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历史的长河中,瓦岗起义是一段波澜壮阔的篇章,却也隐藏着许多曲折离奇的故事。在这场起义中,有背叛旧主的人,有变节者纷纷涌现,然而在众多人中,唯有一个真正的英雄傲然屹立。那么,这个真英雄是何许人也?
一、翟让自611年起兵,李密实为领袖:谁叫此起义军命不长久?
公元611年,东郡翟让因救人被下狱,却得人相助越狱。此后翟让便与兄长、侄子等人聚众起义于瓦岗。起初翟让等农民首领志不在大,只是为摆脱隋朝残暴统治,并无远大抱负。然此起义军运气甚佳,后来竟引来一位人才加盟——李密。
翟让,字子威,东郡韦城人。为人彪悍,行事有道义气。公元611年,因涉嫌救走一被控告之人,同被告之人一起逃到瓦岗而避难。瓦岗山势险要,容易固守。在与兄长翟弘、侄子翟摩侯及朋友们苦思冤情之余,翟让萌发了起义的念头。经过一番磋商,他们决定以此山为据点,聚众起义,以报官府的不白之冤。
然而农民起义军终究难以长久,起义军中若无睿智谋略之才,雄心壮志之士加盟,其前程必然堪忧。瓦岗起义军走运不错,后来引得一人才李密前来相助。
李密,字玄伯,出自四川著名家族。当年就以聪慧过人而知名。曾与杨玄感交好,为其出谋划策,可惜建议不被采纳。失败后东奔西走,最终遇到翟让,乃将避难起义一事告知。李密慨然长叹:“尔等虽有义举,然无远大志向,终难成事。若得吾等相助,岂不可图大业,甚至推翻腐朽残暴的隋札,建立理想王朝?”由是翟让等人聘为军师,得以扬名立万,声势大振。
从此瓦岗起义军进入双头领导的奇特局面,李密成实际最高统帅。他远见卓识,用兵如神,屡出奇招,令官军无所适从。很快便击败追捕的张须陀,获得胜利。
起初这军声势大振,617年更占领诸仓库,获得中原百姓支持,士卒达数十万,势力遍及中原。此时的瓦岗起义军,已是当时天下最强大的起义军,几乎就要推翻隋朝,占领关中称王称霸了。
然而历史往往出人意料,壮大一时的瓦岗起义军,却也在618年自取灭亡。究其原因,乃是李密杀害创始人翟让,导致瓦岗军内讧不已。此后瓦岗军在与王世充的交战中屡战屡败,最终只能向新兴的唐朝投降。
想来李密当时志得意满,不想与翟让再分享权力,这才设下歹计将翟让杀害。殊不知此举断送了瓦岗起义军最好的称霸机会。李密始终也因此付出惨痛代价,他屡次陷入绝境,还多次萌生自杀之念。我们不免要问,李密岂是真的那么貌合神离,大义灭亲?亦或只是权欲熏心,坏了大好前程?
