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6月中旬,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帅部已经基本完成了全面内战的部署,国民党方面的主要战略计划是:迅速攻占和控制共产党各解放区重要城市和交通线。并且在大规模战斗之中歼灭人民解放军主力;亦或者是将位于黄河以南的解放军压缩至黄河以北,将其赶到华北地区包围或者消灭。蒋介石对他的这个计划十分得意,曾经对手下踌躇满志地说道:“我们有空军和海军,还有重武器和特种兵,如果部署合理的话就能速战速决。”
图:苏中战役示意图
对此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判断:“大约七月初即将大打一场,我军需迅速制定战略方针。”而对于接下来6个月的形势,毛主席作了一个预测:“大打之后,在6个月左右的时间,若我军大胜,必可议和;若打成平手,亦有可能议和;但若我军失败,则不能议和,因此我军必须战胜蒋军,争取和谈前途。”
6月24日,蒋介石终于撕下了和平的虚伪面具,公然宣称:“48小时之后将会有惊人的举动。”6月26日,蒋介石调集30万军队围攻中原解放区,终于打响了内战的第一枪。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毛主席判断:“胶济、徐州、豫北,苏北等国民党军队可能同时向华中解放区进攻。我军应现在内线打出几个胜仗,再转移至外线,从政治上更为有利。”
7月上旬,国民党正规军58个旅约46万人向华中解放区准备发起猛烈进攻,蒋介石采用的战法是“多路向心突击”,企图以绝对优势兵力兵分三路,会战于两淮(淮安、淮阴)地区,最终一举攻占苏皖解放区。
图:1946年7月10日,华东战场形势图
其中,蒋介石第一阶段的作战目标是攻取苏中、苏北地区。苏中解放区是华东解放区的前哨站和重要粮食后勤基地,该地直接威胁国民党的核心统治区域南京,因此被蒋介石视为心腹大患。为此,他在苏南地区的南通、泰州、扬州一带集结了国民党5个整编师12万人的兵力,还在江阴一带集结了7个旅的第二梯队,其目标是首先攻占海安、如皋一带,随后从海安、扬州一线北进,同徐州国民党军队夹击两淮地区。
而此时,华中野战军在海安、如皋一带集结的部队只有第一师、第六师、7纵一共19个团共计3万余人的部队,在苏中战场上,国共双方兵力对比是4:1。蒋介石对自己的部署很有信心,声称:“只需要3个星期就能够攻占苏北地区,再过3个星期就能够结束苏皖会战。”等到所谓的“苏皖会战”部署好之后,蒋介石就带着自己的夫人前往庐山休假去了,但是他做梦都没有想到,等待着国民党军队的是粟裕的迎头痛击。
在接到中共中央的命令之后,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就开始精心策划这次即将到来的大战。粟裕认为,内战初期作战的胜败,对于全局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具体的作战指导上,既要避免和敌人的重兵集团进行主力决战,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积极的作战方法挫败敌人的阴谋企图,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图:苏中战役纪念馆,粟裕大将的伟岸铜像
7月10日,粟裕通过可靠的消息渠道获知,位于长江北岸的国民党军队,将会在7月15日左右从江苏南通、泰州、泰兴等地出发,向苏中解放区的如皋、淮安发起全面进攻。得知这一消息之后,粟裕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道:“敌强我弱,敌众我寡,如果等到敌人攻到我们面前再进行防御可就晚了,因此这一仗不能硬拼,只能智取。”
