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初,欧洲战场逐渐陷入战略目标转移(注意:主要以新型装甲集群协同作战的方式为战略核心)的新局面。同时,由于欧洲盟军装甲部队装备的谢尔曼坦克无法与德军的虎式、豹式坦克进行正面对抗,使盟军装甲部队的主攻趋势变得十分被动。

所以,英国陆军部准备打造一款强防护能力和火力打击效力兼备的快速主战型坦克。其实,快速主战型坦克研制计划早在1942年便已经得到英国军工部门的支持。当时,这款新式坦克的设计初衷并决定采用全新的设计理念,而是综合盟军坦克的技术优点,基于特定的巡洋坦克进行改造升级。

所以,在计划初期,这款新型坦克的改造车体便是以克伦威尔巡洋坦克作为车体技术基础。但是,在换装17磅反坦克炮(注意:换装17磅反坦克炮旨在提高坦克的火力打击距离以及爆破威力)时,克伦威尔坦克的炮塔却完全不能支持反坦克炮的运转。(注意:由于克伦威尔坦克底盘空间有限,换装的17磅反坦克炮重量过大,造成炮塔的驱动效率过低,并且克伦威尔坦克的底盘也不能完全承载炮塔的正常运转)

不过,英军工程师很快发现谢尔曼坦克的底盘空间充足,完全可以维持17磅反坦克炮的战时活动周期以及工作状态。(注意:为保障17磅反坦克炮的巨大制退距离,改造的坦克便舍弃制退系统,进而用整台坦克缓冲火炮发射时的后坐力)

由此,英国军工部门在谢尔曼坦克基础上迅速改造出第一款新式原型车,进而顺利通过英国陆军部以及国防部的双重检验,并于1944年6月正式装备欧洲以及北非战区的盟军装甲部队。其实,这款改造级别的新型战车就是在二战欧洲战场名噪一时的“萤火虫”坦克。(注意:由于萤火虫坦克的技术基础主要来自谢尔曼坦克,所以萤火虫坦克又称为“谢尔曼萤火虫”)


谢尔曼坦克(战争遗留品)

从萤火虫坦克的研制周期来说,它并不属于英制巡洋坦克序列,而是美制坦克的英属技术版本。所以说,萤火虫坦克可以算是整个盟军装甲部队的后继型装甲单位,也是属于一个独立的坦克级别。

很多朋友便会有这样的疑问,既然萤火虫坦克是一款基于谢尔曼坦克和17磅反坦克炮为技术核心的“混血”坦克,那么,在实际作战过程中,萤火虫坦克内部的各级作战系统又是否兼容呢?同时,对于虎式坦克而言,萤火虫坦克的正面对抗又是否具有威慑能力?

为此,我将带领大家重新解读一下这款二战后期的(主力)支援型坦克。(注意:主要以萤火虫坦克的火炮系统和装甲防护系统为讲解核心)


萤火虫坦克

萤火虫坦克的火炮系统

首先,对于要求能和虎式坦克进行正面中、远距离作战需求的主战型坦克,必然需要强大的火炮系统来保护己方军事目标,进而打击敌方装甲单位。

所以,在萤火虫坦克原型车的第一阶段,英军工程师便采用了发射初速度最大、有效穿甲距离最长的QF17磅型反坦克炮,并且为提高对近距离有生目标的杀伤力,在坦克前端配备了一挺双轴机枪。(注意:QF17磅型反坦克炮起初只是一款独立的陆基步兵制式反坦克武器)

同时,QF17磅型反坦克炮也是当时整个欧洲战场盟军装甲系统内部唯一可以和虎式坦克的88毫米战车炮正面对抗的火炮。从相关数据表明,QF17磅型反坦克炮的穿甲能力甚至优于德制虎式、豹式坦克,以及盟军的M26潘兴中型坦克。


萤火虫坦克(插画)

当然,为便于大家更直观了解萤火虫的火炮系统,我特意将虎式坦克和M26潘兴中型坦克作为参照对象,由此突出英国军工部门对于萤火虫坦克强大武器系统的改造成果。

美制M26潘兴中型坦克

  • 主武器:1门90毫米M3型坦克炮
  • 辅助武器:1挺12.7毫米高射机枪,2挺7.62毫米并列及前机枪

德制虎式重型坦克

  • 主武器:1门88毫米KwK36 L56型坦克炮
  • 辅助武器:3挺7.92毫米MG34型机枪

单从相关参数来看,QF17磅炮的标准口径为76.2毫米,而虎式坦克的KwK坦克炮拥有88毫米的火炮打击口径,是否QF17磅炮的穿甲威力还是不如虎式坦克。其实,这里存在一个误区,很多人认为火炮口径越大,击中的敌方目标并形成创伤面积及厚度势必也呈正比例关系。但是,很多人没有考虑火炮系统进行持续或者不间断射击时,炮膛内部的高温高压都会影响火炮打击威力。


