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3年7月8日,四艘被涂得漆黑的美国军舰驶入了日本的江户湾。为了“庆祝美国独立日”主管这支舰队的海军准将马休·佩里下令全舰队的73门大炮一齐开火发射空装弹药以向其祖国表示敬意。
炮声一响,整个日本列岛都为之而震动。当时的德川幕府也意识到自己的好日子算是到头了,既然前面印度的莫卧儿王朝和大清都顶不住,
这次日本人也只能自己“面对疾风”了。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黑船事件”,此事之后。倒霉的德川幕府先是和美国人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随后又紧接着与荷、俄、英、法先后签订了所谓的“安政条约”。此时的日本列岛距离彻底沦为欧洲人的殖民地也仅只有一步之遥了。
真就是“上喜撰唤醒太平梦,喝上四杯便再难眠。”。
痛苦的抉择
面对此情此请,即便当时的德川幕府再怎么昏庸也是看得清楚形势的。其开始慢慢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但不仅限于开放商业、降低税收鼓励教育等等。不过日本的幕府政治和咱们中原王朝的大一统格局不一样,当时的幕府将军已经是“政令不出江户城”了,以常州、萨摩为代表的各路强藩早就看它会津藩不顺眼了,既然你姓德川的业务能力不行,那就别怪各位诸侯老爷翻脸不认人了。
1858年,“安政大狱”事件爆发,全日本上下因此而群情激愤,德川幕府用了整整四年才把烂摊子给平下来。结果到了1868年,各路藩阀老爷直接宣布“大政奉还”戊辰战争爆发——
你姓德川的要么走人要么升天。
整个戊辰战争过程其实并不复杂,因为当时的德川幕府和其背后的会津藩已经摇摇欲坠。鸟羽伏见之战、会津之战与箱馆之战三场败仗下来日本列岛也就换了朝廷,明治政府正式走到了台前。
摆在刚刚建立的明治政府面前的路有两条:
要么彻底放弃治疗直接给欧洲人当奴才,要么卧薪尝胆搞改革让自己的腰板硬起来。
当时主政日本的是所谓的明治维新“三杰”:
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和西乡隆盛
。前两位主张日本进行内部革新,效仿西欧列强发展工业:
毕竟打不过就加入嘛,这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
可西乡隆盛可不这么认为,他的想法是既然日本列岛都归于一统,那咱还不趁着兵强马壮去朝鲜半岛去转两圈?毕竟老祖宗丰臣秀吉不就是这么做的嘛。
这也就是当时日本盛行一时的所谓“征韩论”。
不过人家丰臣秀吉好歹是一代枭雄,你西乡隆盛不照照镜子就学人家肯定是不成的。更要命的是当时的环境:北面的清王朝虽然衰落了,但收拾你刚刚建立不久的日本新政府还是绰绰有余的。且别说大清,就以当时日本的水平,他连朝鲜人这一关怕是都过不了。
在大久保利通和木户孝允的反对下,西乡隆盛也是慢慢坚持不下去了。其先是宣布退隐到鹿儿岛。但时间一久,西乡老儿越想越气,直接和当时日本政府掀了桌子:西南战争爆发。
在西南战争初期,西乡隆盛带着一众日本武士把明治政府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后来自觉大事不妙的大久保开始学习西方列强——全日本的青壮年男性必须服兵役、讲日语的军官不靠谱那就雇讲英语和法语的、鸟铳火炮不好用那就直接换成加特林和新式野战炮。
最后,以西乡隆盛为首的武士集团彻底战败。一为好虎架不住群狼,二为武士老爷身板确实硬朗,但也赶不上炮弹和子弹不是?
西南战争结束后,日本的改革阻力彻底消失。大久保利通这下算是乐开了花:终于可以放手去干了。
激进的改革
后世一般认为明治维新问题出在过于激进,直接搞了套所谓的“全盘西化”虽然把工业和经济搞起来了但却激发了社会矛盾。但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这种激进是没有办法的无奈之举:要知道戊辰战争加西南战争小小的日本列岛可是连着打了两场内战,人都快死绝了。在大久保利通的眼里想要快速恢复国力并且让新生的国家不再遭受欧美列强的奴役那就要下猛药,也管不得什么副作用不副作用了,过的了连当下这关再说。
简单地来说明治维新的总体就是三个部分:
殖产兴业、富国强兵和文明开化。
所谓殖产兴业就是发展工业,但要知道的是,发展工业这种事那是需要真金白银的往里面砸的。而且光有真金白银还不行,还得有充足的技术人才才可以。日本毕竟不是沙俄,封建社会了那么久就根本就培养不出门捷列夫和巴甫洛夫这种天才。
结果大久保利通的办法就是卖:能卖得全都卖,条件只有两个一是掏钱二是买主必须是日本人。当时明治政府的办法是在某个工业领域先预先投资很小一部分,这里面纺织业算是最典型的,其在日本初建之时甚至有所谓的“华族”(也就是皇室)女工。当该行业稍有起色需要大规模投入资金的时候就连厂房带着机械全都给卖了,干好了大家都开心,干不好那就是你买主的问题了。
所谓的日本财阀其实就是这么来的,但对于当时穷得当裤子的明治政府来说也只能这么做了。一来工业化本就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二来日本当时还是一个纯粹的封建农业国,最后也是最要命的是这时候人家欧洲那边第二次工业革命都快完成了,在这种情况下还想要“殖产兴业”那就只能饮鸩止渴了。
