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问,在我国历史上最为鼎盛的朝代是哪一个?想必大部分人都会回答说是唐朝。至今,仍有不少人想着“梦回大唐”,他们怀念的就是大唐的盛世,是那种“万国来朝”的荣耀。
而在唐朝时期,最为鼎盛的时期就是“开元盛世”,在那个时期,唐朝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与昌盛,是真正“万国趋河洛”的时期。
但也许很多人想不到的是,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帝王李隆基,在晚年时却被架空成“太上皇”,还被自己的儿媳折磨,度过了一个堪称凄凉的晚年。
发动政变,诛杀韦后集团
李隆基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孙子、唐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又被称之为李三郎。对于李隆基而言,他降生的时代可能并不是太好,因为当时还处在武则天把持李唐朝政的时代。
就在李隆基出生的前一年,武则天才把唐中宗李显废为庐陵王,将他的父亲李旦立为皇帝,也就是后来我们所称的唐睿宗。
这件事情听起来好像是一件“好事”,但实际上,虽然李旦名义上是皇帝,但武则天却仍旧把持着朝政、临朝称制,不仅不允许李旦听政,还要求他居住在别殿之中,大唐的军政国事都由武则天一人专断。简单而言,李旦不过是一个“傀儡皇帝”。
此时,武、李两家的政治斗争十分激烈,而从小生活在这个环境之中的的李隆基也深谙皇家权力斗争之道。
一开始,武则天手握大权,动不动就废除皇帝的帝位、幽闭皇家子嗣,令李隆基的日子其实很不好过。
在长寿二年,李隆基的母亲窦妃还被诬陷“厌蛊咒诅”,最终被秘密杀死于宫中,最终,是李旦的一位妾室豆卢氏和李隆基的姨妈窦氏抚养和照料李隆基的。
到了圣历二年,李隆基才再次出阁。此时,武则天年事已高,而且她听从狄仁杰等人的劝谏,放弃立武承嗣为太子的想法,仍是将李显立为太子,李隆基的父亲也被封为相王。
而后,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迫使武则天让位于唐中宗李显,当时,李隆基正处于弱冠之年,他目睹了这场政变,并且,这场政变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在武则天去世之后,太子李显继位成为了皇帝,可李显性格懦弱,也没有帝王之才,朝政大权又逐渐落到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的手中。
韦皇后还效仿武则天,驱逐发动政变、恢复唐朝的功臣,并让自己的兄长掌握大权。
后来,韦皇后野心更是膨胀,还想学习武则天,自己登基做第二个女皇帝。
可说到底,天下也只有一个武则天有如此手腕,还没等韦皇后行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就决定发动政变,先发制人地夺取政权,让李唐天下回到自己手中。
唐隆元年七月,李隆基等人发动政变,诛杀了韦皇后及其党羽,安乐公主、上官婉儿等人也陆续被诛杀,这次政变顺利结束。
接下来,李隆基又迫使李重茂禅让皇位,由李旦重新继位。
原本,按嫡长子继承制度,李旦的嫡长子李成器应该被立为太子,可李成器坚决辞让,认为应当立李隆基为太子,诛杀韦皇后有功的大臣们也持有类似的观点,因而,最终李旦顺水推舟,立李隆基为太子。
当时,李隆基已经被封为平王,还兼押左右万骑,可以说是大权在握。再加上在政变之后,李旦还曾对李隆基说,是你平定了宗庙社稷的祸患,将来百姓也要仰赖你了。
也就是说,只要不出意外,在李旦之后,李隆基必定能够登上皇位,成为大唐国主,可问题就在于,在李隆基面前确实还有一道“难关”,那就是太平公主。
雄才大略,开创开元盛世
太平公主同样是一个有野心的女人,而且她自恃拥立李旦有功,经常干预政事。
