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上海一包子铺老板称申请近11次都未能办下店招审批。整齐划一的店招,营造了视觉灾难,破坏了城市美感。统一店铺招牌严重妨碍了企业和店铺的自主经营权,恶化了营商环境。小小的权力无约束地延伸,变异为商家大大的制度成本。
一、上海一包子铺老板称申请近11次都未能办下店招审批。
5月20日的澎湃新闻报道称,5月8日,上海市徐汇区广元路172号一家包子铺店主赵先生,在反复尝试递交了11次店招设计方案均未能通过审批后,拨打了12345市民服务热线求助,称店铺已营业1个多月了,仍然是无店招的状态,这给他们正常经营带来了巨大的困扰。“我们正常做生意,为什么不让挂招牌呢?”
面对记者来访,赵先生不住地诉苦。而他认为,自己店铺生意不佳,和没有店招有着直接的关系。包子生意要赶早,早上一早开门,门头都是黑的,没招牌顾客不知道里面卖什么,生意怎么做?现在一天只能卖出100来个包子,400元的营业额。而仅房租摊下来一天就要近700元了,这怎么办?
记者观察到这家包子铺的门脸,上方是往外凸起有三四十厘米的米黄色长方形门头,门头上一片空白,仔细看可以辨别出上一家饺子馆店招被拆除后留下的字样痕迹。若不是玻璃门上张贴了两张“广元大鲜包”的海报,光看门头,确实不知道这里在卖什么。
杨浦区锦西路78号是房产中介“我爱我家”的一家门店,也和包子铺有相似的遭遇。经营者称一般铺面更换经营者后,通常会在门头原结构的基础上更换图案字样,改成自家的店铺名。“我爱我家”去年8月租下了这爿沿街铺面后,提交的店招方案也始终无法审核通过。
二、整齐划一的店招,营造了视觉灾难,破坏了城市美感。
店牌店招,是城市街道界面、建筑立面中最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因素之一,它不仅是商家的标识标志,而且是美化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元素,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
我们都渴望建设一个更美的城市,但审丑正在侵蚀着审美,整齐划一正在取代丰富多彩,千篇一律正在覆盖千姿百态。
审美不仅是一种历史积淀,更是一种文化自信。全国性的统一招牌,显然是策划者的审美取向,迷恋某种统一所带来的秩序感、服从感,体现的无非是底层土壤培育出的弱者审美,看似强大,实则永远充满自卑。
我们常常在网上看到纽约的时代广场、日本银座的街道、香港的闹市,无不被灯火辉煌的大都会感所吸引,其魅力也正在于参差百态、霓虹闪烁的店铺和招牌。
那些以“美化市容,规范管理”为名,对街道店铺招牌进行整齐划一的改造,这不仅是对招牌文化的摧残,也是对美化市容的误解。
面对这些丑陋的场景,人们难抑嘲讽之情,对其低端审美和对城市文化的漠视已多有抨击。不过,审美的堕落只是它们最表层的一面。它们更多是管理者不分场合、不分对象地追求大一统的畸形缩影。
强制性的审美方式,也是一种形式主义。除了统一店招,有的还统一更换路牌,有的给屋顶上颜色,有的给荒地铺草皮。这和统一店招的方式如出一辙,属于花团锦簇的花架子,表面工作是好看了,政绩也显示了,实际上花着公款做着无用甚至有害的事。就像统一店一样,有百害而无一利,其意义何在呢?
