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已过十载,相比其他六国,秦国的实力得到空前发展,并且不断对外扩张,吞并六国的野心毕现。

对于这样情形,韩、楚、燕、齐、赵、魏是联合抗秦,还是各自为营?根据这两种抗秦策略,形成了合纵与连横两派。

抗秦派主张联合中原诸侯,因地理上南北连接正是一条直线,也就是“合纵”;亲秦派则主张向秦国示好,形成东西联盟,所谓“连横”。

其中,合纵派的代表人物就是苏秦。

在燕国初露锋芒

说起纵横家,是一群“朝秦暮楚”的谋士,也是游走在各个诸侯国的外交官,他们大多事无定主,主要根据自己的主观政见来为君主出谋划策。

苏秦出身布衣,师从谋圣鬼谷子,之后便用所学的纵横论进行游说。他最先去往的是秦国,他用以一敌六的“连横论”作为主要理念进行谋略。

苏秦

此时秦国战车百万,地势形胜,还坐拥巴、蜀和汉中等富饶之地。苏秦谏言,大秦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如此,自己可以充当秦王一统天下的左膀右臂!

但秦惠王刚车裂了改革家商鞅,本身也并不喜欢谋士一类。对个名不见经传的说客不太信任。苏秦在秦国没有得到任用,最后盘缠散尽,只得回到家中。

在落魄之时,他开始研习《太公阴符》这本汇集了兵家权谋之术的著作,之后根据各诸侯国国君的脾气秉性,再次开展游说活动,此时他以“合纵”为主要思想。

这时燕国的燕昭王即位三年,正招贤纳士,苏秦应召前来成为燕昭王的谋士。燕国因为弱小,受到秦、魏、赵、韩等国的压制。公元前307年,齐国对燕国发起进攻,夺走其十座城池。

按理说,当时秦国、齐国是战国七雄里不相上下的强国,要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应该选这两个国家,但转投燕国有苏秦的考虑。

苏秦闭关读书

秦国当政者主张“连横”已经不符苏秦目前的政见,齐国的齐宣王又是庸君。如今燕昭王有着图强之心,苏秦秉持“不事无为之主”的观念,二者一拍即合。

苏秦指出,燕国目前的心头之患是秦、齐两国。但从地理形势上看,秦国远在西边,赵国如果进攻燕国,却是战于百里之内,是近在咫尺的威胁。

另外更坏的情况是,齐国和赵国联合,这更是燕国的大祸!对此燕国的外交策略应该“强燕弱齐”。

要让其灭亡,就要让其猖狂。面对一个强大的对手,要以柔克刚,先示弱服软,再韬光养晦。在对手经历盛极必衰,跌落谷底后,就是开始反击的时候。

燕国要采取一些手段,让敌人慢慢变弱,自己则要越来越强,在对方独立难支的时候趁机发起攻击。

齐宣王

在苏秦和燕昭王的策划下,苏秦带着大批的珍宝、百辆马车代表燕国去往齐国示好,并许诺燕国将帮助齐国讨伐宋国。

苏秦表面是燕国大使去做友好外交,但其实他的实际任务是在齐国当细作,帮着拱火齐国和宋国的矛盾,让齐宋之战消耗齐国的国力,为燕国争取发展的机会。

一国之君怎么会轻易相信他国的使者?这不是个简单的任务。只见,苏秦在见齐宣王时,先跪拜表贺,接着就仰起头来念悼文,这惊人的举动让齐王直接战术后退,不知此人为何。

苏秦解释,目前齐国其实局势非常危险。燕国虽然弱小,但是秦国的翁婿邦国,齐国因为十座城,间接地和秦国结下了梁子,秦国要是找借口攻打齐国可就麻烦了。

这番言论果然引起了齐王注意,他立即询问苏秦可有应对良计,既是听听苏秦有无真才实学,也是探探他来齐国的虚实。

苏秦于是为齐王制定出了联合三晋抗秦,以及笼络秦国制约三晋的方案。凭借这个重要的策略,苏秦逐渐被齐王重视,得到了其信任。

不管权谋献策,还是孤军深入,苏秦在燕国得以让自己的政治理念得到实施,并以非凡的外交才华在当时崭露头角。

凭三寸之舌,合纵抗秦

随着战国七个国家的内部局势发生变化,逐渐为苏秦合纵六国抗秦提供了条件。此时,赵国因为内政导致的“沙丘之乱”,贤君陨落,势力不再,于是曾经的三国鼎立,现在变为秦、齐的东西并立。