二、王伯当忠心耿耿,唯一与李密共进退:忠诚值得敬佩
晋代著名文学家陆机曾说过“出乎意表者,命也”,李密在与翟让相遇前,也曾与一位知交相识,这位知交便是后来瓦岗五虎之一的王勇,即王伯当。当年二人就师生之谊,关系密切。
王伯当,字通义,京兆武功人。当年在洛阳就以勇武轻薄,枪术高超而闻名。精明强干,为人耿直,有骠骑将军之风。当日曾立下赫赫军功,却因得罪权贵被贬官。一朝失势,只得四处奔走,最终与李密相识,并拜其为师。二人一见如故,师生情深。也正是这层关系,改变了王伯当的命运。
流离失所的这些年间,王伯当兵法武艺日益精进,只待施展抱负的时候。在天下动荡大乱的这一年,王伯当终于飞黄腾达,立下汗马功勋。隋炀帝暴政日甚,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王勇本是四方义士,也在当地聚义众,占据险要,图谋起事。正巧碰到恩师李密也来投奔翟让麾下,二人竟在此重逢!激动之余,王伯当决心再追随李密效力,继续师生情谊。
后来在翟让起义军中重逢王勇后,李密将其劝说加入瓦岗寨。王勇亦视李密为恩师,对他忠心耿耿。在击败张须陀等战役中,王勇立下汗马功劳。李密痛失人心后,也只有王勇不离不弃。614年李密在与王世充等人作战时屡遭惨败,陷入绝境,也是王勇挽救;而后李密投降唐朝,王勇仍追随不舍。
何以王勇始终追随李密左右?殊不知,这源于他们师生情谊,也源于王勇高洁的品格。他始终将李密视如生命般重要。我们可以想见,王勇其人必定重情义、极知恩图报。这样的人,实在难得。
战乱当前,生死难料。王勇作为一介武人,本不必追随李密左右。但一念师恩,他竟舍生取义,只为报答李密当年提携之德。这份甘心情愿跟随的诚意,着实难能可贵。纵使后来李密再三失势,王勇也从未有丝毫离心。他多次力挽狂澜,将李密从绝境中救出。若非有王勇周旋奔走,李密只怕早已命丧黄泉。
这样忠心之人,实属罕见。和许多瓦岗起义军中变幻莫测、阳奉阴违的群雄豪杰不同,王勇心中自有一片净土,那就是他对李密这位恩师永不褪色的忠诚与感激。正是这份赤子之心,这般仁义之举,让王勇在乱世中屹立不倒,从未改变初衷。
619年,李密谋反唐朝,王勇亦劝他三思,但李密不听,依然决意背叛。王勇明知是赴死之举,还是奋不顾身要与李密同行;后来二人在逃亡中被杀,王勇只留下一句“知遇之恩,重于泰山”。由此可见王勇之忠诚,他是整个瓦岗起义军中为数不多的清高之士,值得后人敬佩。
三、瓦岗群雄或变节、或背叛,唯独王伯当至死不渝:这正是英雄本色!
除王伯当外,瓦岗起义军中那些轰轰烈烈的英雄人物,如秦叔宝、徐世绩,还有单雄信,无一不是经历过主子更迭,最终被杀或遭背叛的悲剧结局。其变节迁徙之多,只能说他们是那个动荡时代的产物,难以完全责怪。
尤其是秦叔宝,这位从一介巡官而累功至大将军的人物,可谓风云变幻,屡屡陷入两难境地。他自隋朝谋反,后投奔李密。李密战败逃亡时,又投向王世充;后来见识到王世充为人,又转投李渊麾下。
说他投机,实则也是这乱世逼迫之下无奈所为。徐世绩也是,他先追随李密,后又被窦建德所获;后为摆脱窦氏统治又归降了唐朝。单雄信则从李密处变节至王世充一方。种种迁徙,可见隋末群雄辈出,局势之复杂。
秦叔宝浮沉际遇多,其变迁几乎寻常不过;徐世绩被迫背叛窦建德,也难怪;就连一向忠勇的单雄信,最后也屈服于形势,不得不归顺王世充。而在这充满背叛与变数的乱世中,王伯当却始终坚定地追随李密,与他共进退,最终捐躯。
他不像其他人有所图谋,只是出于对恩师的高度忠诚。正是有了王伯当这位数的象征,我们才会在回顾隋末动荡历史时,看到一线希望,得到一丝鼓舞——原来即使在那个黑暗的年代,仍然有人怀揣着赤子之心,坚持不渝地追寻着信仰。这就是英雄本色,也激励着我们在当今乱世里心存希望,坚守正道。
人世沧桑,兴衰无常。瓦岗起义也翻手为云烟,奄奄一息。然而这历史长河里,总有值得我们铭记的人和事。王伯当之死,正是其中献血桃李,点亮前行道路的一盏明灯。我们敬佩他的赤子之心,由衷地缅怀这位忠义的英烈。
四、翟让勇武未必英雄,王伯当忠诚可颂:乱世人物之比较
翟让与王伯当,可谓隋末乱世中两类截然不同的人物。翟让本是一介下层农民,性情彪悍,因一场误会被隋廷通缉,只得举人起义。起义初期,其志也不过是为了自保,解脱官府的追捕,并未抱有何推翻朝廷、称王称霸的志向。其人勇武、行事有节,然而终因短视,无法成就大业,最终被李密所害。
相较之下,王伯当为人更加通达达明。他本是一介仕宦之辈,明理知书达礼。因得罪权贵,不得不离职投奔,这才加入李密麾下。
但他加入瓦岗起义军,目的并非单纯为了自保。在追随李密的过程中,王伯当以大局为重,多次支援李密渡过难关。他忠心耿耿,视李密为知己,有令则行,从不迟疑。
可见翟让与王伯当各有特质。前者勇猛刚烈,后者则稳重通达。翟让作为起义军首领,勇武过人,却也因为目光短浅而难逃被害的命运;而王伯当则秉持忠义,始终如一,最终不幸殉难,却留下“知遇之恩,重于泰山”的千古名言,实为隋末群雄中难能可贵的楷模。
五、王伯当忠贞难移,激励后人仰慕不已
王伯当之死,使我们对他忠贞不二、视死如归的品质由衷敬佩。这种高度的情义观念,实非常人可及。我们不由要问,王伯当的这份赤子之心,这般燃烧生命的忠诚,从何而来?