形式主义的背后是懒政。毕竟,一项好的公共政策必然是兼顾各方利益、凝聚更多共识,不仅具有高度和力度,还要体现出深度和温度。也唯有如此,城市的记忆才能留住,文化的根脉才能延续。
招牌的管理看似小事,却考验政府社会治理的水平。拍脑门的决策看似滑稽的背后,实则对城市法治的破坏,对营商环境的破坏。切不可让统一的招牌扼杀了城市的活力。
三、统一店铺招牌严重妨碍了企业和店铺的自主经营权,恶化了营商环境。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心脏和国际化大都市,在店铺招牌管理上,还算是稍微人性化一点的地方。即便如此,我们也看到了包子铺老板和我爱我家的经营者深深的无奈。
而在其他更多的地方,对店铺招牌的黑手,伸得更长。他们压根连设计11套方案不审批的机会都不给你,而是直接给你做好看似整齐划一,实则恶心要死的招牌。
最极端的是上图这种黑底白字的、被群众戏称为丧葬一条街式的店铺招牌,不仅毫无美感,毫无区别,还带来一条街的晦气与霉运。也不知道设计这种店招的官员,是否在官场上也会沾染这样的霉运。
毫无疑问,这种整齐划一的招牌,对商家而言,失去了自己独特的设计,摧毁了店铺的个性化元素,也就失去了店铺的风格;对顾客而言,忽略了招牌所蕴含的丰富信息,难以激发顾客的兴趣和印象,不仔细看清文字,太容易进错店铺;对城市而言,整齐划一的店招,抹杀了城市多元文化和创新精神,削弱了城市的活力。
原本投资者承租店铺,从店内设计到店外招牌形象设计,都是投资者的自主经营权范围之内的事项,只要政府制定有明确的店招设计要求,店铺不违背即可。但现在普遍的现象是,管理者自己都不清楚有什么明确的要求,全靠随心所欲,一时兴起。或者张局长说这里要改,李主任说那里要改,弄得店铺无所适从。
不得不说,权力之手伸得太长,管得太多,违背了商业发展的规律,剥夺了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可谓是历史的倒退,其影响不仅仅是店铺的美感,更是店铺的发展和传承。招牌的管理或许看似微不足道,却折射出权力对企业自主经营权的不尊重甚至漠视。
这样的社会治理水平和法治精神,当然严重破坏了营商环境,令投资者胆颤心惊,失去信心。
四、凸显了权力的骄横傲慢,行政管理随意化,自由裁量权无限化,体现了法治建设中法不责己,苛责服务对象的长官习性。
四、小小的权力无约束地延伸,变异为商家大大的制度成本。
临街店铺是城市商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城市生活带来便利,也是城市繁华的缔造者,更是民生与就业的兜底渠道。自古到今,古今中外,开店必须配套一个有特色的美观醒目的招牌,这是基本常识,更是招揽顾客的重要载体。
但从大约2017年左右开始,越来越多的城市,要么出于文明创建的目的,要么出于领导对“大一统”的发散性癖好,要么出于整治少数店铺安全隐患而采用牺牲大多数店铺利益的一刀切的粗陋与惰性行政管理手段,热衷于统一管理每一个店铺的招牌,从最初的统一审批,到后来的统一设计,再到如今的统一颜色,统一字体,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对店铺的招牌,干涉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具体,越来越没有道理。以至于出现像上海这家包子铺,管理方无底线地一遍一遍地提出新要求,没完没了地要你改,开业了迟迟无法制作店招,经营收入比预期大打折扣,陷于亏损而无可奈何。
小小的行政权力因失去了法律的约束和大众的监督,而异变成投资者无法预估的高昂的制度成本。
制度成本也叫体制性交易成本,是企业在运转过程中因遵循政府制定的各种制度、规章、政策而需要付出的成本,是由于体制机制问题而造成的经济、时间和机会等各种成本。制度成本种类繁多、弹性较大且其中暗藏“灰色地带”,不仅浪费企业的人力和物力,更会贻误企业的市场机遇,已成为当前企业发展的主要困扰。
2015年的经济工作会议就指出要“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此后连续三年都将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作为帮助企业降低成本的首要举措,要求各地各部门要深入推进简政放权。
一方面,我们通过 “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推进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等商事制度改革不断降低企业的制度成本。另一方面,不少审批事项只是换了个马甲,从明的转成暗的、从上面转到下面、从政府转到有关系的中介,甚至自行创设越来越多的审批事项,越来越多地干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增加了更多的制度成本。
【作者:徐三郎】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