如果说只是这样,那么李隆基可能还不会对太平公主起杀心,但问题就在于,太平公主觉得李隆基精明能干,一定会妨碍自己掌握权力,总是想找机会要废掉李隆基,另外立一个便于自己的掌控的太子。
李隆基敢于发动政变,当然不会就此罢休,他同样也在找机会想要除掉太平公主。两人之间的明争暗斗,李旦其实都看在眼里,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李旦造成了这个局面。
一开始,李旦遇事会先问太平公主的意见,之后再问李隆基的意见,可渐渐地,李旦逐渐觉得自己的儿子更具有雄才大略,遇到事情也更愿意听李隆基的,这反而加剧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间的矛盾。
眼看着两人矛盾愈演愈烈,李旦害怕这样下去会导致李唐江山再次大乱,于是,他下定决心将皇位禅让给李隆基,并改元先天。
到了先天二年,有人密报太平公主密谋造反,甚至已经计划在李隆基的饮食之中下毒,李隆基迅速抓住了这个机会,诛杀了太平公主一党,最终彻底掌握了皇帝应有的权力。
终于感到心满意足的李隆基将年号改为“开元”,其目的就是表明自己励精图治的决心。没有人可以否认,李隆基在此时确实是一个好皇帝。
李隆基在初掌大权之时,面对的是朝廷元气大伤、吏治混乱腐败,亟待重振局面的景象。在这个时候,眼光精准的李隆基启用了姚崇、张九龄等官员,帮助大唐帝国走上正轨。
例如,李隆基任命姚崇为宰相后,采纳了姚崇“十事要说”的建议,广开言路、奖励正直的官员,不让皇族、宦官专权。
姚崇还在李隆基的授意下亲自指挥了蝗灾治理的工作,使得一场严重的蝗灾很快被遏制,没有造成国家农业的重大损失。
在姚崇辅助国家走入正轨之后,李隆基又相中了为人正直的宋璟、文武双全的张说、才华出众的张九龄等贤相,在他们的辅助下,大唐王朝一步一步走向了开元盛世。
除了慧眼识才之外,李隆基还大刀阔斧地改革朝廷吏治,他裁撤了武则天创设的众多无用的机构和官员,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节约了财政支出;确立了严格的官员考核制度,并恢复了谏官和史官参加宰相会议的制度。
此外,李隆基还十分重视县令的任免,李隆基敏锐地察觉到,县令是国家治理的最前沿,是国家吏治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他会亲自对县令进行考核,确定他们是否称职,并对不称职的官员进行罢黜。
由此,唐朝走入了开元盛世,在这一时期,我国历史上首次将东北三省全境纳入我国版图,民族关系得到了极大地改善,社会生产力更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根据史料记载,开元盛世以来,唐朝各个方面都已经达到了全球范围内的极高水平,人口大幅度增长,到了天宝年间唐朝人口已经达到了8000万人之多。
而且,唐朝的商业、交通都十分发达,整个社会欣欣向荣,对外贸易也十分活跃,肤色不同、语言不通的商贾云集在长安、洛阳等大都市。
而在国际上,唐朝的更是声名远播,《唐六典》显示,开元时期前来朝贡的藩国就已经达到了70多国,从东亚的日本到东南亚诸国;从中亚、西亚到地中海地区,数十个国家与大唐建立起了朝贡关系,正可谓是万国来朝。
不过,在繁荣强盛的背后,社会和政治危机也在发展,但李隆基不仅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反而满足于自己的功绩之中,他沾沾自喜,一改往日励精图治的做派,开始沉迷享乐、作风也日渐奢靡,这为他晚年凄凉的下场埋下了隐患。
宠信奸臣,落得凄凉晚景
沉迷女色、荒废政事是一个帝王堕落的开始,李隆基也没有逃过。在李隆基执政后期,他先是宠信武惠妃,并听信武惠妃的谗言,杀死了自己的3个儿子,改立李亨为太子。
可没过多久,武惠妃就病死了,在失去了武惠妃之后,李隆基突然发现后宫虽然有许多美人,但是没有一个可以让他满意,这让他郁郁寡欢,更加无心政事。
为了让李隆基高兴,李隆基身边的人告诉他,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琩的寿王妃杨玉环,长得貌美如花,一定能讨他的欢心。
