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在影视剧中,鳌拜都是一个典型的反派角色。

无论是《康熙王朝》《康熙大帝》这样的历史剧,亦或是周星驰的喜剧电影《鹿鼎记》,几乎无一例外都将鳌拜描绘成了一个心狠手辣、权倾朝野的奸臣形象。

如果单从史料记载来看,鳌拜的形象似乎的确如此:在顺治皇帝的遗诏中,将鳌拜和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并列为辅政大臣。

然而等到顺治前脚刚咽气,四位大臣却瞬间“咬”了起来。

在这四人当中,鳌拜虽然排名第四,级别最低,但是,他却是这四个人中争斗最狠的一位。

索尼年老体弱,畏事避祸,早早便退出了争权,遏必隆为人庸懦,毫无主见,最终成为了鳌拜的跟班。

而最后一位苏克萨哈与鳌拜本是姻亲,但鳌拜却丝毫不顾及情面处处进行打压,最终,在顺治皇帝死后没多久,鳌拜便独掌了整个清廷的大权,盛势凌人。

这时的康熙还是个十来岁的孩子,无论从见识、手腕上,都远不是鳌拜的对手。

令人惊奇的一点是,与历史上任何权臣都不同,鳌拜在独掌大权以后,却展现出极其纠结的一面。

一方面,他四处与同僚争权,惹得朝堂“沸反盈天”,而另一面,他的争权夺利似乎只是为了压旁人一头,而不是为了针对小皇帝康熙,直至鳌拜去世,都没有对康熙本人采取过任何打压或抵制手段。

于是,在这样复杂且矛盾的状态之下,历史上最有名的一幕诞生了:年仅15岁的小皇帝康熙,在登基的第七年,便凭借着十几个亲兵,轻而易举地除掉了纵横疆场以及政坛数十年的“大清第一巴图鲁”鳌拜,顺利地完成了权力交接。

鳌拜的个人才能毋庸置疑,但堂堂权臣被一个半大的孩子轻而易举扳倒,这在整个历史上都是没有先例的,这让人不由好奇,鳌拜的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这位大清第一巴图鲁究竟是忠是奸?

关于鳌拜是奸臣最大的论点,便是他清除异己、独掌大权,打压其他几位顾命大臣。

当年先皇临终前交代地好好的,要让四个人一起辅佐小皇帝,结果皇帝还没有亲政,你鳌拜就先赶跑了三个,这就是赤裸裸的僭越。

然而,我们也可以问出这样一个问题:其他三位大臣凭什么能够和鳌拜一起并列四大臣之中?而且还个个排在鳌拜的前面?

鳌拜本身是瓜尔佳氏人,满洲镶黄旗。瓜尔佳氏女真八大姓之一,历来都被人们称作为“满族第一氏族”,而鳌拜的爷爷索尔果便是这一部族的首领,鳌拜的亲叔叔费英东是满清开国元勋,鳌拜的亲爹卫齐是堂堂八门提督,可以说是满门忠烈。

除了身份背景崇高以外,鳌拜本人的才能也十分出众,鳌拜最早是战将出身,在他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

鳌拜身手矫健,精通骑射,在之后的日子里,他先后参与了皮岛之战、松锦之战,屡立奇功,最终皇太极最为器重的骁将,赐予其“巴图鲁”称号。

由此可见,无论是从背景还是战功方面,鳌拜都是无与伦比的,清朝崇尚武功,战场上赚到一份“战功”可以顶得上两份“文功”,单单是这份战功就足以让他和另外三名大臣拉开差距。

除此之外,鳌拜在皇太极时期,始终都是忠臣形象。

鳌拜对于皇太极的忠心是毋庸置疑的,皇太极去世之后,其弟多尔衮曾经试图篡夺皇位,多尔衮是清初老牌战将,真要比起来,要鳌拜高出一个数量级。

即便是面对如此对手,鳌拜丝毫没有退缩,为了能够拥立皇太极之子顺治继位,鳌拜顶住了巨大的压力,居然直接召集了自己手下的两旗精锐护军,让他们全副武装环卫包围着崇政殿,作好了与多尔衮直接开战的打算,最终迫使多尔衮放弃夺位。

