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四十载,告老还乡归故土,是所有为官者心中最圆满的结局。但功成名就回去与清贫着回去,在邻里间传的话可大有不同。

乾隆时期三朝元老孙嘉淦告老还乡,为了给自己充脸面专门购置了十几个大箱子,却让乾隆震怒,在回乡路上专门派人拦截,为官四十载他究竟做了什么呢?

入仕之路不顺

士农工商,古人一直奉信“达则兼济天下”,孙嘉淦自然也是如此,想要入朝为官立下一番事业,为黎明百姓造福。

封建王朝时期,想要入朝为官必定要走科举之路,但科举之路并不是那么简单的,有些人寒窗苦读数十载都未必能取得什么结果。

孙嘉淦的仕途之路在前期走得也相当不顺利,他不是什么官宦人家的子弟,没有足够的背景,家中只有祖父曾经做过县官,日子十分清苦。

也正是因为底层人民的出身,让孙嘉淦看到了黎民百姓所受之苦,更想用自己的力量为他们做事。

在寒窗苦读了三十载之后,孙嘉淦终于中了进士,康熙五十二年,他被授庶吉士,进入了朝堂,随后入职翰林院,担任检讨一职。

按理来说,入仕之后,对于他这样有抱负的人而言,该是大展拳脚的时候,但接下来孙嘉淦接连经历了母亲和妻子的离世。

儒家传统的守孝观点之中,父母去世,无论是多大的官员,都该辞官回乡为父母守孝。本该大展拳脚的时期,孙嘉淦的仕途却因此停滞不前。

直到康熙帝去世,雍正帝即位后,孙嘉淦停滞的事业才重新有了起色。

他为官刚正不阿,直言不讳,很多时候进言会惹得皇帝不快。而孙嘉淦在雍正帝刚即位不久之后,便敢向雍正进言,“亲近兄弟、停止纳捐、西北收兵”。

那可是经历过九子夺嫡,九死一生过来的雍正帝,自己身边的这些兄弟,之前都是跟他争夺过皇位的,可孙嘉淦却让雍正帝亲近他们,自然惹得雍正大怒。

雍正直接将翰林院的掌院学士怒骂了一顿,认定这孙嘉淦如此含沙射影,不安好心。

朱轼此时也在,面对震怒的帝王,他婉转道:“虽然狂妄,但臣很佩服孙嘉淦的胆量。”

敢如此直接将这件事情挑到皇上面前,朱轼心底的佩服也确实是真的。这句话倒是引起了雍正帝的沉思,思忖了一会,雍正也大笑,“朕也佩服他的胆量。”

做皇帝的,不怕身边臣子进言,怕的是身边臣子进献谗言,孙嘉淦此举虽然让雍正心里不舒服,但他所提出的这三点确实是于国有益处,是位能臣。且他如此直言不讳,又是位不畏生死的忠臣。

雍正当即下令任他为国子监司业,接下来孙嘉淦的仕途便开始逐步高升,他为雍正献计献策,在康乾盛世过渡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很得雍正的信任。

这份信任延续到乾隆帝在位之时,乾隆重用孙嘉淦,却也因为孙嘉淦生过好大的气,这是怎么回事呢?

颇受乾隆信任

乾隆即位后,任命孙嘉淦为吏部侍郎,在其位谋其政,孙嘉淦在职期间多次上疏,越发得乾隆喜爱。

雍正时期,朝中一片高压,虽政绩过人,但如果长时间这么高压下去,难保不会朝堂中出现怨言,所以到了乾隆帝时期,治理便相对松散。

也是这份松散,给了奸人机会。

后来孙嘉淦升任刑部尚书,又兼吏部尚书,官职升迁的同时也招来了同僚的嫉恨,尤其孙嘉淦不爱金钱,为人清正,不愿与奸人同流合污,在朝中得罪了不少人。

乾隆在位期间,一份稿件流传开来,这份稿件是以孙嘉淦的名义流传的,传闻是孙嘉淦所写,稿件内容桩桩件件都是对乾隆帝的斥责。

从南巡劳民伤财到用兵失误,罗列了乾隆帝多种过错。若是换做旁人,可能不会有人信为官者敢有这个胆子辱骂皇上,但如果是孙嘉淦的话,好像就说得通了。

毕竟孙嘉淦本身就是个敢于直言的臣子,常常当着皇帝的面说皇帝不爱听的,写封稿件申论皇帝的过错,完全合理。

乾隆知道此事是莫须有,这位伪稿并非是孙嘉淦所写,又不想在朝中掀起高压,便打算将此事轻轻放下。

乾隆告诫诸臣子,“若是孙嘉淦真有要谏言的事,为何不写在奏折里,却要写在这么密奏中,就算是写在密奏中,他又何必泄露给众人,招致众人对其的怒火。这明明就是有人嫉恨,想要排挤孙嘉淦。”