于是,李隆基就将杨玉环召入宫中,一见之下,李隆基立即就被杨玉环的美貌所震惊,而且,杨玉环还懂音律、擅长歌舞,很得李隆基的欢心,当下他就有了将其“据为己有”的心思。
天宝四年,李隆基册封杨玉环为贵妃,对其万般宠爱,除了大家都十分熟悉的“一骑红尘妃子笑”之外,还有700多人专门为杨玉环做衣服,李隆基的奢靡之风更是日渐无度。
如果仅仅是宠爱一个妃子,那么唐朝可能还没有那么快由盛转衰,可问题在于,李隆基不仅宠信杨玉环,还“爱屋及乌”地让杨玉环的族兄杨国忠当上了宰相,其兄弟姐妹也都有封赏。
光是看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发现,朝廷吏治走下坡路的景象似乎又要重演了。
不仅如此,李隆基还罢免了张九龄等贤相的官职,任命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当宰相。李林甫此人妒忌有学问的人,又见不得有人比他更有才能,他总是表面上与人交好,但背地里却阴谋陷害所有有可能被皇帝重用的、比他更有才干的人。
在这些奸臣的祸乱之下,整个唐朝都开始混乱了起来,各种矛盾不断激化,可李隆基似乎根本看不见这些危机,仍旧沉迷酒色,还错误地任命安禄山当节度使,最终,安史之乱爆发,大唐盛世由鼎盛走向衰落。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李隆基带着杨玉环等少数妃嫔、随臣逃出长安,在途径马嵬坡时,禁军将士已对于李隆基的种种行为颇多不满,这为太子李亨发动兵变提供了绝好时机。
于是,李亨策划诛杀了杨国忠,并逼迫李隆基赐死了杨玉环。
至此,李隆基和李亨父子分道扬镳。天宝十五年,李亨在灵武城南门城楼登基,改年号为至德,并尊李隆基为太上皇。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李隆基可能也没有想到,自己和父亲之间所发生过的事情,最终会在自己的儿子身上重演一遍。
此时的李隆基身边只有一些亲随士兵,而实力雄厚的郭子仪等人则只听李亨调遣。而后,安禄山被杀、唐朝官兵收复了洛阳、长安,李隆基只得以太上皇的身份回到长安。
在失去了杨玉环之后,李隆基就一蹶不振、郁郁寡欢,更没有什么心思治理朝政,当皇上还是当太上皇对于他而言似乎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可李隆基没有想到的是,李亨的皇后张氏同样是一个十分有野心的女人。
张皇后仗着李亨的宠爱,先是干预朝政,后来更是想要借着打击太上皇李隆基来增加自己的权势,并借此笼络朝中大臣。
为了讨好张皇后,宦官李辅国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和李隆基“对着干”。例如,李隆基想要厚葬杨玉环,李辅国就找各种理由反对。
例如,李辅国还觉得李隆基住在兴庆宫和大臣多有往来,对李亨不利,还矫诏强行把李隆基迁往甘露殿;再例如,李辅国还找各种理由将高力士、陈玄礼、玉真公主等人统统从李隆基身边赶走,让他真正成为了一个孤家寡人。
为什么张皇后纵容手下如此对待太上皇,李亨却没有阻止呢?一方面,李隆基晚年时处死自己儿子、宠信奸臣、沉迷美色之举早已引起了李亨的不满,他们的父子关系并没有那么融洽。
另外一方面,李亨自己也身患重病、不理朝政,还受制于张皇后,确实也没有能力去看望李隆基。
种种因素综合之下,李隆基就落得了一个晚景凄凉的下场。
在宝应元年,李隆基驾崩,同年,旧病缠身的李亨也驾崩。不过,张皇后同样也没有能够把持朝政,由于李辅国的背叛,张皇后被继位的唐代宗李豫废为庶人,最终幽闭而死,在这场政治斗争付出了应有的代价。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李隆基的晚景凄凉都是自作自受,如果李隆基能够不受诱惑、不因自己的功绩就骄傲自满,一直做一个勤俭节约、励精图治的明君,那么他也不至于落得如此下场,而大唐更可能会走向新的高峰。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