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照片中的这位德国小伙名叫卢安克。

在上世纪90年代,他不惜万里迢迢来到中国,目的只是在广西农村成为一名支教老师,而且一呆就是十多年。

在这段时间里,许多农村留守儿童因他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因此,卢安克被那些孩子们亲切的称为“老爸”。

在卢安克的事迹曝光后,许多媒体纷纷进行采访和报道,央视也将他提名为“感动中国人物”,但却被他委婉拒绝。

然而谁都没想到的是,就在不久后,此时被人称赞的卢安克竟然因为舆论不得不离开中国。

那么,卢安克为何要拒绝央视的提名?又是因为什么样的舆论才不得不离开中国呢?

德国小伙卢安克

1968年,卢安克和双胞胎哥哥一起出生于德国汉堡,他的母亲是一位教师,父亲则是一位工程师,因此家庭条件非常不错。

但卢安克的性格却非常特殊,和他那乐观开朗的哥哥不同,卢安克从小沉默寡言,非常孤僻,常常一个人对着墙壁发愣,基本从不主动与人交谈。

最开始父母只是以为这是因为卢安克年龄还小、性格害羞造成的,因此并没有太过重视。

可随着时间流逝,卢安克进入了校园,那种孤僻给他造成了大量的麻烦:

他无法融入同学们的群体,常常独自一人静静的坐在自己座位上,除非主动搭话,否则不会说任何一个字,没有任何社交,仿佛是“孤立”了其他所有同学。

哥哥对于弟弟的这种情况非常担心,但他却无法改变,只能将这件事告诉了父母。也是直到这时,父母重视起来了卢安克身上的情况。

在经过医院的检查后,父母才得知卢安克竟然患有孤僻症,慌乱的他们连忙请来了心理医生,但却并没有什么明显效果。

后来在医生的建议下,父母将卢安克送到了专门接纳孤僻孩子的学校,这里所有孩子都和卢安克差不多,不会让他产生更多的压力和自卑,能非常的放松自在。

渐渐的,卢安克的孤僻症恢复了许多,开始愿意主动与人交流,虽然次数不多,但父母却非常惊喜。

然而美好的日子总是不会长久,卢安克很快就毕业了,由于学校的特殊性,他无法进入高中继续学习下去,只能选择步入社会。

父母本想为孩子好好找一份工作,但卢安克自己却提出要去家周围的帆船厂进行打工,虽然父母并不明白他为什么要做这份工作,但欣喜于是孩子主动提出的,于是没有犹豫便同意了。

而卢安克之所以会选择这份工作,是因为他对零件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进入了工厂后,卢安克很快就展现了自己的天赋,他一边工作积累经验,一边设计零件。没多久,卢安克就有了成果并将其交给了工厂。

而工厂的上司认可了卢安克的作品,不但决定将零件投入生产,还卢安克进行了升职加薪。

这给卢安克带去了极大的鼓舞和动力,涌现出了更多的奇思妙想,对生活也越发的热爱的珍惜,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在不久后,卢安克到了可以参军的年纪,虽然他如今也算得上事业有成,但为了能够体验另一种不一样的生活,卢安克还是决定辞职参军。

在军队里,卢安克在进行艰苦训练的同时,也没有放弃自己对设计制造的学习,这让他在退役后直接被汉堡美术学院所录取,攻读工业设计。

在大学学习期间,卢安克对工艺建筑也有了很大的兴趣,而其中来自中国的那部分让他最为喜爱,也因此他对中国非常好奇。

1990年,卢安克通过自己的努力拿到了中国交换生名额,开始了为期3个月的中国之旅。

在这段时间里,卢安克跟随中国的老师和同学走遍了大半个中国,那接连不断的美景和宏伟建筑让卢安克赞口不绝,热情的中国民众也让他非常舒适。

时间转瞬即逝,卢安克回到了德国,但在中国的所见所闻让他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怀,决定在之后一定要再去一次中国。

此后,卢安克学习更加认真,考上了中国的东南大学,这让他非常开心。兴奋的准备继续此前没能完成的中国之旅,而他这一次的目标,定在了农村。

卢安克前往了广西的深山,在这里他见到了连绵不断的群山、冰凉清澈的溪水、五光十色的田园,这让卢安克的内心都不由得安静了下来,陶醉在这片美景之中。

然而随着越走越远,得到更加偏僻的农村后,卢安克突然发现这里和别处截然不同,在自然美景后隐藏的,是困难贫穷的农村生活。

脏兮兮的孩子、荒废的田地、身体虚弱的老人、空荡荡的教室...

