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张赫 侯佳欣 韩金序 乔芮)“请出示一下您的医保卡!”3月5日14时许,北京朝阳医院出院结算窗口前,来自河南的王芳(化名)正在为刚刚做完手术的丈夫办理出院手续。读取卡中的信息后,工作人员快速地在电脑上操作着,随着手机短信的提示,王芳丈夫的结算已经全部完成,整个用时不到两分钟。
王芳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现在异地医保报销非常方便,动动手指就可以在线上办好备案,带好医保卡,结账时直接支付报销后的自付金额,不用自行垫付,经济上没太大负担。说话间,夫妻俩已经收好了票据,准备踏上归乡之路。
回望十年间,异地医保报销政策已实现了从层层手续、来回跑腿,到指尖轻点、实时结算的蜕变。
从吉林参保人在海南实现全国第一笔住院跨省直接结算,到今天日均住院直接结算约3万人次;从长三角地区的第一笔普通门诊跨省直接结算,到今天全国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1.18亿人次;从西南五省的第一笔糖尿病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到全国范围内5种门诊慢特病全覆盖……跨省异地就医一直在奔着“为参保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前行。
“天天抱着一摞单子往医保局跑,报销完已是半年后”
十多年前,河北张家口的刘奔(化名)来北京进行颅内手术。年过六旬的老两口起初根本就不懂什么异地医保报销。材料填写不对、手续不全,为了这事儿一趟又一趟地跑。
“要先确认北京的医院是否可以异地报销,在我们本地的社保局领取填写异地就医备案,还要提供证明材料,再拿着手续到北京的医院看是不是准备齐全了,一切都办好后才敢去医院排住院……”刘奔掰着手指头,细数着过去异地就医报销的流程。
“东拼西凑,好不容易垫付了20万左右的手术费出了院,回到当地却被告知,异地医保报销每年年底才集中处理;好不容易能报了,我俩是一趟趟地跑,每次都带着一大堆的票据,生怕一个不小心又得重来一遍。”
与刘奔一样,来自河北唐山的张强(化名)也曾抱着一摞摞单子往医保局跑。2009年那年,他被诊断出急性肾衰竭。“来北京之前,我带着转诊证明、病情说明和病历资料,去唐山市医保局办理异地医保备案,流程相当繁琐,等了三周才拿到备案文件。”张强回忆,那时每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看办理进度。
拿到备案后,张强当天就坐上了前往北京的火车,一刻都没敢耽误。在北京朝阳医院住了近半个月院后,张强拿着一张储蓄卡来到了收费窗口交纳住院费。
“为了后续报销,我跑了好几趟医保局。”张强回忆,“如果缺的是异地医院开具的相关凭证,我还得专门去北京补办,那段时间,我可以说是北京和唐山高铁上的常客了。”
在全国各地,与刘奔、张强一样的患者不在少数。苦于异地就医报销难,很多人不得不辗转于居住地和医保缴纳地之间。
从人工报销到直接结算,紧紧围绕老百姓切身需求
“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是从老百姓的切身需求中诞生的一项政策。”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经济学研究室主任王震介绍,2016年之前,很多老年人退休后和子女在异地生活,生病住院了,还要回老家报销,颇费周折。为了方便这部分人群,一些地区就开始异地备案、报销的尝试,随着越来越多地区的加入,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成了大势所趋。
“最先打通的是住院部分的直接结算,这部分费用发生频次低、金额大,也是当时患者需求最迫切的。”王震介绍,政策落地之初,经历了非常多的波折。就拿信息系统来说,由于各地编码体系、信息系统不同,如何接上全国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平台成了难题。“有时一下子就卡住了,哪个地方出问题都不知道。只能挨个打电话问各个环节。”
2024年3月4日,北京朝阳医院出院缴费窗口前,不少异地就医的患者正在等待着进行直接结算。曹子豪摄
王震提到的痛点,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医保中心主任鲁蓓深有感触。2016年,她刚刚从医务处接手医保中心。
“在未实现异地医保直接结算之前,异地医保都要拿回当地报销。所有患者都需要拿着就医地医院的诊断证明(有医疗机构的盖章)、病历复印件以及费用票据和明细,先全额支付医疗费用再报销。我们医院是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来看病的患者都是疑难杂症,心血管手术住院费用往往能达到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一些患者的救命钱都是东拼西凑的。回到当地等待报销审批需要几个月乃至半年时间,压力非常大。”
鲁蓓介绍,2017年4月开始,医院按照上级部门要求实现了异地医保直接结算,起初是同北京患者一样出院后等待3个工作日再来医院结账,考虑我院70%的异地患者因等待医保结算而额外付出食宿花销这个问题,医院以信息化为抓手联合多部门共同优化30多个计费流程,不断减少异地患者出院等待医保结算时间,最终异地医保实现实时结算。
从2017年起,经历从住院到门诊,从试点到扩面的几个重要阶段,如今,阜外医院不仅实现了门诊慢病(高血压、糖尿病)和特病(心脏移植术后抗排异治疗、肾透析)费用的直接结算,更实现了住院费用实时结算。
