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千古一帝”的秦始皇,自以“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下了沿用千年的“皇帝”之称。

结束诸国连年混战的局面,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实行三公九卿制,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

始皇帝不仅奠定了接下来几千年的社会格局,更是为中国起了一个威武霸气的名字,并且一直使用至今。

要了解这个名字的由来,还要从当年的秦国一统天下说起。

秦国崛起

楚威王在公元前334年任命屈原为丞相,楚国的势力发展到了顶峰,后来燕国和齐国也都是纷纷赶超,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增强,诸侯国连年争霸的局面就此拉开序幕。


在此大环境之下,秦国已初显气象,但也仅仅是处于西戎国中的一个小国家,处于六国格局的边缘。

秦国自秦孝公起,就以商鞅变法为契机,走上了以改革为强国的道路。


商鞅为秦国建立起了一套严厉的政令与政制,对其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革新,使得秦国无论是在武力方面,还是在财政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贾谊在《过秦论》中称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足见秦国统一天下绝非一朝一夕之事,乃是历代秦君呕心沥血,秦王嬴政才能有如此雄厚的本钱,征服诸国。


在变法之后,虽商鞅惨遭处死,但却保留了其变法的成果,后来秦国又收巴、蜀和汉中,至秦孝文王时,秦国已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到了嬴政登基之时,秦国已是兵强马壮,赵国一倒,东方各国再也无力阻挡秦国的进攻,秦国在公元前221年横扫各国,一统天下,开启了数千年之久的封建王朝。

“皇帝”


秦王嬴政在群臣的拥簇之下,被推上了皇位,成为秦国开国第一人。


宰相李斯乃百官之首,深得君王心意,越众而出,禀明道:“陛下功勋万世,非三皇五帝可比!”

又有一位姓名早已湮没于史书之中的大臣道:“泰山为五岳之首,陛下何不自称为‘泰皇’。”


秦始皇端坐在龙椅上,一言不发,群臣大气都不敢出一声,长久的寂静让群臣都有些不安,李斯又一次开口了,他继续说道:“陛下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理应取一新字为称”

嬴政大喜,道:“寡人以为爱卿所言极是,三皇五帝功怎敌寡人,‘皇’‘帝’二字,也是极好,就以这两个字,作为寡人的封号!”至此延续千年的称号就这样定下了。

自此,嬴政被称为秦始皇,“历史上第一位皇帝”。


秦始皇又想到了自称,顿时有些为难了,自古以来,君王都有专属的自我称呼,百姓可以用“我”、“俺”来自称,读书人也可以用“吾”、“余”来自称。

在战国时代,也有自己的称号:孤王、寡人、孤,这几个称谓的意思都是是,当你手握重权的时候,就会变成孤家寡人一个,永远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去过平凡的家庭生活了。


秦始皇并不想像古代君主一样,他想要开创一个崭新的时代,在不放弃权势的情况下,他还创造了一个属于皇帝自己的称谓:朕。

秦始皇还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一个人独揽大权,剩下的再交由百官分散,互相制约。在李斯的提议下,嬴政弃用分封制度,代之以郡县制。


嬴政还实行了新的货币制度,统一了度量衡,并使用铜钱作为主流货币。

此外,秦始皇还推行“车同轨”并且将土地计量的统一,以及“重农抑商”的经济方针。


从统一货币与度量衡上来看,这两种政策都是关乎民生与分配的重要基础,这两项制度一出,国家稳定的根基就算是立住了。

不管是古今,都要注重利益的平衡,而秦始皇就是从这一点出发,制定了一套以求安定天下的政策。

而三公九卿制,则是由分别掌管政务、军政、刑法和礼仪的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仆太尉,以及分别负责国家的大小事务的“奉常、郎中令、卫尉、少府、典客、宗正、治粟内史”九卿组成的政治关系网。

这一制度将国家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分类,极大地提升了国家的行政效率。


而这一切,都是秦始皇个人的智慧和手段,也体现出了他的雄才大略。

最后,他还制定了一套“掌承天子,助理万机”的宰相体系,将所有的权力都集中到了中央,设立了三公九卿,各司其职,让庞大的国家运转得井井有条。

秦始皇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中国的历史得以延续,而他的雄心壮志,就是要将这个体系发扬光大,这也确实对后来的中国的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此之外,秦始皇还给中国起了一个很有气势的名字:“中华”。

“中华”


在商朝之前,中国一直被称为“华夏”,“华”代表着繁荣和兴旺,在那个时候,所有人都已“锦衣华服”为美。

而“夏”这个字,就是代表着周朝的礼仪。“华夏”这两个词组合起来,象征着一个讲究华丽与礼数的礼仪之邦,彰显出那个时代中国的礼制与繁华。

但秦始皇对此并不满意,因为它不能准确地表达出如今秦国一统天下的壮举。


在朝会上,秦始皇问出了心中的疑惑:“北边的人自称‘匈奴’,南边的人叫‘百越’,那我们应该自称什么?”

李斯又一次大显其学问,又道:“四蛮都是畜牲后裔,披发刺青,与中原人不同,我们以礼仪为先。西边是戎人,东边是夷人,都是以妖兽为始祖的。”

秦始皇安静地端坐在宝座上,等着宰相作下一步的判断,因为他总是能说出自己心中最真实的想法。


“我华夏物产之丰富,岂是这些蛮夷可比!”

李斯话音刚落,秦始皇脑海中冒出了两个字:中华。


“中华”这个大家都很熟悉的名称就这样被确定下来,作为中国整个地区的称呼,并且一直使用了2000多年。

正如“皇帝”这个词的诞生,秦始皇命名中华,就是为了保持中原王朝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

为国家改名的同时又不迁都,把秦国的国都留在了西边的咸阳,这其中也有几分为先祖受过的耻辱而雪耻的意思了。

延续至今的“中华”


后世历朝历代的皇帝,也都认可这个称谓,所以“中华”二字就一直延续至今了,从那以后,中华就代表着我们的民族与国家,代表着所有人都是中华儿女!

宋濂在讨元檄文中,就提到过要“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到了清朝末年,孙中山在他领导的革命运动中,也曾经提到过这个名字。

孙中山先生顺应时势,被选为临时大总统,他在决定国名时,也与不少民主派人士一起讨论,新的国家究竟应该叫什麽。

于是,就有人将中华这两个字搬了出来,本意很简单:“春秋战国,战乱不断,正是华夏少年之时,而大秦,终结了这个混乱的年代,统一了中华大地,如今我们的功绩也会如此,用中华来当做国名,再合适不过了。”

孙中山先生点了点头,道:“方今之时,乃是千年未有之大变,民族急欲一统,一国之强者能方能御外敌,荡清此土。”


于是,最终国名定为中华民国。

中华民族


直到现代,“中华”又衍生出了“中华民族”这个词汇,而这个词汇也不再是单纯的指代汉族,更是代指我们整整56个民族。

现在,我们提到“中华”,并不只是简简单单一个名称,其中蕴含的是拥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一个充满活力,多元而包容的民族。

结语


不论在盛世,或是在危难之际,“中华”都是全体国民的共识,也是亿万万人民内心中的坚持与自豪。


“中华”两个字,在中国人的心里,已经是精神图腾般的存在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