乾隆慧眼识珠,也没打算深究此事,可让乾隆没想到的是,自己将这件事放下,仍有人不死心将这件事闹大,再次将这封稿件摆到了他的案头。

再一不再二,这一回乾隆勃然大怒,下令彻查,誓要将这伪造书稿之人找出来。

孙嘉淦伪稿案牵扯了朝中诸多臣子,也因为乾隆这回的震怒,牵连了很多人,导致冤假错案的产生,但最终这份伪稿究竟是谁伪造的,仍然未能查出来。

孙嘉淦对此也无能为力,本就是他人要陷害他,当然乾隆帝如此声势浩大也确实劳民伤财,孙嘉淦只能尽自己最大可能尽好刑部尚书的职责,避免冤假错案的产生。

这次的伪稿案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但从侧面也能看出乾隆帝对孙嘉淦的信任,以及对他品行的信任,认定这是有人在陷害他。

身为臣子能够得到圣上的信任,自然是一件十分值得庆幸的事情。经此一事,孙嘉淦不改本心,不贪恋钱财,不守旧,踏踏实实为百姓做事。

兢兢业业为官四十年,他也终于到了该告老还乡的时候,但回乡一事,却让孙嘉淦犯了难。

打肿脸充场面

人总是要点面子的,尤其像孙嘉淦这种在外为官之人,一直都是左邻右舍称赞的对象,认为他入朝为官是光宗耀祖了。

可孙嘉淦在位不曾有过一丝一毫的贪污,平时过得也挺清苦,手头也没攒下几个钱。

旁人回乡都是声势浩大地回去,他若是以这样一副清苦的样子回去,会遭人非议,说他过的不怎么样。

之前他回乡的时候,就两手空空,街坊说他的那些不好的话就总是传到了他的耳朵里。

此番“荣归故里”,孙嘉淦自然不希望再遭人非议,尤其让人觉得他过的不好,也会落了自己的面子。

但他手里确实是拿不出钱财来充门面,这可如何是好呢?

孙嘉淦思索了一番,关上门来谁也看不见他究竟是富是贫,索性派人去买了十几个大箱子,将箱子里装满了石头,瞧着活像是拉着一车车的金银财宝。

孙嘉淦很满意,浩浩荡荡地回乡了,路上他也一直在思量自己此番举动会不会露馅。

但没想到京城那边先得到了消息,他在职期间得罪了很多人,即便他已告老还乡,嫉恨他的也不在少数,见他拉着十几个箱子回乡,当即将事情捅到了乾隆帝面前。

在乾隆面前声称孙嘉淦私下敛财无数,回乡拖着十几箱金银财宝,那都是他为官期间贪下的赃银。

乾隆闻言十分生气,他一直认为孙嘉淦一心为公,两袖清风。自己也十分信任他,在他人利用伪稿嫁祸他时,也一直站在孙嘉淦这一方,却没想过他的清正都是装出来的,背地里也是个贪官污吏。

乾隆帝立即下旨命人去查,将孙嘉淦拦在了半路上。

眼看侍卫一一掀开他的那些箱子,孙嘉淦心中有些苦闷,自己这伪装到底是被识破了。

侍卫掀开箱子之后,并未发现金银财宝,只见到了满满的石头,觉得十分奇怪,每一只箱子都进行了彻底的检查,就连那些石头也仔细查看过,并未发现任何的不妥。

这才知晓孙嘉淦并未行敛财之事,将事情的始末原原本本上报给了乾隆。

乾隆得知后知道冤枉了他,高兴自己没有错信他,感动他为官多年,仍然过得如此清贫,需要用这种方式来给自己撑场面。他当即赏赐了孙嘉淦不少的金银,将他箱子里的那些石头全部换成了真金白银,让他能够风风光光的回乡,以便安享晚年。

虽然一身清苦,但孙嘉淦一直恪尽职守,为百姓造福。面子上过不去也只是小事,他从未因为自己身无长物而懊悔过,只因为自己为百姓做实事而满足过。

他关爱百姓,不爱金钱,一心为公。自读书立志,便不曾有过偏移,虽然官场沉浮,却仍不改本心,这也是他历经三朝,备受信任的本质原因。

两年之后,朝中无人可用,乾隆再次任用孙嘉淦回京入职,他仍毫无怨言地回了京城,入了上书房。此番回京他再没有荣归故里,而是在任上去世了。

正是有孙嘉淦这样清正的官员,才能让康乾时期,满清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忠臣难得,像孙嘉淦这样的文臣更是难得。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