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影《周处除三害》像是一匹黑马,上映后口碑一路飙升,热议不断。
饰演主角陈桂林的演员阮经天,也在自己41岁这年迎来了一次痛快又高调的翻红。
电影中的阮经天,糅杂了太多矛盾的特质。
他是内敛的,但冷静的表情下暗流涌动,疯批的内在呼之欲出。
他有强烈的侵略性、爆发戏张力十足,可低头炫饭狼吞虎咽的时候,又显出几分憨傻欢实的“少年感”。
宽大的廓形西装让阮经天的表演如虎添翼,站定、抬眸,就有一股浑然天成的震慑力。
这个画面,让人想起14年前出演《艋舺》,一举拿下金马奖的阮经天。
一别经年,归来更胜往昔。
有人说,陈桂林是阮经天的人生角色。
这话不无道理。细究起来,阮经天的身上似乎真的生长着一部分属于陈桂林的血肉,让他们能够无限地逼近彼此的本体。
这种贴合,也许源自于一道共同的伤痕。
01.父亲,是他避不开的软肋
《周处除三害》中的陈桂林,是个很复杂的人物。在“糙汉”、“癫狂”的标签下,陈桂林藏着一处柔软的伤口。
陈桂林是个孤儿,养老院里的奶奶是他唯一的家人,也是他一生的牵挂。陈桂林想赚大钱,最初只是为了向奶奶证明自己。
后来无法回头,他怕奶奶担心难过,在袭警遁逃后便隐姓埋名,就连奶奶做手术需要家属签字,他都不敢直接出面。
奶奶留给陈桂林那块粉红色的廉价手表,成了他悲苦身世和心底温情的唯一证据。
某种程度上,阮经天能够共情陈桂林心底那份痛楚的,因为他经历过与之相似的卑微成长期。
十岁之前,阮经天跟着祖父母长大。祖父是医学院的教务长,一生清廉,很受人尊重,阮经天也很崇拜他。
阮家祖上风光过,从祖父这一辈起开始没落,但家境仍算小康,家学教养也颇为深厚。
但等他回到父母身边以后,落差骤然袭来。
当时恰逢父亲生意失败、几近破产,家里的氛围沉重又苦闷。在阮经天的记忆里,父亲从那时起就暴戾得毫无缘由,除了昏睡,就只会发火。小时候他一脱衣服,从头到脚都带着挨打的伤。
温和的母亲无力反抗,只能无奈地敲打儿子:“今天天气不好,你皮要绷紧一点。”
在这个传统的严父慈母家庭中,阮经天对父亲的感情很复杂,一边厌恶,一边害怕。
他记得小时候去普吉岛玩,第一次出国游的他很兴奋,在人群中抢过导游的麦克风,放声高唱。可身后的父亲突然劈头盖脸打了他一巴掌,让他一下噤了声。
那个巴掌,是阮经天日后兴奋时从天而降的一盆冷水,也是他想放松时的一道无情鞭笞,他永远记得那一瞬间惊慌的感觉。
小学五年级,阮经天开始练游泳,天分很不错,差一点就能进入奥运代表队。
可惜,他无可救药地开始反叛。
演遍台偶浪漫剧本的阮经天,自己的青春是一本不折不扣的疼痛文学。
父亲的打击式教育和阮经天的自我压抑,让他的青春期彻底失控了。五年内多次退学,被迫换了五所学校。从全台最好的中学,滑坡到职高差点没能毕业。
在游泳队训练,每天游上万公尺,阮经天精力多到耗不尽,可一离开游泳队,他就变成问题学生,野性难驯。
那时候他惶惑地发现,自己失控暴戾的样子,就像是父亲的一道影子。
他说:“我一辈子都不想成为我的父亲,但是活到现在发现,我无可避免地很像他。我最大的软肋,就是我一直在避开这件事情。”
可有的问题,永远不能靠逃避来解决。
02.和解,是成长的一部分
阮经天的父亲是家中长子,他是长孙。在一个传统的大家族里,这样的身份意味着一份沉重的责任与担当。
父亲对阮经天的要求极端严苛,希望他好好读书,长大了考飞行员,做一份受人尊重的职业。
可阮经天一句都不想听,他只想逃离这个让他窒息的家,越早越好。
阮经天第一次离家出走是在初中三年级,那天父亲揍他,他第一次还手了。
慌乱中回头,他看到父亲流鼻血了,突然就很恐慌。父亲抓狂般朝他扑过来追着打,他狂奔着冲出家门,一个星期都没回去。
从那之后,他和父亲的矛盾就变得不可调和。
但就像陈桂林想向奶奶证明自己一样,阮经天也拧着一股劲儿想向爸爸证明什么。
拍戏在父亲眼中是不正经的职业,阮经天看准了这一点,就任性地放弃已经通过的飞行员考试,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演员这条路。
在娱乐圈摸爬滚打那几年,阮经天吃了很多苦头。
最初是事业没起色,后来拍偶像剧走红了,花边绯闻又一个接一个。低迷期长达八年,阮经天一年赚不到四万块,养活自己都成问题。
有一次阮经天撑不住了,打电话向妈妈崩溃哭诉:“妈妈,我想回家,我一定好好读书。”
缓过劲儿来,他又告诫自己:“我不是家里优渥的小孩,我没有权利倒下。”
在片场,阮经天总是习惯地在导演、长辈身上找父亲的影子。
拍摄《艋舺》的时候,是钮承泽导演在片场撕开他的伤口:“想想你以前过得是什么狗日子?”
