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的康熙皇帝与乾隆皇帝,这对祖孙帝王在位的时间都超过了六十年,并且均是子嗣众多。乾隆皇帝一生共诞育了17位皇子,而康熙皇帝的皇子数量更为庞大,仅列入齿序的就多达24位,皇子总数更是达到了35位。

然而,这两位帝王在面对皇位传承的问题时,却出现了完全不同的情况。

康熙朝晚年,众位康熙皇子为了皇位争的是头破血流,史称“九子夺嫡”,最终雍正从这场惊心动魄的皇位争夺战中胜出,在康熙去世后登上了皇位。而反观乾隆朝时期,特别是乾隆朝晚年的时候,乾隆的皇子们几乎是以一种非常平和的心态来看待乾隆的传位问题,既没有出现兄弟之间的争斗不止,也没有出现诸如雍正登基后对于其他政敌兄弟们的打击报复,可以是非常平稳同时也非常顺利的完成了权力的交接与过渡。

那么同样是在清朝时期,两位帝王的统治间隔也非常短,为何就会在传位问题上出现如此截然不同的状况呢,总结起来有三点,即数量不同、质量不同、遵循的制度也有所不同。

下面我就来为大家做一个详细的阐释。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乾隆诞育的皇子数量虽然非常众多,但是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没有活过乾隆。

康熙一生共有35个儿子,其中进入齿序的有24位,而这其中,又有20位皇子在康熙去世之后依然健在,由此可见,有资格参与皇位争夺的皇子“基数”还是非常庞大的。于是乎,抛开那些年龄较小的,以及本身并没有夺位意向的,最终形成了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九子夺嫡”局面,即大阿哥胤褆,废太子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也就是历史上的雍正皇帝,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三阿哥胤祥以及十四阿哥胤祯(雍正登基后将其改为“允禵”),这九位康熙皇子或是自己争取皇位,或是帮助自己所支持的皇子参与到夺嫡进程之中,从而上演了一出骨肉相残、兄弟阋墙的皇室内部的家族争斗。

反观乾隆皇帝这面,虽然他一生一共诞育了17位皇子,但是能够活到成年的也是有10位,而到了乾隆去世依旧健在的,也就只剩下了4个人,这些人刚刚够打一桌麻将,即便是想要再上演一出“九子夺嫡”的大戏,人数连一半都无法凑齐。

(图片来源于网络)

康熙与乾隆在位的时间相差无几,但却出现如此状况,归根结底还是乾隆太过于长寿了。

顺治十八年(1661年)康熙皇帝登基的时候只有8岁,在位61年,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去世时是69岁。

雍正十三年(1735年)乾隆登基,当时他25岁,在位60年,还做了3年多的太上皇,到嘉庆四年(1799年)去世时,乾隆已经是88岁的高龄了,足足比康熙长寿了近20岁。

要知道,这个时候人们的平均寿命只有三十多岁,20年就相当于多经历了一代人,而也正是有了这20年的长寿,让众多的乾隆皇子走在他的前面,于是在乾隆去世的时候,存活于世的乾隆皇子数量,自然要比康熙去世时活下来的康熙皇子的数量要少的多。

而实际上,也正是由于乾隆的长寿,特别是他在做了三年多太上皇,依旧将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从而可以很好的稳定局面,对于皇子也起到的极强的震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皇子之间为了争夺皇位而出现相互攻伐与倾轧的情况。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得不说的是,康熙的皇子们在“质量”上,也是远胜于这些乾隆皇子。

现在有不少人开玩笑的说,康熙是一次性将清朝能当皇帝的人都给生完了,所以才导致后来清朝中后期开始国家因为缺乏强而有力的领导,进而不断走向衰落,直至最终灭亡。

虽然这只是一句玩笑话,但是无疑也说出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康熙皇帝的皇子们,确实都是非常的优秀,相比之下,乾隆皇帝的皇子们确实显得有些“拿不出手”。

先来说说康熙的皇位继承人雍正以及乾隆的皇位继承人嘉庆,雍正无论是在政治手腕、执政能力、以及国家发展的程度上,几乎都是对嘉庆形成了“碾压”的优势,相信如此描述大家不会有异议。

而除了雍正之外,其他的康熙皇子的能力同样出众,这里就拿参与了“九子夺嫡”的康熙皇子们来举例说明一下。

大阿哥胤褆与十四阿哥胤祯,都是有着很强的统兵打仗的能力的,特别是胤祯曾受封“大将军王”,平定了策妄阿拉布坦的叛乱,进而收复了整个西藏地区。

三阿哥胤祉则是所有康熙皇子中,发展最为全面的,他不仅主持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在数学、律历、自然科学等领域也有着诸多建树。

八阿哥胤禩与十三阿哥胤祥两人都是有着极强的处理政务的能力,前者在康熙朝时期就曾被委以过重用,后者则是成为雍正最为倚重的“兄弟大臣”,长期作为国家的“二把手”,很好的辅佐了雍正。

而九阿哥胤禟,不仅对数字、字母极为敏感,从而首开满族人其端用拉丁语转写满文,同时他颇具经商头脑,是所有康熙皇子中最为富有的一位,积攒了大量的财富。

毫无疑问,和这些有着突出能力的康熙皇子相比,乾隆的一众皇子们确实是显得有点暗淡无光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然,除了个人能力上的差别外,其背后的外戚家族势力的支持,也极大的刺激了康熙皇子们争夺皇位的野心。

