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多多分享一下,点赞收藏评论加“关注”是我持续更新的动力,感谢您的支持。
       纵观历史,历朝历代的亡国皇室后裔,或被屠戮殆尽,或生活凄惨,或隐姓埋名过完一生,几乎没有被优待的历史。


       清王朝后人的命运却有所不同。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被迫退位,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
       对于皇室成员的去留问题,北洋政府还是比较“仁义”的,没有让这些人从世界上消失,
       或许有袁世凯的原因,或许跟外敌入侵有关。


       不管如何,很大一部分清朝皇族后裔还是选择离开北京城,远走他乡。他们在不同的地方过着自己的生活。
       按照当时北洋政府的规定,皇室成员除了免服兵役外,
       他们不再享受任何国家级别的待遇,也没有掌握任何公权力,和普通百姓无异。
       非要说他们的生活有何不同,那就是这些皇族后人在离开北京城时,他们带走了部分家产,北洋政府承认并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


       新中国成立后,经历动荡年代,
       很多后裔开始真正走向平民化。
       从他们姓氏的改变就能看出,如爱新觉罗改姓金。
       时至当下,有些出生于新中国的国人,却开始以“清朝皇室后裔”的身份自居。
       这是怎么回事?具体还得从民国对清皇室后人的优待说起。


       清朝皇室贵族被优待
       众所周知,末代皇帝
       溥仪,无论是在伪满洲国当傀儡皇帝,还是参与新中国的劳动改造,
       所有的经历都有详实的记载。
       皇室其他人在改朝换代后,他们的生活虽没有详细的记录,但还是有一定的保障。
       主要在于袁世凯执掌政权后,他发布了《皇室优待条例》。
       此条例规定,北洋政府每年会给溥仪四百万银元作为生活费。
       皇室成员及其后代也不需要向政府纳税。


       对于袁世凯为什么会优待皇室,是出于袁世凯的个人情感,还是为博得好名声。
       或者获得皇室后裔的支持进行复辟,应该是各种因素的叠加。
       不容否认的是,
       袁世凯对清王朝是有感情的,而且他对清廷具有一定的忠诚度。


       此条例出台后虽被批判,但它在确保皇室成员生活无虞方面,的确发挥了作用。
       不过
       鉴于当时清廷皇室后人子弟众多,无法全面覆盖,
       未能受益者心中有所抱怨,这也实属正常。
       清朝皇族成员当时的待遇有多好?
       《清史稿》中记载,
       他们是按照人头领取工资的。
       无关大人或孩子,家里有几口人,就领几个人的工资。


       说直白点,就是北洋政府出钱养着这些人。正因此他们没事做就拼命生孩子,导致后来皇室成员
       “
       越来越不值钱
       ”。
       当时有人开玩笑“随便在北京城里扔一颗石子,都能砸中一个乾隆的后代。”
       这句话有夸张的成分,但也从侧面说明了清皇室后代人员繁多。
       后来的人口统计中,
       能够算得上清朝皇室成员的人口一度接近20万。


       可能这也造成了当下,社会在推崇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有些的确是姓爱新觉罗的人,跳出来“承担”所谓的宗族责任。
       随着军阀混战,到了1924年10月,
       民国不再承认清廷皇室成员身份。
       袁世凯时期制定的条例也被废止,伴随而来的就是补贴的取消。
       这导致他们的生活陷入困境。
       有些人的“家底”比较厚实的,可以支撑生活。
       有些希望且能够自力更生的,尤其是一些有本领的闲散贵族,
       他们在各个军阀队伍中担任职务。


       还有部分有志之士开始从事教育工作,多数人还是靠着人脉关系在政府部门谋得职位。
       按照民国公职部门的待遇来看,他们的生活过得不错。
       按照《清史稿》记载,当时的北京警员中70%以上为满族人,而且皇室子弟占比较高。
       部分后人坐吃山空,或者变卖家财度日,他们最终过上了平凡的生活。
       极少数人投靠了日本,在侵华战争中成为卖国者,做尽坏事。


       乾隆后人开始作怪?
       说实话新城中国成立,很多清朝贵族子弟在家族的教导下,学识修养非常好,特别是国家在对外开放后,他们重拾自己比较感兴趣的领域。
       他们中有从事文物鉴定、考古、书法等行业的人员,其中也不乏大家,
       特别是在书画界,涌现出众多名家。
       如启功先生,他就在教育、书法等领域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对于他的身份,这是经过官方认证,有据可靠的雍正帝弟弟弘昼后人。


       他们无论身份地位再高,都是低调做人、踏实做事。
       可有些人无法考证且也未经官方认证,自诩为乾隆后人的人,凭借身份开始追名逐利。
       比如吉林市满族联谊会会长爱新觉罗·恒绍,汉名为孙恒绍,
       自称为溥仪的亲儿子,乾隆的七世孙。
       由于家庭条件不错,他从小就开始接受传统教育和满族文化。