对敌我形势进行认真分析之后,粟裕对作战目标、作战地点进行了仔细分析和比较,最后决定:我军在苏中前线地区作战,以消灭整编83师为主要目标;与此同时要提前行动,去敌人进攻的出发地——宣家堡和泰兴去打。
图:粟裕将军1946年在苏中战役留影
同日,粟裕在海安举行了华中野战军作战部署会议,粟裕在会议上阐述了他的主要作战思想,他对在场的指战员们说:“现在我们面临一系列的问题:敢不敢打?如果打了,打谁?怎么打?这些问题我们都要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在实战之中取得经验。现在国民党军队是三路而来,想要和我们打持久战,拉开正面战场想要和我们打消耗战,那我们恕不奉陪,只打他一路,所以主要的问题是打中间还是打两边。国民党左右两翼的军队来自江苏南通和泰州,这两座城市十分坚固,打这两座城市对我们不利;而虽然中路的敌人已经攻占泰兴、宣家堡已经有半年之久,不过我军在这一带有群众基础,因此打这里对我军是有利的。”
经过热烈讨论之后,大家对苏中地区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首先,苏中是抗日战争时期的老根据地,苏中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获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与华中军队结下了血浓于水的亲情;其次,苏中解放区不久之前进行了土地改革,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准备参加苏中战役的部队都是从苏中地区发展的子弟兵,熟悉当地风土人情和地形地貌。尽管我军在兵力上处于劣势,但只要能扬长避短,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就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最终粟裕决定,首先集中第一师和第六师12个团的兵力,首先歼灭位于中路的敌军两个团,粟裕在会议结束时还说:“敌人用12万人打我们3万人,是4打1;我们这么一集中兵力,就还给他一个6打1!”
3天之后的7月13日,刚刚上任国民党第一绥靖区司令官李默庵才磨磨蹭蹭地在江苏常州召开了军事作战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李默庵和陈诚请到了各师师长发表意见。由于刚刚上任,李默庵问得很细,此时指挥半美械整83师的师长李天霞心高气傲,对他说:“再拖着像是什么样子,我那里绝对没有问题,要是你们再拖着有可能就要出问题了。”不过此时参加会议的整编25师师长黄百韬的头脑显然更清楚一些,他认为“苏北赤化甚深。敌人消息灵通,行动灵活,而我军计划则有盲目作战的感觉。”最终李默庵决定在7月15日按照预定计划向苏中地区发动进攻。
图:国民党第一绥靖区司令官李默庵
结果李默庵这边的作战会议刚刚结束,粟裕那边的宣泰战役就打响了。此时,驻守宣家堡的是李天霞整编83师的一个团。整编83师的前身是100军,曾经作为远征军出征缅甸,半美械装备,战斗力很强,并且非常狂妄,他们叫嚣称:“要是共产党打下宣家堡,那他们就可以倒扛着枪走入南京城。”
听说宣泰地区有战事,李默庵急忙打电话给李天霞了解情况,谁知李天霞心不在焉地说:“这种情况很常见,粟裕还不是玩游击战的老一套嘛,这里进攻的人马不多,请你放心。”事实上,粟裕一开始投入攻打宣泰地区的兵力确实不是很多,这只是为了故意麻痹敌人而采取的动作。到了傍晚时分,粟裕投入全部优势兵力,对83师驻守的宣家堡、泰兴地区发动了猛烈进攻。
图:苏中战役“七战七捷”示意图
初次交战,李默庵未能摸清楚华中野战军的底细,担心粟裕耍诈,于是急忙命令已经进军南通的整编49师退回平潮地区。等到15日他判断华中野战军主力依然在宣泰地区,于是就急忙命令49师挥师北进,这一来一去的工夫就浪费了2天的时间。
图:苏中战役中,华中野战军某部在林梓附近的一处机枪阵地
