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军在大陆时期推行过两次军衔制度,到解放战争期间,国军各军师旅长、兵团司令、绥靖区长官、剿总司令等高级将领均配有相应的将官军衔。而在国军部队的各种高级军衔中,最奇葩而又不好理解的一种,当属“中将加上将”。到底是中将,还是上将?职权有多大?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军衔。

这一军衔名义上仍属于中将,但实际可被理解为国民党上将的“入门款”,也就是准上将。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的上将阵营有4种细分。第一种是特级上将,就一个人;第二种为一级上将,都是早期各派系大佬,如李宗仁、阎锡山、程潜等,或中央军的元老级人物、参谋总长级将领;第三种是二级上将,多为实力或者资历稍逊的地方军阀,如傅作义、刘文辉、邓锡侯,再加上资历较深的中央系名将如刘峙、汤恩伯等;最后就是中将加上将,和二级上将一样佩三星肩章,享受二级上将待遇,只是听起来比较拗口。

之所以出现这样一个不伦不类的军衔,主要原因是国民党实行的上将名额限额制,导致一部分高级将领无法及时从普通的中将军衔获得晋升。国军有接近1000名中将,但到了这一级基本就是瓶颈,连杜聿明这样多次担任战区长官的将领,到48年淮海战役时也不过是个中将,最后当了俘虏。所以不管实力多强,再往上只好先挂一个中将加上将之名,享二级上将之实。一旦正规上将员额开缺(比如有人病故),再补为二级上将。

这一军衔的职权有多大,也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军衔就不是一种职务,而更多是军队内资历、地位的象征,只能对职务进行大致匹配。有的军权在握,未必军衔高,因为资历不够深;而有一些军衔是为了拉拢地方军阀派系才授予的,实际获得军衔者军权、职务十分有限。大陆时期的“中将加上将”,权力最高的将领非一人莫属,就是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西北最高军政长官)胡宗南。此人是黄埔学生身份出身的国军将领中,唯一一个在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前就获得“中加上”军衔的人。众所周知胡宗南是老蒋的爱将,国民党在大陆作战时有四大剿总,如果有第五个,那就是西北王胡宗南统率的西北国民党中央军集团,总兵力高达24万人,相当于一个集团军群。而在抗战兵力巅峰期,胡宗南麾下甚至有接近50万人,是国军最重要的军事集团之一。

当然,也有一些中将加上将军衔的获得者,真实地位远不如胡宗南这种黄埔嫡系。比如川军系统的王陵基,此人在解放战争后期被俘,后来死在了功德林战犯管理所。论军权,即便在川军当中他也不是杨森、刘湘、邓锡侯这种能独当一面的角色。但是资格老,蒋为了平衡派系,王陵基在解放前是国民党中将加上将军衔,手下并没有多少部队。作为地方大佬,也不是所有的中将加上将都像王陵基这样有名无实,西北彪悍军阀马步芳,也是匹配这一军衔。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