这种情绪上的尖锐刺激,是阮经天能完成爆发戏的重要原因。他感谢导演,但又觉得导演和父亲太像了,只能接受你是他希望的那个样子。
2010年,《艋舺》将阮经天送上金马影帝宝座,全世界都来恭维他、称赞他。
只有父亲还是不认可他的成绩,甚至在媒体面前公开抱怨儿子学历低。
回到片场,阮经天也忍不住开始怀疑自己:“怎么没人敢指导我了?你们是不是集体看错人了?”
后来,他在更多长辈身上获得过接近于父亲的力量。
关锦鹏宽慰他:“你就做你该做的事,等到时代不再辜负你。”
陈建斌身上有更多像祖父的特质,像他理想中的父亲,有自信、有才华,而且疼爱妻儿。
“他有我羡慕的一切,但绝不是一个父亲。”阮经天觉得他有距离感,自己永远无法靠近。
后来拍摄《鬼吹灯》,阮经天遇到了管虎,他确认对方能接纳他、帮助他,而且尊重他。
但这些前辈终归只是“影子”,阮经天无法通过他们和父亲达成和解,也不肯回家对父亲服软。
38岁之后,阮经天开始在镜头前卸下心防,不再刻意避开父亲的话题。提起父亲,他总是用一种抱怨又释然的口气。在袒露软肋的同时,他也不再逃避内心的恐惧与渴求。
阮经天说:“没有跟父母和解的小孩,永远也没办法变成大人。”
如今他直面伤痕,算是他迈出了和解的第一步。
03.接近真实,活出自己
阮经天渴望成功,一方面是为了对得起自己的名字。爷爷为他取名“天”,是希望他能高高挺挺、顶天立地。
另一方面,他始终最想得到父亲的认可。
父亲的贬低给阮经天留下了很严重的心理阴影。在很多朋友、同行的印象中,阮经天都是一个过分爱面子的人。
那恰恰是因为小时候他的父亲从不给他面子,甚至一次次让他当众出丑,才让他对别人轻视的目光异常敏感。
但随着年龄的成熟,阮经天发现别人的目光已经没那么容易影响到他,因为他的内核逐渐强大、稳定了起来。
再一次让他蜕变的契机,是父母的离婚。
妈妈在60多岁的年纪,选择和父亲离婚。阮经天一开始不理解,后来却想通了:“离了他还是我爸,离了她还是我妈,干嘛不让她快乐一点?”
一次采访中阮经天给妈妈打视频,妈妈笑得眼睛都要看不见,欢呼着说:“你知道单身有多快乐吗?好快乐哦!”
妈妈的选择,给了阮经天一种鼓舞。原来,人是有权利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的,而非一定要活在别人的期待里。
想通了的阮经天显得很轻松,身上绷着的那股劲儿似乎一下子就消失了,和离了婚的妈妈一样。
在儒家文化里,40岁是“不惑之年”,阮经天也已经到了这个年纪。
他不再执着于用成绩、名声、金钱去换取父亲的理解与认可,而是更多地通过表演,去抵达自己需要的真实。
《艋舺》之后整整十年,阮经天一直在走弯路,拍过烂片、演过烂戏、绯闻满天飞,从前积攒的人气和口碑都摔得粉碎。
但十年后,他回来了,带着前所未有的清醒和勇气。
阮经天在社交媒体上的签名是“勇敢而胆怯”,他对此的解释是,如果没有胆怯,就无谓真正的勇敢。
这也是他如今对待父亲、对待家庭、对待成长的态度。
脱口秀演员徐志胜也提起过自己的原生家庭。在屏幕上输出一个个喜剧段子的志胜,身上也带着原生家庭的伤痕。
但他说:“那是他们能给你的全部了,想再好,只能靠自己了。”
比起咀嚼伤痕,给痛苦找一个理由,阮经天更愿意带着遗憾向前走。摆脱挂碍,活出属于自己的丰盛生命,这才是他未来想要做的事。
阮经天从前拍戏很极端,要把自己砸碎了融进角色里,再以角色的方式重塑自我。而现在,他已经学会更松弛、自然地去演绎,情愿为角色献出全部,也享受表演本身。
就像《周处除三害》中的陈桂林,一面尽情释放,一面清明自持。
不可否认,阮经天最初选择拍戏有和父亲较劲的原因,但现在,他已经在表演中找到了源动力与成就感。
就像他自己说的:“当演员,是命中注定。”
原生家庭只能决定一个人的起点,而终点在哪,取决于我们自己。
向前看,行动会给你答案。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