可以说,如果没有鳌拜在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清朝世系就要旁落他人了。

在顺治年间,鳌拜的个人声望达到了顶峰,在当时对于其他三位大臣,鳌拜也尽显“大哥”姿态。

当时索尼与大臣谭泰闹出矛盾,两人互相弹劾攻击,索尼位于下风,幸好此时鳌拜站了出来力挺索尼,最终才保他平安。

为了保护索尼,鳌拜本人还因此获罪,几被革职,为了朋友不惜断绝自己的前途,其义举也传为一段佳话。

而至于苏克萨哈、遏必隆二人,此时一无名气,二无身份,更是和鳌拜没法比。

有背景、能打、忠心耿耿,还能扛事。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鳌拜也应当位居四大臣第一。

但令人疑惑的一点是,等到顺治帝临终前排序的时候,却完全颠倒了过来。

顺治帝的先后排序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最后才是鳌拜。

索尼排名第一,争议并不算是很大,首先索尼本身的年龄最大,索尼的一生忠厚老实,属于朝内最为德高望重的老臣。

在顺治帝晚年,索尼便已经累进世袭一等伯,提拔为内大臣,兼议政大臣、总管内务府,成为顺治朝位首席满洲大臣。

让他来做四大辅臣之首,也属于情理之中。

但从第二名苏克萨哈开始,排名就逐渐不上道了。

从出身上来看,苏克萨哈所在的叶赫部落是海西女真中归降最晚的,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的过程中,叶赫部落还与努尔哈赤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斗争。

其次,苏克萨哈的出身并不算高,他的父亲只是一个牛录额真,早年还经常因为屠杀和藏匿人口而为人诟病。

苏克萨哈本人的上位之路,也谈不上光明磊落,他原本依附于多尔衮,后来在顺治即位前,苏克萨哈站出来告发多尔衮,因此受到顺治重用。

按照常理来看,苏克萨哈地位应该是最低的,可现如今,就连苏克萨哈也爬到了鳌拜的头上,这就有些让人看不懂了。

而排名第三的遏必隆,史书上的记载更少,遏必隆没有留下生年,但可以判断出,他和鳌拜应该年龄相仿,甚至要比鳌拜小上几岁。

遏必隆也是战将出身,最大的功绩就是在顺治二年,随顺承郡王勒克德浑于武昌之役斩杀李自成之侄李锦,在军中的资历要排在鳌拜之后。

但到了顺治年间,他却一步步靠着“裙带关系”爬上了授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銮仪卫掌卫事等职务,反压鳌拜一头。

与以上三人相比,鳌拜最大的问题就是运气不好,鳌拜一生当中有三次被革职。

第一次便是庇护索尼,第二次是因为手下参领希尔良冒功邀赏,鳌拜因为“勘察不实”而被“应革职,罚银一百两”。

当时的鳌拜是取得大功凯旋的,但由于朝堂之内的多尔衮的报复,鳌拜在短短数月间就被“论死两次”,可见其所受打击之严酷。

鳌拜是多尔衮夺位时最大的障碍,因此多尔衮对其恨之入骨,哪怕是到了多尔衮临终前,还在上书以“违令渎请”追究鳌拜包庇之罪,使得鳌拜再度被罚赎、降爵。

哪怕是再高的身份,也经不住这样的三连降,最终,到了顺治去世前,鳌拜的实际地位已经远远低于其他三人,最终只能屈居第四。

但是虽然排名低,与其他三人相比,鳌拜有着最大的一个优点,那就是年富力强。

索尼此时已经老迈,不愿争权,再加上和鳌拜关系好,对其举动一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不节制。

遏必隆为人毫无主见,又因为和鳌拜同属于镶黄旗人,在旗内地位又比不上鳌拜,因此,在不久后,他便选择附和鳌拜,成为了鳌拜实质性的小弟。

到了这一步,排名第二的苏克萨哈就更没有和鳌拜争权的资本了,首先苏克萨哈是从多尔衮阵营分化出来的,其他三人都瞧不上他;其次,苏克萨哈手腕有限,远不是鳌拜的对手,最终在一番交锋以后,被鳌拜罗织了心怀奸诈、久蓄异志、欺藐幼主、不愿归政等24款罪名,绞刑至死。

