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陈玉静】近年来,受利率市场化、贷款利率成本持续下行等多重因素影响,上市银行净息差持续下滑。
随着年报季来临,A股上市银行年报渐次出炉。截至4月28日,已有37家上市银行披露年报。各银行整体保持稳健经营的同时,净息差普遍承压。
Wind数据显示,在已披露年报的37家上市银行中,36家上市银行净息差指标同比下降,22家上市银行净息差指标低于1.8%的警戒线。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净息差压力主要与近年来特殊宏观经济环境有关,一方面,银行定期存款占比上升,负债成本走高;另一方面,银行金融机构持续让利实体经济,贷款利率持续下行,同时,也受到金融市场波动加剧,金融资产价格走弱等影响。
36家银行净息差收窄,最低降至1.28%
日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2023年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情况表(季度),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至四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分别为1.74%、1.74%、1.73%、1.69%。
净息差整体承压之下,A股上市银行的净息差指标也普遍下滑。
截至4月28日,已有37家银行披露年报。其中36家银行的净息差数据同比下降。其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江苏银行、平安银行、瑞丰银行5家银行的净息差指标同比降幅在0.3个百分点以上,降幅分别为0.31个百分点、0.32个百分点、0.34个百分点、0.37个百分点、0.48个百分点。
在目前37家已披露年报的A股上市银行中,交通银行的净息差数据最低,为1.28%。交通银行持续低迷的净息差也在年报中得到了关注。2023年报中的行长致辞部分显示,展望2024年,交通银行将从增量业务、存量客户的增量需求以及存量产品的增量扩容三个维度,进行迭代提升,积极挖潜多维产能,以有力的举措推动净息差边际改善,以长期主义的视角重塑中间业务能力曲线,形成良性可持续的价值创造能力体系。
东方金诚金融业务部分析师王宏伟对大河财立方记者表示,在资产端方面,银行响应国家政策加大向实体经济减费让利力度,LPR多次下调、存量贷款重定价、住房按揭贷款利率调整等致使信贷资产利率持续下行,同时投资端资产收益率亦随着市场波动呈现下降趋势。负债端,虽然2023年银行多次下调存款挂牌利率,但受企业和居民投资和消费意愿不足、存款定期化现象突出影响,银行存款利率下行幅度明显小于贷款利率下调,导致行业净息差普遍收窄。
净息差收窄仍将持续,商业银行可多管齐下提升收入
净息差是银行净利息收入和银行全部生息资产的比值,作为评估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一直为市场所关注。
王宏伟表示,一方面,银行净息差收窄会拖累银行利息净收入的增长,进而影响银行的利润,另一方面,银行净息差的收窄也反映了银行让利于实体企业以及居民投资意愿下降、储蓄意愿依然较高等问题。未来在银行让利实体经济的大背景下,预计银行业短期内净息差仍将呈现收窄趋势。
近些年我国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这也引起了监管部门的关注。
中国人民银行在2023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出,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利润保持增长,但净息差持续收窄,利润增速有所下降。商业银行向实体经济发放贷款面临资本约束,化解风险也要消耗资本,我国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有明确的监管标准。商业银行维持稳健经营、防范金融风险,需保持合理利润和净息差水平,这样也有利于增强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撰文再次提及银行净息差的问题,文章指出,利率上,要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推动存贷款利率进一步市场化,稳定银行负债成本和净息差,提高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
当下,银行业面临较大的净息差下降压力,在资产端持续让利实体经济的背景下,降低负债端成本成为银行业稳定息差的重要途径。存款是商业银行的重要负债来源,降低存款利率成为商业银行稳定净息差的重要方式。
2023年以来,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持续下调,2023年6月、9月、12月,国有大行先后三次下调人民币存款利率,中小银行也参与“补降”。
今年3月以来,多家中小银行调降存款利率,从调降幅度上看,基本在5个基点至40个基点不等,多家银行1年期及以下存款利率跌破2%。业内人士表示,此轮部分银行近期密集调降主要是对去年年末国有大行调整利率行动的跟进。
在净息差持续收窄的情况下,银行业应该如何面对?
王宏伟表示,首先,商业银行可以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通过“以量补价”方式弥补息差下降带来的收入下滑。其次可以进一步优化存款结构、加强负债端成本管控,通过提升客户综合服务能力等方式提升客户黏性,同时逐步压降协议存款、结构性存款、大额存单等高息存款,提升活期存款和短期存款占比以控制揽储成本。另外,可以加大科技创新及产品创新力度,提升中间业务收入。最后,要提升风险管控能力,降低资产不良率以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见习编辑:李文玉 | 审校:张翼鹏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