至于专业人才,当时的日本一个岛国人都没几个更不要说什么人才了。明治维新初期,日本从工厂的技工到大学的老师几乎都是金发碧眼的洋人。
殖产兴业之后,那就是富国强兵了。在明治维新时期的富国强兵是真正意义的富国强兵:从枪支弹药到军舰大炮再到军队的教官统统都是欧洲货,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富国”——英、法、德这三个国家因此直接发了横财。
明治政府的想法是,既然老子都把真金白银花出去了,那总该有点效果吧。确实,效果是有的,不过不在军队。日本的警察系统实际上就是明治维新时代建立起来的,到了现在日本也算是世界上治安比较好的国家。
至于军队那就一言难尽了。1886年,清王朝海军为了庆祝新舰“定远”、“镇远”两舰入役,直接就把战船给开到了长崎。结果当时日本海军硬是没有胆子去拦(也确实拦不住),等人家军舰靠岸了,日本陆军更是直接当了缩头乌龟,连人都不敢派一个过去。
结果就是当时的日本警察冲了上去主动给清军的船员送菜,挨了一顿好打,史称“长崎事件”。
总之,明治维新初期的所谓富国强兵最初进行的是不怎么样的,到了后期日本的工业水平上来了日本的海陆两军才真正改头换面。
最后,也就是争议最大的就是当时日本人搞的所谓的“文明开化”。大久保利通等人提出此政策的目的是好的:即如果想要维持当时日本得来不易的改革成果那就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但放在当时,日本人除了走极端也没啥好办法。要知道这个时候的英法二强就和后来的美国苏联一样正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地盘。德国也慢慢兴起成为了世界性强国。想维持住现状的第一条就是别打仗:外国人他姓大久保的是挡不住的,但国内的武士老爷们他倒是想试试。
日本的武士问题放在当时绝对可以说是一种顽疾了,其产生的背景一是封建社会时期的日本一直属于“山头林立”的状态,说白了就是治安很差。二来就是日本人因为曾经的“大化改新”全盘学习中国,不仅学到了我们的精华部分,连我们的封建糟粕也学得是有模有样。
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一直奉行的是“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直到新中国建立方才打破。这种糟粕放到地大物博的华夏都属于遗臭万年的,更何况日本一个小小的岛国。但日本人非但不自己照镜子看看究竟适合穿什么衣服,反倒把这种封建礼教的“毒瘤”给发扬光大了。
最终的结果就是武士阶层的出现。首先强调一点,日本的武士和中国的儒生是不一样的,儒生手里面拿的是笔墨纸砚,武士手里面拿的可是大刀长矛。
当然也有一些将武士和欧洲中世纪的骑士进行对比的,这个也是完全没有可比性。欧洲的骑士人家好歹还是个军人,人家至少是要服从命令的。武士则不然,日本的武士中至少半数都是所谓的“浪人”——严格意义上来说日本的武士根本就没有什么绝对意义上的主人和上级,基本上个个都是“浪客剑心”。是行侠仗义还是打家劫舍全要看人家武士老爷的心情。
封建时代的日本也是想过很多办法解决武士的问题的。比如德川幕府就曾试图“禁刀”,但效果等于没有。而且日本历朝历代对于是否要彻底消灭武士阶层本身的立场也都很摇摆:武士的存在确实严重地扰乱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的社会生产,但如果爆发战争,这群人还真的用得上,毕竟打仗是人家的老本行嘛。
不过在大久保利通和当时的明治政府眼里,武士这个阶级就是必须要被消除的。一来,此时的日本需要的是发展经济,绝对不能让这群武士大爷再胡作非为。二来明治政府也想着把这群武士扔到工厂里作为工人,毕竟工业化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可不是农耕社会可以比的。
所以文明开化里面最重量级的一条“废刀令”也就因此而生了:所有的武士不许佩刀,否则后果自负。毕竟西南战争时期各位武士老爷也是领教过子弹和炮弹的威力的,虽然有些抵触但还短期内还是服了软了。
但所谓毒瘤易成而难除就在这了,废刀令确实效果不错,浪人们也不再拿着大刀在大街小巷乱晃了。但时代发展了,科技进步了,武士们前脚扔掉了冷兵器后脚就又抄起了洋枪洋炮,所谓的军国主义也就是这么来的——所以说日本历史上战乱频发那也是活该,谁让你当初学别人的时候不会照镜子量体裁衣的?
当然,明治维新时期的“文明开化”也不仅仅限于废刀。其实行了诸如放开土地买卖、进行教育改革等一系列政策这里限于篇幅也就不做详细叙述了。
结语
客观上来说,日本的明治维新确确实实地让日本摆脱了沦为列强殖民地的命运。也为日本的经济和工业发展打下了相当良好的基础。
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大久保利通死后,日本人就把维新的路子越走越歪越走越窄最终硬生生地弄出了个军国主义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之一。
最后,一家之言仅供参考,若有疏漏望请指正海涵。并愿这个世界再无战事、早日大同。
参考文献
《世界史》【M】吴于廑、齐世荣著
《武士道》【M】新渡户稻造著张俊彦译
《日本史》【M】约翰.惠特尼.霍尔著,邓懿、周一良译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