至此,清廷大权,尽数落入鳌拜之手。

鳌拜本身就是资历颇深的老人,党羽遍布朝野,因此,他很快便以雷霆手段把持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六部的实权。

但是,鳌拜的一切野心也仅此而已,在其他事情上,鳌拜唯一的僭越行为,就是处罚了费扬古之子倭赫。

倭赫原本是康熙身边的侍卫,倭赫却自恃与康熙的关系好,曾经在御前多次对鳌拜表现无礼,两人自此结仇。

康熙三年四月,倭赫因为擅自骑了皇帝的御马、用皇帝的御弓狩猎,最终被鳌拜抓住了机会,

鳌拜上书康熙,倭赫此举有僭越之嫌,将其处死,家产籍没。

时任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三人联名反对,但其权势威望又远不及鳌拜,最终,三人也被鳌拜强令判处极刑处死。

鳌拜这些举动虽然说残忍,但是,也并未无法理解的,要知道,鳌拜当年可是扶持顺治皇帝登基的功臣,就是因为得罪多尔衮而被降罪,处处受打压。现如今鳌拜爬上了高位,这完全是他应得的,可是,现在就连倭赫这样一个小辈都敢对其无礼,换做任何人恐怕都不会高兴。

一个为国奉献多年的老臣,难道还不如倭赫这样一个“酒囊饭袋”吗?可鳌拜想不到的是,正是因为自己除掉倭赫,将为自己带来灾祸。

鳌拜处决倭赫以及其他三位大臣的举动,最终惹恼了康熙,此时的康熙已经下定决心,要铲除鳌拜集团。

可鳌拜的党羽盘根错节,稍有不慎都将引起打草惊蛇,康熙只有一次机会,不容任何闪失。思考再三之后,康熙从满清贵族中挑选一批身强力壮的青年子弟,以在宫内陪自己玩耍为由,将其收到自己身边。

这些事情鳌拜当然是知道的,但是,他并没有在意,认为只是皇帝年少,沉迷嬉乐而已。

到了康熙八年,在经过数年的准备之后,康熙的行动终于开始了,他先是下达命令,把鳌拜的亲信派往地方,后来又派遣自己的亲信官员直接掌握了京师的兵权。

随后,康熙下诏,召见鳌拜入宫,鳌拜本就是重臣,进出皇宫跟进出自己家没有什么两样,没有丝毫怀疑便来了。

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他刚刚入宫,康熙身边的贵族少年们就一拥而上,将鳌拜死死按住,动弹不得。

这些孩子都是功勋之后,现在又有着皇帝的撑腰,自然不怕鳌拜,最终,在他们的一顿拳打脚踢之下,鳌拜伏法。

鳌拜被捕之后,康熙下令,将其问斩。

然而,对于这份命令,鳌拜却当场拒绝,在康熙的面前,鳌拜脱掉了自己的上衣,露出了满背的伤疤:其中固然有那些贵族子弟打出来的,但更多的是早年为救康熙祖父皇太极而留下的战痕。

两者混杂在一起,讽刺意味直接拉满:当年我为救先皇伤痕累累,现如今,你居然找一帮子从没上过战场的小娃娃,把我打成这样,老夫真的有什么大错吗?

看到这一幕,全场所有人都愣住了,哪怕是康熙都不忍下手。

最终,在思考过后,康熙只是将鳌拜软禁起来,不许其干政,可是,鳌拜也最终没有安享晚年,没过多久,他便在禁所中死去,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鳌拜的垮台,按理来说是一件幸事,然而,或许是感觉对不起这位老臣,在此之后,他的名字便成为了朝堂之上的禁忌词,再未被人提及。

直到五十八年后,雍正登基,才恢复了鳌拜的名誉,追封其为“超武公”,一直沿袭到了鳌拜的第五代孙。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