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出兵朝鲜半岛,不仅仅是从军事角度保家卫国,更深层的目的是为了树立国威,为新中国将来的发展建设营造好的外部环境。显然这场战争达成了我国的目的,在抗美援朝胜利后,苏联方面是怎么评价志愿军表现的呢?

苏联在战争过程中提供了陆军和空军武器支援,在中朝军队中也有顾问团,近距离接触和观察了这场战争,对志愿军的了解十分直观,评价也较为全面。斯大林虽然在1953年3月去世,但抗美援朝期间他曾指示朝鲜元首金日成:志愿军参战改变了朝鲜战局,战场作用显著,中朝军队应统一归彭帅指挥。由此可见对中国军队的肯定。

苏联顾问团认为志愿军表现“富于战术纪律性,不怕牺牲作战十分勇猛,士气非常高涨,跟苏军一样具备良好的政工动员能力;而中国军队打法灵活机动,擅长近战夜战,这是苏军不具备的优点”。以上评价比较准确地总结出了四五十年代我军的作战特点,是十分中肯的。当然苏联顾问也没有只说好的方面,而是同时指出了一些他们认为存在的问题。

第一点是在几次战役中有意规避美军建立的防线。志愿军通常首选韩军阵地进行突破,大兵团作战先打弱敌其实是正确的,尤其是在多数时候志愿军武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缴获韩军武器来改善装备是不错的选择。但出于美军空中优势明显,重火力配备也远远超过志愿军,我军在合围敌人时往往有较大困难,容易导致美军突围,也是比较无奈的情况,1950年第二次战役体现得就很明显,理论上已经扎住的口袋也能被对方从底部突破。

第二点是一直坚持抗日战争时的持久战经验。苏联方面感到意见较大的,就是中国军队不使用苏式的猛冲猛打战术,打法过于迂回持久,有时会失去战机。其实苏联打法对器械要求过高,志愿军没有苏式的重火力配备和装甲部队,无法使用苏联打法。朝鲜的人民军在战争之初倒是凭借上百辆T34坦克,使用苏式大开大合的战术,但后期无以为继遭到敌人反推。志愿军不是只有“三板斧”,我们既能打运动战也可以打阵地战,只是结合战争形势的需要,在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打法而已。

第三点是不爱学习苏联战术理论。这种情况倒是客观存在的,当时志愿军基层军官普遍文化素质一般,有的甚至不识字,对于研究学习理论性的军事知识有一定困难和抵触心理。苏联顾问反映,志愿军官兵普遍对他们态度友好,愿意耐心倾听意见建议,但是很少接受和采纳。这与中苏军队的实际情况和战术打法区别有很大关系。

总体而言,苏联方面对志愿军在朝鲜的胜利持有肯定和赞赏态度。战后苏联十分欣喜,放心地把中国当作远东最重要的盟国与合作伙伴,大力支援了我国的156个工业项目,提供专家和技术支持,中国也得以提前完成工业化改造和“一五计划”,客观而言这种帮助是无价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