经过3天激烈的战斗之后,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发动的宣泰攻坚战基本结束,这次战役消灭了国民党整83师2个团又2个营共计3000余人,首次创下了歼灭国民党美械部队的纪录。战斗刚刚结束,毛主席代表中央军委急忙来电询问粟裕:“我在泰兴以及宣家堡地区所打者是否为83师?消灭多少,尚存多少?”很显然,毛主席对于我军能否击败美械部队的情况十分关心。
就在宣泰战役刚刚结束的时候,李默庵已经开始火速调整部署,安排整编65师外加99旅火速北进,增援泰兴地区,伺机进攻黄桥;又命令整编49师昼夜行军,准备趁虚而入,攻占黄桥地区,企图同83师残余部队三面夹击华中野战军。
图:苏中战役之中,我军指战员正在前沿阵地瞭望
得知李默庵的计划之后,粟裕立刻命令主力部队迅速东进,长途奔袭并且歼灭正在行军之中的整编49师。除此之外,粟裕还故伎重施,命令第6师在宣泰地区留下一部分兵力继续进攻泰兴城内的残余国民党部队,造成一种我军主力依然在宣泰地区的假象,让李默庵放心大胆的派遣49师向如皋地区进犯。
图:1946年7月,华中野战军进行苏中战役期间,苏中解放区的群众用门板、大车搭成浮桥,让部队迅速通过
为了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华中野战军第1师和第6师以及7纵主力充分发挥“打得、跑得也饿得”的顽强作战风格,在宣泰地区经过激战之后,又长途行军一百多里地,在苏中地区人民的热情支援之下,迅速赶到如皋东南部隐蔽集结,并且在18日发起对整编49师的进攻。
战斗打响之后,粟裕亲自前往参战部队前方指挥战役,这是粟裕指挥部队的一贯作风,他在每次布置完战斗任务之后,就会带着少量参谋前往第一线进行视察,哪里的战斗任务最为紧迫,他往往就会出现在哪里。
图:苏中战役,人民解放军的玉米地机枪阵地
经过两昼夜激战,6师主力和7纵部队将国民党整编49师的79旅大部分歼灭,但是还有一个加强团的兵力固守在具有坚固工事的宋家桥附近,6师部队组织部队强攻,可总是未能攻下来。就在6师指挥员因为未能攻克宋家桥而焦虑不已的时候,粟裕来到了6师的前沿阵地。
尽管宋家桥的战斗相当激烈,但粟裕却十分淡定,他进入6师指挥部查看了一下作战地图,然后问第六师参谋长杜屏:“宋家桥的敌人兵力是一个团吗?”
“报告司令员,是一个加强团。”杜屏如实回答。
“既然打不下来,那就别打了,我有一计。”粟裕语出惊人。
图:王必成旧照
担任副师长的王必成坚持说:“不打那怎么能行?我们打算在拂晓之前再组织一场进攻。”而杜屏也说,他刚刚从两个团的前沿阵地回来,两位团长表示有决心彻底消灭宋家桥的敌人。
可是粟裕听了摇摇头说:“你们怕是眼睛都打红了!你们通知前沿阵地,停止进攻。仗还有得打,东方不亮西方亮嘛!一会儿和你们谈。”然后回过头来对宣教部部长吴强说:“吴强同志,我交给你一个任务,给驻守宋家桥的国民党军队团长写信。”
在这次强大的政治攻势之中,粟裕命吴强写道:“你们的一个师已经在鬼头街被我军全部歼灭,他们的这个师也大部分被消灭,师长王铁汉已经被我们活捉了,希望你们不要心存幻想,立刻放下武器投降,你们放下武器之后,我们将保证你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等到吴强按照粟裕的指示写完劝降信之后,他才发现粟裕已经躺在临时搭建的门板床上睡着了。
图:宣家堡、泰兴战斗胜利后,苏中群众欢迎子弟兵归来
在这次进攻战之中,华中野战军经过4昼夜激战,歼灭了国民党整编49师的1个半旅和整编65师、99旅一部共计1万余人,俘虏6000余人,整编49师师长王铁汉被俘之后化装潜逃,圆满的实现了第二次进攻的作战目标。
战后,华中各参战部队在如皋和黄桥附近的搬经镇召开干部会议,粟裕在讲话之中对大家说:“最近国民党电台之中总是叫嚣:‘苏中匪首粟裕身负重伤,已送东台医院救治。’可你们看我是粟裕吧?负伤了没有?国民党从来就是靠无中生有蒙骗人民群众的。让我们多打大胜仗,粉碎敌人‘1个月消灭苏北共军,3个月解决中共’的狂妄野心吧!”