细想之下,大约源于几点。首先,王伯当重恩德,对李密知遇之恩心存感激。当年李密提携启迪,可谓恩重如山。这层师生情谊,是王伯当忠心的重要根基。
其次,王伯当为人正直,重情义,不忍见李密独自受难。故虽明知前路艰险,他还是选择。再则,王伯当性格坚韧,有骠骑将军之气,壮志难移。他视死如归,亦乐观其成事,这与他的性格脾性有关。
由此观之,王伯当之所以至死不渝,实因其人格魅力与人生观念所致。他那种视生死于度外、面对磨难从容就义的气度,足以让后人由衷钦佩。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当时群雄辈出、无义不为的年代里,王伯当作为一个真正高洁忠诚的英雄,激励着我们在此乱世中自强不息,延续奋斗。
六、王伯当之死启示我们:真正英雄不怕磨难
王伯当那种宁折不屈的刚烈气概,的确值得我们学习。作为一名军人,他本可物色更好的出路,不必追随命运多舛的李密;然而他坚持到底的精神,却鞭策我们在逆境中奋力前行。
的确,天下大势,枉顾个人意志。王伯当加入瓦岗起义军,本期望辅助李密成大事,却也难逃失败的命运。但是他的选择本身,就蕴含了面对磨难的勇气。这种气概,这种视死如归的胸襟,实非常人所能及。正因有了王伯当这样的象征,瓦岗起义军也就不同于一般农民乱军,而是有骏马精神,有仁义气概的一支队伍。
王勇之死,一方面体现了乱世造英雄的残酷。但更重要的是,他的气节与操守,对我们后人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在当今环境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各种逆流与阻碍。此时此刻,我们就应当记起这位忠义之士,坚定信念,消弭颓丧情绪,继续奋勇向前。
这就是英雄,正因有了他们这些不畏艰辛、视死如归的前辈,我们才有后继乃有来的动力。可以说,没有王伯当,就没有后世人的精神之光。这就是历史前赴后继的意义。
七、结语
人生处世,最宝贵的是操守与信仰。这二者构成一个人的灵魂支柱。而王伯当之死,正是这种价值观念的最好写照。
浊世佞幸,清流难觅。王伯当生逢乱世,群雄争霸,变数无穷。在这环境下守正当并不易,更何况是身负忠诚这般沉甸甸的担子。然而王伯当从未移步换形,始终如一。这就是守正固本的人生典范。
王伯当并非历史上最神勇无敌的武将,也非谋略第一的谋士。但是,他那份对恩师的赤子之心,那种视生死如儿戏的气节,却令人感叹不已。后世也正因有了他这代表,这伟岸精神象征,我们才能在浮躁社会环境里保持宁静与洒脱,守住道义底线,走稳人生正道。这就是乱世中的精神角落,也是人性之光的所在。
总而言之,王伯当堪称乱世楷模。他的英断与气概,值得我们传承发扬;他视死如归的磊落胸襟,更激励我们在困境中砥砺前行。我等后人,若能时刻怀念王伯当,则道义信仰之灯必长明烛照人生。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