在王震的记忆里,这些共性的问题,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全国范围内一点一点被消化、被整改、被解决。
“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的试点工作始于2018年。”王震说,2018年以来,在基本实现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的基础上,国家医保局结合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地方实际,指导京津冀、长三角、西南五省区(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开展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先行探索。
王震提到,门诊慢特病费用异地结算这块“硬骨头”尤其“难啃”。门诊慢特病跨省直接结算就医频次高、时效性强、报销比例相对较高,同时各地门诊慢特病在病种数量、认定标准、待遇标准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异。“再难也不能绕道走”,国家医保局从涉及人群多、地方普遍开展的门诊慢特病入手,统一病种名称、病种编码和结算规则,推动区域试点走向全国试点。
亲身经历这一转变的患者张强向记者讲述,“自2017年起,异地就医的报销程序越来越简洁流畅,纸质备案的过程取消,转为在线办理模式,通过手机就可完成相关操作。”而如今,身处京津冀地区的张强甚至无需备案,可直接前往三地的任意一家医院进行就医并结算。
“2023年,阜外医院住院人次8.6万人次,其中19%是北京医保患者,73%是外地患者直接结算,8%是自费患者。”提起近十年的异地医保报销变化,鲁蓓感慨,这样患者能更安心的看好病,不再为钱担忧。
2024年3月4日,北京朝阳医院出院缴费窗口前,不少异地就医的患者正在进行直接结算。曹子豪摄
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参保人、一个个家庭的真实受益
国家医保局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全年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131.8万人次,是2017年的6.3倍;2019年,我国全年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272.0万人次,比2018年增长1倍;2020年,我国全年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300.23万人次,12个先行试点省份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累计达到302万人次;2021年,我国全年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440.59万人次,全国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949.60万人次;2022年,我国全年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3812.35万人次;2023年,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1.29亿人次,减少参保群众垫付1536.74亿元,分别较2022年增长238.67%、89.91%。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一个个参保人,一个个家庭的真实受益。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副院长潘振宇向记者举出一组数据:2019年,该院异地医保回当地结算患者15981人次,异地医保实时结算患者为42202人次,占比72.53%;五年后的2023年,该院异地医保回当地结算患者人次为8995人次,非自费实时结算为67702人次,占比88.27%;实时结算比例每一年都在增高,足以说明异地医保实时结算的成果。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医保部部长曾红莉介绍,全国统一的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已建成,异地医保直接报销结算政策普及,全国医保系统织成一张网,离不开信息化、标准化与智能化。“全国医保信息平台,建立了15项业务全国贯标,实现了全国医保业务编码标准统一、数据规范统一、经办服务统一,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医保信息互联互通、数据有序共享,让异地就医医保报销成为可能,为广大参保人提供了更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医保服务;医保药品统一目录、耗材统一编码,甚至每位医生设有专属码,只要产生了一笔医保支付费用,能查到由何时何地由哪位医生开具、是何用途……方便国家对医保基金统一监管、确保专款专用。”曾红莉表示,“智能化技术,如人脸识别等,则让报销流程更快更便捷。”
北京朝阳医院一线医保咨询工作人员谷娟回忆,一位东北来的透析患者之前每次都要手工报销,“当他得知医院即将开通异地医保直接结算服务后,每天都会来问我‘什么时候开通?’,真正开通后,他去交了第一笔钱后,跟我说‘终于不用回去报了!’”
