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区党组织书记作为社区治理的“领头雁”,在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提升服务群众质量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金山区石化街道探索设立“滨海石化”书记工作室,使社区治理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图说:今年书记工作室第一期组织生活观摩会 石化街道供图

学思践悟,共谋治理金点子

众人围桌而坐,现场气氛热烈。4月18日,在涟园党群服务站,2024年“滨海石化”书记工作室第一期组织生活观摩会正在开展。社区支部书记、职能部门等20余人围桌而坐,就“如何加强廉政建设,推进小区治理工作”畅所欲言。一事一议间,凝聚各方力量,推动民生实事解决。

“有难事找书记工作室。”这是石化街道各居民区广为流传的一句话。石化二村有4个特殊的楼组,它们是企业租赁房,由于独立于小区之外,区域内没有非机动车停车位,楼内居民的“电马儿”随处乱停乱放,甚至骑进楼道内等现象,存在较大安全隐患。这一问题让刚负责居民区工作的三村居民区党总支副书记卢赛婵有点力不从心,她便在书记工作室内求教。在“老书记”们的指导下,卢赛婵通过党建共建,联动楼组一墙之隔的上海石化股份公司宿舍,破墙将该宿舍的一处“边角料”巧变非机动车停车棚,让居民停车有了新去处。

同样,首次担任“小巷总理”的周忆佳也遇到了难题:东礁二村有3栋楼原先为大产权房屋,长久以来,这里的居民一直未能融入居民区这个大集体,存在长期未交物业费等问题。

在一次书记工作室“思·研论坛”中,与“老书记”李曙娟和其他书记的工作交流后,她得到了启发:将其作为一个微网格,推选其中一位在小区里与其他居民关系融洽、热爱社区志愿活动的居民为业委会成员,通过业委会的引导,产生了社区的归属感和责任感,逐步影响其他居民的意识。如今,这里的居民按时交物业费,也同意进行停车管理,还挖掘出了一批热心社区活动的骨干志愿者。

“一些年轻的85后书记在老书记的指导下迅速成长起来,更加热爱社区、服务社区,进一步提升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石化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陶乐慧介绍,从开设“滨海石化”书记工作室,再到搭建4大平台(“学·‘习’课堂、思·研论坛、践·行探索、悟·通共进”),自2016年启动以来,石化街道已召开六十余次“滨海石化”书记工作室活动,书记们化身基层党建工作“智囊团”、党务工作者培训“孵化园”、基层疑难问题“疏导室”、经验成果“分享堂”,有效回应居民诉求关切,共谋社区治理的金点子。

组团“升级”,改出一片新天地

石化街道象州路附近坐落着柳城、九村、十二村等多个居民区,短短300米的路上分布了34个小商铺,而这些商铺支撑起居民的“柴米油盐”。不过,这条小路并没有因为店铺繁杂而失管,相反,走在这条街上,人们普遍觉得整洁有序。

原来,石化街道书记工作室为打破区域“壁垒”,将26个居民区按照“区域联动、组团连片”的原则划分成4个小组,临近象州路的几个小区组成了书记工作室第三小组,自此便开启了组团“升级”。前两年,结合象州路美丽街区改造项目,第三小组将美丽街区治理共同议事会建在了这条路上,在党建引领下,组织小商户成立了一支自治力量。

雷祝华是一家房产中介的店主,也是美丽街区治理共同议事会的代表。这条路,他每天至少来回走三次,“遇到乱停车、乱摆放或街面有垃圾等现象,我就随手拍下来通知相关部门第一时间进行处置”。“在美丽街区改造中,店牌的颜色、立面的造型等细节我们都通过商铺自治协商决定。”在十二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缪建光看来,街区治理关键要调动起小商户的参与,“我们充分尊重商户意见,才能动员他们将街面‘守’起来”。

“滨海书记”工作室第四小组所遭遇的“痛”则是停车难问题,这个小组内的小区既有老商品房也有老旧小区,停车位少、车辆保有量高,停车问题成了居民的共同诉求。2022年开始,该小组开始在社区内外奔波,历时一年多、走访全部26个居民区、开展座谈调研10余次、收集居民意见建议30余条,为“停车难”开出“治理方”:内部挖潜、周边共享、智慧停车。

这两年,在这些可行性措施下,石化街道部分小区的停车难问题得到缓解。合生建立“共享停车”,在小区周边道路增设了74个免费停车位;紫卫设立停车位临时使用机制,通过正常办理手续,无固定车位的新能源汽车可以安装充电桩,但车位临时,不上车牌,共停共享……2022年以来,石化街道共增加停车位114个,进一步缓解了“停车难”,答好“民生卷”。

书记组团“升级”,延伸社区治理链条。目前,石化街道“滨海石化”书记工作室通过完善“四个一”学习框架(每单月一次“学·‘习’课堂”、每季度一次“思· 研论坛”、每年一项调研课题、年终一次成果展示),形成了多项惠民成果,在推动基层党组织梯队建设的同时让社区“善治”有更多的智慧结晶。下一步,“滨海石化”书记工作室还将开展靶向“会诊”、外出交流、集体学习等活动,打造可学习、样式多、真有效的党总支书记、组工干部成长平台,进一步擦亮品牌,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指导工作、推动实践的“锐利武器”,为基层实践工作续薪添力。

通讯员 裴元欢 新民晚报记者 屠瑜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