政权上,赵国因赵惠王年幼无法掌权,大权在两个大臣手中;齐国的重要辅臣去了魏国,齐湣王虽因此亲政,但野心膨胀,偏听偏信。

在外交方面,秦国和赵国已经爆发战争,阵营对立,齐国和秦国之间有所缓和,但齐赵的关系并不稳定。

韩、魏、楚三家常年被秦国攻打,伐秦情绪强烈,但在齐、赵之间摇摆,没有明确的盟约或者敌对关系。

宋国因为独特的地势和经济,是大家都想占为己有,但没到时候,谁都不会动手的不确定因素。

苏秦在深入分析局势后,给燕昭王提出了建议。首先燕国虽是秦国姻亲,但实力最弱,不能独战,需要与他国结盟。

另外,现在的齐国因为攻伐楚国五年之久,积蓄溃败,军民不振,已经是个纸老虎了,不用再那么畏惧。然后苏秦主动请缨,再次去往齐国做间隙。

从苏秦到齐国后,就一直在离间本就不太稳定的齐赵关系,苏秦不仅要让齐国失去赵国这个潜在盟友,还要让其他国家猜忌齐国,然后群起而攻。

比如,这个期间,秦国的秦昭王想要僭越尊卑,凌驾于周天子之上称帝。为了不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他想拉着同样是强国的齐一起,并称“东西二帝”。

苏秦于是趁机离间秦国和齐国,马上劝谏齐王,秦国就是需要个陪衬啊!到时天下诸侯会忌讳秦国实力对其拜首,齐国却只会招来各国的讨伐。

但如果称帝后齐国又取消帝号,既是彰显了自己的实力,又表现了自己的谦和,这不显得秦国狂妄自大?天下人反而会“爱齐而憎秦”,齐湣王被苏秦说服。

他不仅放弃了和秦国共同称帝的计划,取消帝号,还接受了苏秦的建议,在联合各国攻秦的时候趁机灭掉宋国。

看似是站在了齐国的立场,为齐国称霸天下而献策,实际上却是一场对齐国的捧杀。狂妄起来的齐湣王,当然知道攻打宋国会引来秦国的不满,但自己早就不甘心居于秦国之下了,灭秦之心渐起。

随着齐国取消帝号,攻打宋国的动作,齐国公开了自己的立场:与秦国不相为谋。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很快齐国和赵国在阿相会,并定下盟约。

公元前287年,苏秦假意以说服燕昭王参与“合纵攻秦”计划而返回了燕国,和燕昭王同步了自己的计划和意图。

接着,苏秦前往魏国,赵国进行游说。表面是为齐赵联盟组织合纵力量,私下是在联合魏国的孟尝君、赵国的韩徐为代表的反齐势力。

公元前287年的夏天,攻秦的联军已经在在荥阳、成皋之间就绪,来自齐国的部分军队也到了集合点。

做为成功游说六国合纵攻秦的重要人物-苏秦,也被逢为战国时期最有名的纵横家,凭三寸之舌,并六国之相。

只是,看似声势浩大的六国联军,参与合纵的国家是各有心思。

比如齐国想要的是宋国,合纵只是威慑秦国,只为之后攻打宋国时秦国不敢出兵支援;韩国想在其他国家攻打秦国时,捞点渔翁之利。

燕国的目标则一直都是齐国。假意派兵参与攻秦,然后在齐国攻宋时,联合反齐势力一起进攻齐国。

不得不说,真是尔虞我诈,风云诡谲。因为人心各异,导致可以扭转秦国统一六国的“合纵”之策失效,这场联合攻秦的战争也迟迟没有爆发。

六国封相

苏秦的功绩

虽说因为复杂的政治原因,合纵作战的计划最终没能实现,但组织了各国力量,聚集六国军队的苏秦,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尤其是对于燕国,苏秦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并完成了在齐国和游说三晋的任务。先后离间秦宋,破坏齐赵阵营,推动合纵的实现。

因为苏秦的活动,强大的齐国腹背受敌,濒临覆灭。苏秦的反间外交非常特别,在游说时,他并非不择手段地欺君罔上,而是常常使用公开的,正式的外交手段,以理取胜。

表象上是苏秦巧舌如簧的言语力量,让国君被说服,其实本质上,是苏秦对于人心的精准揣度。

苏秦是激发和利用矛盾的老手,比如燕国和齐国、三晋之间的矛盾,齐国和秦燕、楚宋的矛盾,纷杂的利益冲突他能准确抓住其中的关键,并利用起来。

更难得的是,在错综复杂,变幻莫测的形势下,一切都是不可预料的,但苏秦自始至终对燕国的忠诚从未改变。

不仅是对燕昭王的忠心,还有对自己的政治信念、强燕战略的坚定实施,对自己理想的无比坚守,甚至最后献出自己的生命。

苏秦依靠苦学得以成名,并以出色的韬略和机智成为“世与少有的辩士”,深谋远虑,尽守忠信,可谓是展现了纵横家的本色!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