2024年3月4日,北京朝阳医院医保咨询工作人员谷娟正在为患者介绍异地就医直接报销事宜。曹子豪摄
如今谷娟每天解答的问题,不再是“能不能报销”,而是变成了“该怎么报销”,虽然仍有很多异地就医患者前来咨询,但过去的那种不知所措和迷茫担忧明显减少。
不仅是大城市里的公立三甲医院,县医院里的异地就医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福建三明市尤溪县总医院副院长林长国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近年来,当地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异地住院报销比例也在逐步增高。办理异地安置手续的参保人员,起付线不变,一级医院的医保范围内报销比例按85%不变,二级、三级医院的报销比例分别由80%、75%统一提高至85%。
“转外就医住院待遇也有所提升。办理转外就医手续的参保人员,起付线不变,医保范围内费用报销比例由65%提高至75%。”林长国说。
王震曾多次参与相关政策的调研,对此也有着更为深刻的感触。“从手工报销到直接结算,这一路走来有太多的困难,太多的不易,但我们还是走下来了。”王震感慨,这背后离不开国家的支持。为了能让百姓就医更便利,国家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资源,才让今天的这一切成为可能。
多地开启“免备案”新探索,异地就医这一概念未来或不存在
近年来,多地开启先行先试,从异地就医备案直接走到了“免备案”。
2023年4月,京津冀三地参保群众区域内异地就医“免备案”,真正实现“一卡通行”;2023年7月起,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自治区内异地就医“免备案”政策,全区5200多万参保人员不用办理备案手续,就能在自治区内异地就医购药;2023年9月起,成都、广州开通了异地就医双向免备案服务,穗蓉两地施行互免异地就医备案……
“异地就医的概念由来已久,我国医保统筹是按照地区来划分的,基本上是以地级市为单位,出了地级市即为‘异地’,随着我国医保制度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这一概念也越来越弱化。”在王震看来,我国医保管理正在朝着全国统一的方向发展,如果未来统筹也能够做到“全国一盘棋”,那就没有了所谓异地就医的说法,在哪里都是一样的报销。
王震提到,不过目前全国统一的格局仍然无法短期实现。“在推进异地就医直接报销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一些地区医保机构认为当地医保基金被外地拿走,尽管近年来这一问题有所改善,但仍困扰不少地方,这也是接下来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
2018年9月11日,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刊发《交不完的材料,走不完的程序——异地看病报销仍是麻烦事》深度稿件。当时73岁的孙淑芳因在阜外医院诊治之前没开转诊证明,让一个花费5万元的手术,花了近半年时间往返3地11次才得以报销总花费的30%。六年后的2024年3月,对于最近几年的异地报销情况,已经年近八十岁的孙淑芳说:现在真是最好的时代。“就在半年前,我确诊胃癌的女婿从黑龙江到北京做手术,不仅不需要回老家报销,而且出院时医保实时结算,最后自己只花了1万多块钱。”
从前远在天边,如今近在眼前。不到十年时间,从异地报销“跑断腿”到指尖轻点就能实时结算,这背后,是多个部委协力克服万难、是数以万计医院实现全系统的信息化管理,更是对“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最好的践行。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