军出击,结果被匈奴40万骑兵包围,刘邦回来后,立即释放娄敬,向他道歉,承认自己的错误,还给他封侯,有多少一把人能够承认自己的错误?

决策力很重要,不具备决策力的人,最终都会失败。

举个钟会造反的例子,钟会原本就是司马昭的亲信,也是司马昭的谋士,司马昭的很多重要事情是跟钟会商量的。

钟会与邓艾灭亡蜀汉后,钟会先陷害邓艾,手握28万大军,然后图谋自立,但是钟会既没有领导力,也不会用人,还没有决策力。

这是钟会第一次率军作战,此前他都是以谋士身份提供建议的,不负责具体的操作,所以他没有行军打仗的经验,更没有谋反的经验。

其次,钟会不能凝聚魏军将士,他召开会议,打着郭太后的名义,要讨伐司马昭,但手下将领都不听他,他把这些将领全部监视并关押起来。

有人劝钟会杀了这些不服从的将领,但钟会犹豫不决,没有决策力,不敢下决定,结果导致消息走露,激起魏军士兵的叛乱,导致钟会被杀。

钟会

韩信也没有决策力,当他威胁刘邦封王时,就注定后来的命运,蒯通劝他自立,韩信不听,当刘邦巡视云梦泽召见他时,韩信想起兵反叛,但又犹豫不决,认为自己功劳高,不会被处罚。

后来韩信听了他人意见,逼死了钟离眜,企图以钟离眜的首级来换取刘邦的信任,韩信根本没有想到,刘邦从来也没有信任过他,韩信要封王,刘邦为了权宜之计,可以答应,但打败项羽之后,刘邦就不会放过韩信了,项羽一死,韩信的兵权被夺,不久又改封为楚王。

刘备是一步一步地拿下韩信的,像温水煮青蛙一样,韩信根本觉察不到,韩信虽然军事能力突出,但在其它方面很差,没有决策力,没有领导力,也不懂得用人,更不具备做一把手的能力。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