太子胤礽的生母是康熙的结发妻子、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而赫舍里氏所在赫舍里氏家族在康熙朝前中期拥有极高的权势与地位,索尼、索额图这对父子皆出自这一家族。

在朝堂上,长期与索额图唱对台戏的是出身于叶赫那拉氏家族的明珠,明珠的堂侄女就是康熙“惠宜德荣”这“四妃”之首的惠妃,而她也是大阿哥胤褆的生母,同时也是八阿哥胤禩的养母。所以叶赫那拉氏家族很自然的站在了太子胤礽的对立面,全力支持胤褆和胤禩。与此同时,由于十阿哥胤䄉也在全力支持全力支持八阿哥胤禩,这也使得遏必隆、阿灵阿为代表的整个钮祜禄氏家族也保持了对胤禩的支持。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也正是因为有了外戚势力的介入,使得皇子之间的争斗与朝堂上政治势力集团之间的斗争相互呼应,无疑更加剧了皇子间剑拔弩张的关系,从而使得这场争斗日益走向激烈。

反观乾隆皇帝的时候,除了其结发妻子孝贤纯皇后富察氏的出身名门,有着极强的家族势力外,其他的皇子及其生母背后的母家势力都非常的单薄,根本无法改变朝局的走向,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不会激发皇子们争夺皇位的野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

雍正时期确立的“秘密立储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乾隆皇子们的主动夺位。

其实,康熙朝之所以出现“九子夺嫡”的局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当时清朝入关不久,还保留着自努尔哈赤时期起就确立的“择其能受谏而有德者”继位的传统,所以在确立皇位继承人的时候,不管是皇子还是朝臣,都有着很强烈的选择“贤德”之人的倾向。

于是乎,正是由于太子胤礽其荒唐的行为以及糟糕的表现,让其他皇子以及所有朝臣认为其并非是“贤德”之人,直接导致了皇子们以及其背后的朝臣势力纷纷向其发难,最终遭到了康熙皇帝的废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到了雍正朝时期,为了避免再度出现“九子夺嫡”的惨状,雍正正式确立了“秘密立储制度”,乾隆便是通过这一制度继承了皇位,尽管在此之前雍正已经帮他扫除了所有的障碍,但这一制度还是得到了确立与执行。

到了乾隆皇帝在位的时候,他曾先后两次执行“秘密立储”,分别册立由富察皇后所生的两位皇子,即永琏与永琮为自己的接班人,只不过这两位皇子不约而同的幼年早殇,富察皇后也在随后去世,使得乾隆皇帝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再行“秘密立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此期间,乾隆皇帝也有一位自己非常心仪的皇子,这便是五阿哥永琪了。

永琪不仅是文武双全,一表人才,更是曾在圆明园的火灾中,背着乾隆逃出火场,乾隆三十年(1765年),24岁的永琪就被乾隆封为亲王,但是只可惜,仅仅一年之后的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永琪就因病去世了,乾隆是极为伤心与失望。永琪死后二十多年的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乾隆会见马戈尔尼时还提到了永琪,足以表现乾隆对其的喜爱和怀念。而如果永琪真的能够活到乾隆去世,想必必然会是他继承皇位。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真正等到乾隆皇帝再行“秘密立储”之事的时候,也只能是“矮子里面拔大个”了。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所有乾隆皇子中只有7人在世,而这7人中,皇四子永珹与皇六子永瑢已经过继出去,皇十二子永璂因为其母继皇后辉发那拉氏的原因早已被排除在外。所以,此时可供乾隆选择的就只有四人,即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永璇,虽然年龄稍长,但是举止轻浮,做事不得体,人缘也不太好,并不为乾隆喜欢;永瑆,是重文轻武,一身书生气,也不为乾隆所欣赏;永璘,乾隆订立传位诏书的时候年龄太小了,乾隆也不敢冒这个险。相比之下,永琰的缺点和问题最少,因而乾隆也就此选择永琰为自己的接班人,并写下了传位诏书,完成了“秘密立储”。

最终在乾隆六十年(1795年)的时候,乾隆皇帝提前宣读了诏书,选择主动退位,嘉庆也就此顺利完成登基。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综上所述,相比于康熙的众位皇子,由于乾隆的长寿,把自己的儿子们都“熬死”了,这就使乾隆存活下来的皇子数量非常的少。不仅如此,这些乾隆皇子相比与康熙的皇子,能力上有着差距,并且极度缺少母家外戚势力的支持,所以像康熙皇子那样的夺嫡野心。再加上自雍正朝开始,已经采用了“秘密立储制度”,乾隆皇帝又将皇权极为看重,这也使得他的儿子愈发的不敢公然争夺,有所造次。

就这样,康熙朝晚年激烈的“九子夺嫡”,并没有出现在乾隆朝时期,而最终嘉庆也在乾隆在世时就得以顺利继位。也正是因为如此,其余的乾隆皇子也得到了嘉庆的优待,也没有再出现雍正登基后的打击与报复的情况,算是就此实现了政权稳定而又平稳的过度。

#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举报/反馈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