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军营丨他们是这样的“天梯人”

■中国军网记者 尚晓敏 通讯员 苏建全 罗森泽

机务官兵正在检查战机。罗森泽 摄

月浸墨、夜未央,随着一阵急促的集合哨声划破安静的天空,中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机务大队的官兵迅速出动,向机场进发。

一场新飞行员的首飞保障任务随即展开。进气道异物检查、通电检查、飞机试车……机务官兵在各自的岗位开始忙碌起来。

在工具管理房,一块3米高的显示屏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智能化电子设备、扫描仪……放眼望去,偌大的厂房里,分门别类、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各种各种的维修保障工具。仔细观察,发现在每件工具上都贴有一个白色标签。

工具管理班长介绍,“我们对工具进行精细化管理,大队将每名官兵的面部信息录入信息系统,官兵借用或归还工具,首先要通过人脸识别进入‘智能工具管理平台’,用扫描仪对准白色标签扫描后,才能借用和归还工具。一天结束,值班员还会对工具做进一步清点、核查。”

现场,几名官兵归还工具,电子大屏幕上的借用数量也在实时更新,使用情况一目了然。“我们的维修工具数量多,种类也杂,有了这个智能化设备,就能一键查询自己在某个时间段内的工具使用情况,十分方便。”其中一名士兵说道。

了解得知,机务大队对耗材管理也有严格要求:耗材要以旧换新,统一回收和处理。

谈及这一系列举措,该旅副旅长说:“我们不仅守护战机、战友的安全,还要当好维修工具的‘责任人’,哪怕是一颗小小的螺钉也要格外注意。精细化管理不仅提高了工具管理效能,更重要的是无形中深化官兵的岗位职责认识、增强工作责任心。”

机械技师宋春义在检查战机。罗森泽 摄

如果说责任感是做好保障工作的“稳定器”,那“多一点包容”则是官兵提升技能、在机翼下与战友团结协作、默契配合的“助推器”。

飞行保障任务结束后,记者走进中队宿舍,机械技师孔德伟正与机械员谢昊桐有说有笑地交流发动机的检查问题。

“孔班长是中队的老同志,不仅技术过硬,还没有一点架子。大家都愿意同他谈心交流。”当着大家的面,谢昊桐毫不掩饰地表达对这位老班长的崇敬之情。

听到对老班长的崇敬,一旁的教导员打开了话匣子:“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班长们还是每个中队‘摸底把关’政策的重要一环。”

原来,为更好掌握人员思想动态,该大队推出“摸底把关”制度——主动摸排个人情况,了解官兵有没有急难愁盼的问题,并及时跟进解决。同时,每名机务人员也可以报告个人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近期确实无法胜任工作的可提前申请“人员补位”,调整好状态后再返岗。

“人无完人,谁都会出错或遇到突发状况,对待官兵的‘特殊情况’要多一点包容。‘包容’并不是降低工作标准,更不是对差错、问题视而不见,而是要根据个人性格、当时场景、事发原因等因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目的是形成有凝聚力、向心力的团体。”该机务大队大队长徐诗文说。

官兵们讨论业务知识。杨家泰 摄

对这一制度,军械员周桄生深有感触。

一次飞行任务结束后,刚“放单”的周桄生,不小心将一枚长5毫米的螺钉掉落在停机坪上,多次寻找未果,他心里七上八下。将问题上报后,带教师傅和机械师第一时间询问有关情况并组织寻找,眼见其他机组人员都已收班,周桄生心里更加焦灼,“当时既怕影响后面的飞行计划,又因耽误大家收班而满怀愧疚。”见此情景,孔班长专门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几位班长也帮助回忆掉落时的情景,周桄生焦虑的心情才逐渐缓和。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找到了掉落的螺钉。

因为这件事,周桄生工作做得更细致了,对自己要求也更加严格。因在机务保障工作中表现优秀,周桄生还荣立了三等功。

岗位练兵现场,机务官兵为参赛战友鼓劲加油。罗森泽 摄

事实上,这种“包容”并不局限于保障工作中,在生活上亦是如此。指导员杨家泰说:“大家来自天南海北,性格迥异,难免会有摩擦,战友之间多一些包容,往往能化解很多问题。长此以往,明显感觉到大家关系更近了、感情更深了,保障工作时配合得也更加默契。”

营区里、机场中、宿舍走廊上,“对战斗胜利负责、对战友安全负责、对国家财产负责”“极端负责、精心维修”等标语随处可见。

“每次看到这些标语,我都会对照标准看自己的任务有没有执行到位。”这是高级军士王凯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机场内“三负责”标语格外醒目。罗森泽 摄

回想起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他讲起了一段“烧脑”的经历。

一次飞机定期检查中,座舱里的一个指示灯总是提前1秒亮,王凯立刻进行排故——更换零部件、校验机件、通电检查。一天结束,故障并没有得到解决。虽然不影响飞行训练,但他回去后,觉也睡不好,满脑子想的都是指示灯为什么提前亮的原因。

请教多位经验丰富的老班长后,王凯把问题定位在燃油系统。

后来,他去阅览室拿出与燃油系统所有相关的书籍开始钻研:列树状图,分析指示灯提前亮的可能性原因,将排故方案一一记下,遇到其他老班长就拉着请教可行性……那段时间,大家都觉得王凯“走火入魔”了。

凭借前期对飞机内部系统结构的深度了解和对燃油系统知识的掌握,王凯推测是油箱变形的问题。把故障排除后,王凯终于舒了口气。

正是凭借这种不怕“烧脑”、刻苦钻研的负责精神,王凯先后研制的多项发明,在空军航空维修“小革新、小发明、小创造”竞赛中多次获奖。因在机务保障工作中表现优异,他先后9次荣立三等功,成为大家高度认可的“业务能手”。

在该大队,像王凯这样的机务兵比比皆是——

张攀、魏现帅在空军航空维修“小革新、小发明、小创造”竞赛中获一等奖……

张清华、徐诗文等人自主设计的科研项目,被中部战区空军批准结题……

注目战鹰翱翔,是机务官兵最骄傲的事;而看着自己保障的战机平稳落地,则是他们最踏实的事。

临近采访结束,当问及大家的新年愿望时,一名战士指了指不远处的标语说道:“我们的愿望很简单,在岗位一天,不留遗憾一次,每次飞行保障结束能开开心心地回来,就是最幸福的事了。”

中国军网微信(zgjw_81)出品

作者:中国军网记者 尚晓敏 通讯员 苏建全 罗森泽

编辑:李玉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