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全军首次评衔仪式盛大召开。此前,为了做到公平、公正,曾专门成立了“军衔实施委员会”,负责与评衔有关的各类事项。

其实,早在1950年的一次军委会议上,有关部门和部队领导,就已经提出了要进行评衔的意见。

实则,这次讲话也为全军首次评衔吹响了冲锋号,此后经过长达5年的准备和评衔工作,最终确定了评衔工作事宜。

毛泽东曾十分感慨地说道:“评衔是件很大的工作,也是件很不好搞的工作”,正如他所说的一样,评衔工作的确充满了挑战和难度。

当时,有很多人都表 现出了高风亮节,在得知自己的军衔之后,纷纷写信或致电请求降低自己的军衔。当然,也不乏一些抱怨和牢骚之声。

其中,最令人惋惜的就是萧克,他虽然被评为了上将,但很多人都认为他应该评元帅衔,最次也应该是大将,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他究竟因为哪两个原因影响到授衔呢?

第一个原因:草地分兵,态度模糊

1935年4月,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之后,为了保存剩余实力,红军不得不施行战略性转移策略。

同年6月,红四军和红一军会师于四川懋功。彼时,由张国焘率领的红四军可谓兵强马壮,而红一军则显得兵寡将少,并且武器装备方面也无法与红四军相提并论。

在这种局面下,张国焘的内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时,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红一军,经过开会研讨之后,决定了“北上”的方针策略,即率军前往川陕甘苏区。

但以张国焘为首的红四军,却盲目的主张“南下”策略,这种不符合客观事实的做法,最终也酿成了“草地分兵”的惨痛教训。

彼时,张国焘为了赢得支持,曾自作主张与红二军的军事主官贺龙和萧克,进行了私下会谈。贺龙坚决反对张国焘的主张,而这也得罪了张国焘等一众红四军将领。

反观,时任红二军副总指挥的萧克,在这个重要的历史关头,却出现了模棱两可的态度,说白了就是大有“骑墙之势”。

直到朱老总找到萧克,并为他分析了当前的形势,萧克才最终决定支持“北上”,并对张国焘展开了批评。

此后,贺龙与萧克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紧张,即便并没有影响到萧克,此后在军中的任职,但却让很多人对萧克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二个原因:抗战时期,作用有限

由于贺龙与萧克之间的矛盾日渐加深,并且经常在工作中发生冲突。为此,上级决定将萧克调离120师,此后萧克另起炉灶成立挺进队。

而二人的矛盾爆发点,则始于萧克想要正动荡红二方面军的军代表一事。贺龙对此提出了明确的反对意见,并大张旗鼓的支持许光达。

抗战时期,萧克担任晋察冀军区的代军长一职,并且配合聂荣臻痛击了日寇。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他在抗战中做出的贡献十分有限,而这也影响到了日后的评衔。

期间,萧克担任华北军政大学副校长,继而错过了“三大战役”的辉煌时刻。

而在评衔之时,抗战时期做出的贡献,在列为了重点参考对象,故此对萧克的军衔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但回过头来再看萧克的功绩,不难发现凭他的资历,评上大将还是绰绰有余的。

但在评衔工作进行的过程中,贺龙对萧克的意见始终没有转变,而这自然也会影响到萧克的军衔评定。

当然,评衔工作绝非一个人所能左右的事情,但如果从“草地分兵”来看,萧克能被评为上将,其实已经是一件不错的事情了。

不过,时过境迁之后,再回头看一下当年的事情,实则一切都早已经成为过眼云烟了!

参考资料:

《萧克29岁成为当时红军最年轻方面军领导人》 新华网  2008.10.24.

《萧克:授衔时的“大树将军”》  中国新闻网  2008.10.27.

《萧克上将的红军生涯》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4.02.21.

《上将萧克的红军岁月》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7.03.07.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