虎式坦克

简单来说,坦克火炮的打击效力是随炮管长度、炮口直径、炮内膛压、炮室组装速度而产生起伏变化的(注意:一般情况下,坦克主炮在第1秒和第60秒的射击距离都会有正常偏差)。火炮的口径只能证明火炮能够承载重量更大的炮弹,或者是只能反映对单个对峙目标的数据监测。所以,单凭火炮口径测试火炮的打击威力俨然是不符合科学的。

其实,初期的萤火虫坦克凭借装备的QF17磅型反坦克炮凭借风帽穿甲弹可以在1000米的距离内,达到140毫米的有效穿甲厚度,要知道,虎式坦克的正面装甲也不过100毫米(注意:后期改进后的QF17磅型炮在1000米的距离内甚至达到近200毫米的穿甲厚度)。所以说,萤火虫便由此成为二战后期唯一可以在较远距离击毁德制主战型战车的盟军坦克。

同时,萤火虫坦克的主炮射速为12发/分钟。按照二战坦克的单个战场弹药消耗量计算(注意:一般情况下,二战时期坦克的单个战场弹药消耗量为70-80发左右),萤火虫坦克的最佳战斗周期维持在1小时内(注意:所谓的最佳战斗周期实际上就是坦克携带单次最大弹药容量在前线作战,并且处于缺少后勤辎重供给的攻击状态)。所以,萤火虫坦克一般是作为盟军谢尔曼以及其他主战型坦克的支援战车,进行具有快速装甲突击能力的军事任务。


萤火虫坦克(历史图片)

其实,萤火虫坦克的火炮系统也是采用“舍小取大”的武备形式。单从从它的轻武器装备比例(1挺用于近距离防卫的同轴机枪,而虎式坦克的近卫武器就有3挺车载机枪,同序列的M26潘兴中型坦克不仅拥有对地机枪,还拥有对空的高射机枪)就可以看出萤火虫是虽然具有强大的远程火力覆盖,但是近程杀伤目标却十分有限。

所以,萤火虫坦克的作战区间十分有趣。它既不能协同步兵推进战线,也不能直接组成战斗群围堵敌方的装甲群,只能以快速支援的形式进行重火力的补充作战。

由此,火炮系统的强度升级都是随其它武备子单元的相对削弱而产生的。所以说,一个完整的装甲集群都是采用各型坦克进行阶梯状作战,由此发挥各型坦克多个阶段的最大打击火力!


萤火虫坦克(展览品)

萤火虫坦克的装甲防护系统

虽然说,萤火虫坦克的车体主装甲防护设施都是以谢尔曼M4式中型坦克为技术支撑。(注意:谢尔曼M4的车体正面装甲和炮塔正面就分别达到63.5毫米和89毫米,并且还采用规避着弹点的倾斜装甲装置)

但是,英军工程师为有效提高萤火虫坦克的机动重武器攻击能力,萤火虫的正面装甲带却被削减至51-76.2毫米。(注意:萤火虫的防护装甲带依然采用具备阻碍穿甲弹或者榴弹形成打击磨损面积的垂直和倾斜装置,并且在装甲接合处还采用全封闭焊接工艺,由此提升萤火虫坦克的适应期抗攻击效力)

简单来讲,萤火虫坦克的正面抗饱和攻击能力是略弱于同级别的主战型坦克(例如英制克伦威尔、彗星巡洋坦克)。所以,萤火虫坦克在战场的机动攻击也是在以第二支援阵线作为核心作战方针,即具备深入突击或者引诱坦克以及其他作战单位进入战线腹地的重要机动攻击理念。


移动攻击中的萤火虫坦克

其实,和德制虎式坦克相比较(注意:虎I型号坦克的炮塔和车体正面装甲均达到100毫米,并且还采用大量附加装甲以及倾斜装置作为缓冲区域),两者的装甲差异非常明显,萤火虫坦克的车体正面装甲仅51毫米,甚至比基础技术车型(M4谢尔曼坦克)还要低12.5毫米。由此可见,萤火虫坦克的中、远距离抗攻击能力都相对处于滞后状态。