在宣泰、如南两次大胜仗之后,进攻华中解放军的国民党军队虽然受到了一定的挫折和失败,可他们在兵力数量上依然占有绝对优势。他们在东面进攻淮安,西面又突破了淮南,北面又继续向淮北进犯,导致华中局势十分紧张。
图:粟裕与陈毅合影
在这种情况下,粟裕认真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总结前一段时间的战役经验教训,认为如果想要粉碎敌人的进攻企图,歼灭敌人更多的兵力,就必须在主要进攻方向上投入更多的兵力。因此在7月25日,粟裕向华中军区、陈毅军长和中央军委报告称:“我军经过休整之后仍可再战,但敌正面有10师(旅)之众,而我军只能在短时间之内召集3万5千人,恐怕难以在短时间之内打开更大的战局。现观我淮南部队形势,很难保住天长、盱眙等地,如果真如此,淮南地区仅留少数部队坚持即可,是否考虑在淮北战役尚未开打时,将五旅调往苏中参战,比留在淮南更有用,如何?盼考虑。”
此时,陈毅已经率领山东解放军主力从鲁南到达淮北地区,接到粟裕的电报之后,陈毅于7月27日回复粟裕称:“淮南五旅不宜东调,仍留淮南,粟部也应逐渐向西转移。”7月28日,陈毅给粟裕解释了为什么不能调走淮南五旅:“五旅不宜东调,只因津浦线是主战场,已经苦于兵力不足。”
图:粟裕将军在海安留影
粟裕在收到陈毅拒绝的电报之后,认为很有必要向中央军委、华中军区提出自己的意见,他在写给中央的电报之中再次提出将淮南五旅的兵力东调,集中兵力歼敌的请求,他在写给中央的电报之中指出:“……以目前华中之兵力,实在无法组建两个野战军,而现天长、盱眙已经失守,淮南五旅留在当地已经很难有所作为,不如将淮南主力东移苏中作战,只要能打开苏中局面,那么淮南局面亦能打开。”对于粟裕的建议,毛主席深入考虑之后也有些犹豫,在8月4日的中央军委致陈毅、宋时论的电报之中,毛主席的回复是:“粟裕集团能否在此时调动各有利害,待考虑再为报告。”
粟裕得知之后心急如焚,8月5日,粟裕向中央军委发出了第三封电报,第三次请求将淮南五旅调往苏中参战,这次还他还使用了“斗胆直陈”一词。在战争时期,我军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下级向上级提出建议,最多只允许提出3次,3次之后必须无条件执行上级的命令,而粟裕提出反对意见已经是第3次了。
图:描绘苏中战役的油画《七战七捷》
在这封电报之中,粟裕指出了在苏中打歼灭战的3个有利条件:其一,苏中敌军已经遭到几次打击,相比于淮南敌军来说已经成为了“弱军”;其二:由于淮南解放区已经被敌人所突破,如果此时淮南部队想要向西转移,则必须打下天长、盱眙两地,若不能克复两地,则我军可机动的余地不多,行军也不安全;其三,淮南地区正值雨季,大雨滂沱,部队转移和弹药运输势必要比苏中地区困难许多。
此时苏中战区出现了新的战机,粟裕报告中央军委“歼敌良机已出现”,考虑到五旅加入苏中作战更有利于苏中战局的打开,中央军委立刻电令陈毅:“尽可能满足粟裕之要求,集中最大兵力于主要方向。”这说明中央军委最终同意了粟裕的建议。8月8日,陈毅回电:“同意以一、六师,7纵已经淮南五旅集中于东(台)海(安)一线寻机歼敌。”这一兵力部署为粟裕随后继续在苏中地区扩大战果打下了坚实的兵力部署。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