       他从小就对清朝文化比较感兴趣。
       可能是出于使命感和身份责任,他通过查阅史料,走访调研,撰写了《爱新觉罗·恒绍藏宫廷秘方集》。
       他还通过开讲座,成立社会组织的方式,来宣传满族文化。
       后来他对清朝文化的热衷一度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如他会和家人在家中,穿戴清朝服饰、家里也会按照清朝贵族的规制进行布置,客人做客也是按照清朝礼仪进行接待。
       他所谓的这些清朝“礼仪、生活习惯”等到底是否正宗,一般人也无法做出评判。
       毕竟是人家在自家以及朋友圈中,倡导这种生活方式,对他人和社会没有危害,
       专业人士未能参与,也无法给出中肯评价。
       本来成立的社会组织就是非官方的,他在文化传承方面所做的事情也是国家提倡和支持的。


       以孙恒绍的痴迷来看,如果他能按照这个思路一直走下去,可能真的可以在该领域的民间研究方面取得一定成就。
       然而事情永远不会“理所当然”地按照人们预期的轨迹发展。
       伴随孙恒绍名气越来越大,他成立了相关的社会组织。
       开始系统化宣传清朝文化,特别是开展清朝祭祖活动后,
       该人的所作所为“变味”了。
       刚开始他会按照史料记载的方式,参与者均身着清朝皇室传统服饰,在家族的墓地进行祭祖。


       因为清朝遵循儒家思想,君王们也特别注重礼制。
       这可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正是它的存在,才会将人划分为三六九等。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王朝,可以说它是封建礼制的集大成者,《大清通礼》《皇朝礼仪图示》等都对清朝礼乐制度进行详细的规定。
       祭祀制度要求更是严格,作为最尊贵的君王,在祭祀祖先时也需要三跪九叩。
       其中君王谒陵仪更是繁琐、复杂。


       孙恒绍虽不能完全展示皇家的祭祖礼仪,但殷实的家境还是可以支撑其完成简单化的皇家祭祖流程。比如参拜大礼。
       按照孙恒绍的介绍,这是向世人展示清朝皇家文化的一部分,而且通过现场演示,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清朝皇家祭祖礼仪。
       这本来是好事,可能是在参与过程中,
       他享受到了被人跪拜的“优越感”,野心也开始膨胀起来,越来越不满足于小范围内的祭祖演示。


       有一次他还将家中流传下来的,据说是乾隆戴过的玉扳指戴在手上,身着龙袍,组织了上百余人,有“宫女”“百官”,进行公开祭祖。
       过程中他还重现了百官朝见的景象,并在媒体面前大谈特谈参与的感受,还邀请更多人参与其中。
       当时鉴定专家也确认了他的玉扳指是货真价实的君王扳指,价值
       约1亿元,属于家族传承之物。


       因为了解清朝贵族文化的人都知道,当时贵族对家中子弟的教育非常严格,其中一条就是要低调做人和踏实做事。
       孙恒绍的做法违背了清朝贵族教育的宗旨。
       在他公开大规模开展类似活动后,人们发现他希望通过媒体宣传,为自己积累名声和获取利益。
       这让真正想传承清朝文化的人开始反感并远离他。


       传承传统文化要适度
       优秀的传统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宣传和传承,但
       孙恒绍事件提醒着人们,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要选对路径。
       无论是清朝文化,还是其他优秀的中华文化,历经多年的发展,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记载着历史文化岁月的变迁。
       后人希望的是更多地学习和弘扬这些优秀传统文化,
       感受它们的独特文化价值,并从内心深处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基于此民间组织和个人在传承过程中,除了进行基础内容的传播和讲授外,更多的是需要让受众者了解文化的底蕴,感受文化的价值。
       传播和展示形式可以多元化,但最最重要的是
       传播和传承者需要深挖、研究和阐述所关注领域的文化的精髓与特色。
       如清朝文化兼收并蓄的特征。它在清朝入关后,就开始注重吸收和大量接纳儒家文化,铸造出具有自身特点的满清文化。
       因清朝经济和文化的高度发达,它的包容与兼并影响了民国甚至新中国,并成为后世发展的永恒动力。


       清朝文化也包括了勇于开拓的精神。
       满族本就是马背上的民族,勇猛、拼搏和开拓的精神使得清朝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
       组建研究小组,组织论坛、会议,进行皇家祭祖演示等,只要可以为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人们提供平台进行清朝文化交流,促进清朝文化与其他文化的相互沟通,提升其传播力和国际影响力,这都是良好的传播途径。
       人们需要厘清的是,在优秀文化传播和传承过程中,到底要向受众者传达什么内容,而非形式。


       结语
       事实上,孙恒绍的做法有可圈可点之处。
       他痴迷清朝文化,并以清朝皇室后人身份自居,虽其身份暂无定论,只要他不做出危害国家和社会的行为,人们不应该对其进行批判。
       但他以传承清朝文化之名,行博取名利之实,这种做法令人不齿。


       故此人们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
       首要的就是树立传承的意识。
       明确要传播和传承的文化,其“核心价值”是什么。
       其次传播者也需要将该文化融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并将文化内核与当地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
       使其能够深植每个人的内心。
       文化的传承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官方、民间、媒体等各方的共同努力,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共同担负起优秀文化传承的使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