当然,如果盟军装备多批以萤火虫坦克为核心的装甲打击群位居一线战场,必然会因为防护效力的偏低而造成整个装甲集群的战时瘫痪。(注意:一般情况下,萤火虫坦克多作为补充级别的辅助坦克,进行以主战型装甲梯队为战斗核心的边缘立体化装甲作战)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萤火虫坦克同样采用电力作为驱动炮塔运转的主要能量来源。从相关数据得知,萤火虫坦克炮塔的机动转速为15度/秒,也就是说,萤火虫坦克完成一个周期的炮塔运转仅需24秒,其单位时间内的防护效率也会因此提升。


萤火虫坦克(画像)

所以说,萤火虫坦克的全周期防护以及攻击效率甚至优于基础版本的M4中型坦克,进而成为改制装甲单位而提升主防护效力的重要技术革新装置。(注意:如果萤火虫坦克依然采用传统的液压驱动,坦克火炮的周期运转至少延迟1倍以上的时间。并且,液压式旋转炮塔最多在坦克机械以及电路系统产生故障时临时启用,没有明显的作战优势)

由此,二战时期的萤火虫坦克装甲群往往是位居二线战场以及作为一线装甲部队的预备打击部队(注意:二战后期,1辆萤火虫坦克往往会和3-4辆克伦威尔以及谢尔曼坦克组成战斗小组,从而进行装甲作战)。

不过,一旦居于一线战场的敌方军事目标溃逃或者转移进攻区域,萤火虫坦克便由二线战场(注意:二线战场的装甲梯队包括后勤辎重以及预备队)转入一线战场,配合步兵以及其他一线装甲部队进行军事包围或者歼灭战。所以说,萤火虫坦克更适合作为支援级别的高防护型反应坦克!

萤火虫坦克的动力系统

其实,纵观整个英制巡洋坦克以及其他盟军坦克工业系统内部,对于坦克的高机动指标都相对趋同。其实,它旨在面对攻防能力均强的德制虎式、豹式坦克时,可以凭借优越的机动效力进行快速攻击点移动,进而提高对单个敌方装甲目标的饱和攻击能力,并且削弱敌方坦克的火力以及装甲优势。

萤火虫坦克作为谢尔曼中型坦克的改造车型,必然也需要强大的动力系统进行辅助作战。所以,萤火虫坦克搭载了一款克莱斯勒A57型汽油引擎。


萤火虫坦克(步坦协同)

虽然说,其拥有425匹的最大马力输出,但是对于33吨的整车重量来说,却无疑消耗了10余匹的最佳机动速度,进而将最大战场机动(越野)速度降至在17公里/小时,以至于萤火虫坦克的机动攻击往往会受到战场覆盖面积的限制。(注意:和虎式坦克的21公里/小时的机动速度比较,萤火虫坦克的机动能力自然偏差,所以萤火虫的作战半径只能维持在200公里以内,否则便会因脱离作战分队、弹药消耗殆尽等紧急情况而被击毁)

反观虎式重型坦克,其动力舱室搭配的P45型汽油引擎,拥有高达700匹马力。虽然虎式坦克的自重为57吨,但是它的标准机动效力和战场机动效力分别为38公里/小时和21公里/小时。从数据就可以看出,虎式坦克和萤火虫坦克的最大机动差异维持在2-5公里/小时内。所以说,萤火虫坦克和虎式坦克的正面对抗是不包括机动效力或者不是机动效力为核心的作战方略,而是单纯依靠魔改的QF17磅型反坦克炮进行火力压制。


萤火虫坦克作战梯队

其实,按照萤火虫坦克的补充级别作战形式,40公里/小时的最大标准速度已经完全可以让其在一线和二线战场进行穿梭作战。但是,萤火虫坦克的绝大多数攻击波次确是围绕在平均标准速度维持在40公里/小时以上的克伦威尔、谢尔曼等主战型坦克。所以说,萤火虫坦克就是一款不折不扣战场支援或者是辎重补给型坦克!

反思

综上所述,萤火虫坦克之所以被贯以“混血坦克”的称号,无非是对于火炮系统(17磅型反坦克炮)和装甲防护系统(综合和附加装甲防护带)的集中改造。在服役过程中,萤火虫坦克也并不是装备成全换制的一线坦克,而是采用阶梯状的轻、中、重型坦克火力搭配联队。

在诺曼底登陆战中,萤火虫坦克即作为谢尔曼坦克的支援装甲单位,给反登陆的德军装甲集群造成严重破坏,以至于二战时期的盟军部队都对萤火虫坦克情有独钟,由此成为“昙花一现”的支援主战型坦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