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舜典》中记载有:“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刑始于兵,历代完善,包罗万象,腰斩,车裂,凌迟,缢首,不忍直视,乏善可陈。古执行者,地位低下,为人不容,结果凄惨。

最近有一部电视比较火热,叫做《觉醒年代》,主要讲了在上个世纪初期一群爱国之人,苦苦寻找救国之路的故事。其中有一个镜头给人记忆非常深刻,便是刽子手在斩首犯人之后,一些百姓会争抢拿着馒头去沾人血,据说吃了这种人血馒头可以治疗百病。鲁迅先生就曾写过这件事,我们现在看来自然觉得不可思议,但在那个时候这也算一件比较正常的事情。

不过,刽子手这个职业倒是很早便退出了历史舞台。自从有了枪械后,处决犯人大多会直接用枪,所以刽子手逐渐失业,到最后已经完全不需要这种职业,彻底在历史舞台中消失。

不过,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看到刽子手,大多时候会认为他们的工作比较简单,总觉得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工作。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古代可不是谁都能胜任这份工作的。

因为在执行时,需要讲究快准狠,保证犯人不会感到过多的痛苦;或者说,有的家人想要为犯人留一个全尸,还不能完全将犯人的头砍掉。除此之外,他们行刑的大刀往往非常重,有数十多斤重,想要将其随意舞动都很费力,更别说执行了。而我们今天要介绍的便是我国最后一个刽子手,叫做邓海山,在那个年代他也算非常出名,是众多刽子手中的佼佼者。

在邓海山很小的时候,他的父母相继离世,也没有什么亲戚愿意收留他。所以,邓海山只能一个人过着艰苦的生活,也正是因为有这种经历,邓海山从小便非常勇敢,不怕吃苦,为之后做刽子手打下基础。

一次偶然的机会,邓海山遇到了自己一生的贵人,也就是他之后的师傅佟绍箕,此人同样是一位刽子手。因此,邓海山便开始跟随师傅学习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刽子手。当时,他每天都需要练习砍冬瓜,增加自己的手感,与此同时也可以锻炼手臂的力量,才能在日后真正行刑的时候做到快准狠,不然只会徒增犯人的痛苦。

日复一日,无论是技巧还是力量,邓海山都已经熟练地掌握其精髓,可以出师。而在其临行前,师傅又教给他最后一个要点,便是只可行刑斩首99人,不能过百,否则会迎来厄运。虽然这个说法听起来有些迷信,但邓海山还是非常痛快地答应了自己的师傅,殊不知年轻气盛的他心中根本没有当回事。

此后,邓海山凭借自己刽子手的技术逐渐变得小有名气,很多犯人的家属在行刑前都会贿赂、打点他,好让他在行刑时能够下手快一点。就这样,邓海山的生活大为改观,不用再和小时候那样吃苦,因为做这一行中可以捞到很多灰色收入。

不过,有钱之后的邓海山似乎忘记了自己过去的生活,或者说对自己的职业比较有信心,认为不缺来钱处,生活开始变得大手大脚。平日里没有犯人需要行刑的时候,他便随意挥霍,等钱花完了只需要等到下一个需要行刑的犯人便又有钱了。

很快,被邓海山执行的人数达到了九十九个。这时,他本应该放下屠刀,听从师傅的话另寻他路。可邓海山已经离不开这个行业,一来赚钱多,可以满足他的消费;二来也并非每天都需要上班,空闲时间较多,比较自由。在金钱的诱惑之下,邓海山将师傅的警告抛之脑后,继续行刑斩首犯人。

最后,随着枪支的出现,刽子手逐渐失业,邓海山也再无用武之地。直到那个时候,被他行刑的人数已经到达三百,远远超出了师傅警告的九十九人。而邓海山想要另寻出路时,却发现因为自己“杀人”太多,大家都非常嫌弃他,不愿意收留,甚至就连佛门没有不愿意度他,只能从事一些力气活勉强维持生计。

除此之外,也没有一个姑娘愿意嫁给他,嫌弃他身上的怨气太重,手上沾染了很多人的血。没有办法,邓海山只能孤苦地度过一生,直到1925年去世,也代表我国再也没有刽子手。总得来说,邓海山的悲剧人生,既有那个时代的原因,也有邓海山自己的因素。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