这些景象让卢安克感到了深深的震撼,从小家境优越没有体会过什么苦难的他突然感觉到一阵心痛。

他想到只有学习才能改变这种状况,但这种环境下孩子又怎么会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呢?带着这种担忧和忧愁,卢安克离开了那里回到了学校。

后来,卢安克回到了家乡,但他的心里却始终记得当初在农村见到的景象,更是记得在中国和同学们讨论后得知的一份“工作”——支教老师。

十年支教

1996年,卢安克完成了自己的全部学业,此时的他再也难奈不住心中的情绪,仅仅在进行了半年的准备后,就第三次来到了中国。

这一次他没有前往繁华的大都市,也没有驻足在那些名胜古迹之前,而是马不停蹄的赶往了他心心念念的农村,他认为那才是需要他的地方。

最终,卢安克到达了广西大山中东兰县教育资源最为匮乏的地区高田乡北沟村,准备为这里的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然而虽然卢安克的目标很好,但事实却直接给了他一个下马威:家长们并不相信这位白皮肤的外国人,一个外国人大老远跑到他们这穷乡僻壤,必然是有着什么别的目的。

尽管卢安克的教学非常优秀,深受孩子们的欢迎,但家长们却都劝诫孩子不要靠近他,甚至直接拒绝让孩子去学校。

对此卢安克非常难受,他希望帮助这些孩子,可如今看来却似乎反而是帮了倒忙?

不过卢安克也没有轻易放弃,他一家家上门进行劝说,解释自己的意图,并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

他积极主动地帮助村民们干各种农活,犁田、割禾、打谷子等等,虽然由于没有经验以及水土不服,在每次干完活后卢安克都会身体不适,但他从未放弃。

靠着这种坚持,村民们逐渐被这位白皮肤小伙所打动,逐渐对其产生了信任,孩子们也和卢安克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然而好景不长,卢安克就再一次遇上了麻烦:他没有合格的教师资格证,或者说“外国人就业证”,违背了规定将要被遣送回国。

但卢安克心中却一直放不下那些孩子们,在通过许多努力补全了所有手续和证件后,他再一次回到了广西农村,继续自己的支教。

而孩子们在重新见到卢安克后也非常激动,亲切的将其称呼为“老爹”,在身为留守儿童的他们看来,一直照顾教育他们的卢安克无疑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另一位“父亲”。

此后,卢安克继续了长达10年的支教,用自己的华尔普教育不断为孩子们带来知识和乐趣,这将彻底改变他们的人生。

后来随着中国发展飞跃,村子里的条件也越来越好,甚至有了崭新的学校、教室和桌椅,这让卢安克感到非常开心,这里就是他的第二个家,他由衷的祝愿这里一切都越来越好。

不过也就在这时,却突然有一群不速之客找上了门...

离开中国

一些媒体在得知卢安克的事迹后,纷纷上门进行采访,甚至力度越来越大,无论是在上课还是带学生们劳作、做课外实验的时候,都会有摄像头对着他。

这不仅让卢安克感到非常不适,就连村民们也是深受其扰。

后来到了2006年,感动中国的节目组决定将卢安克的事迹近一步宣扬出去,并为其提名“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选后名单。

但卢安克最终拒绝了这份邀请,他非常真挚的表示:“不是我感动中国,是中国感动了我,是这些孩子们感动了我,他们给了我人生的方向。”

可卢安克虽然拒绝了央视的邀请,但众多媒体和记者也还是没有放过他,为了能从他身上榨取到利益,这些人拿出了有关卢安克的各种事迹大做文章。

一开始还都是赞扬,后来见写的太多后,便开始写各种异味的报道,包括但不限于卢安克不被村民信任、曾被驱逐出境...

到了后来,这些媒体甚至直接开始捕风捉影,随便编造理由和标题,将卢安克描述为“恋童癖”,不然为啥他放着德国的美好生活不要,跑到这种穷地方支教呢?

寻多并不了解真相的民众在看过这些文章后,都开始对卢安克产生质疑,甚至村子里的一些家长都是如此。

这让卢安克痛苦而绝望,最终不得已他关闭了社交平台,离开了中国,想等到舆论和热度在平息后在重新返回。

但天不随人愿,此后卢安克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未能返回中国,已经进行了18年的支教生活就这么潦草的落下了序幕。

一位心地善良,将自己的青春奉献在中国农村、不要任何回报的国际友人,就这么被舆论所逼迫的落寞立场,让人不禁感慨万幸,替其感到不公。

但卢安克却从未忘记深山中的孩子们,在2022年出版的《是什么带来力量:乡村儿童的教育》中他这么说道:

“留守儿童最缺少的不是钱,不是被接到一个发达但陌生的世界,而是缺少一个属于自己的、像一个熟悉的家一样的地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